人們總愛用“表演”的眼光,懷疑他人的悲傷。大S離世七個多月,具俊曄的新聞幾乎都和她的墓地綁定——有人拍他在墓前發(fā)呆,有人見他修復(fù)合照,有人說他因頻繁前往踩禿了草坪,可評論區(qū)滿是“作秀”“炒作”的嘲諷。殊不知,“深情”常被誤讀為“表演”,“絕情”反倒被認(rèn)作“清醒”,但這些畫面里藏的,其實是真摯。
就像我老家耿叔的故事:早年因家世恩怨,他沒能和摯愛王姨成婚,各自組建家庭。中年時兩人先后喪妻喪夫,終于走到一起,可婚后兩年王姨車禍離世。此后耿叔再也沒再婚,還撫養(yǎng)著王姨的孩子,常去墓前訴說瑣事,像王姨從未離開。具俊曄和耿叔,雖隔山海,卻在用同樣的方式,守護心底的情感。
從心理學(xué)角度看,這種行為背后藏著深層原因。其一,是“角色喪失”:伴侶離開,不僅是失去一個人,更是從“我們”變回“我”,這種身份斷裂令人崩潰,墓前的停留,其實是在追問“沒有她,我該是誰”,重塑自我身份。其二,是“損失厭惡”:對具俊曄而言,大S是初戀、是跨越二十年的摯愛,這份“唯一”的失去等同于毀滅,去墓前是為了拼湊破碎的心。其三,是“延續(xù)性聯(lián)結(jié)”:這不是病態(tài),而是自我療愈——通過守墓、對話,保持與逝者的精神聯(lián)結(jié),才能重建生活的意義感。
世人的嘲諷,還源于“旁觀者偏差”:總用自己的邏輯評判他人,覺得“換做我早放下了”,卻忽略了每個人的情感濃度不同;也源于對“未完成情結(jié)”的不理解,他們或許會自責(zé)“若當(dāng)初多照顧一點,悲劇是否能避免”,墓前的陪伴,是在彌補這份愧疚。
如今快餐式感情里,“深情”成了異類,但真正的愛從不是隨時替換,而是至死不渝。別用“無情”詆毀他人的深情,那些墓前的身影,不過是失去摯愛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向過往的愛情告白,修補破碎的自己。
至于他們是否會一輩子孤單,答案未必。哀悼終會因新的意義慢慢縮短,或許某天他們會開啟新生活,但已逝的愛人,永遠(yuǎn)會是心底最溫柔的角落——愛過的人,從不會真正消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