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詩句,能在瞬間擊中我們疲憊的靈魂,為我們構筑一個可以棲息的清涼世界。
比如北宋詩人吳則禮這首《詩一首》,二十八字,寫盡秋江的疏朗、文人的從容,讀罷只覺心尖落了片蘆花,涼而不寒,清而有溫。
《詩一首》
楓葉蘆花滿釣船,水風清處枕琴眠。
覺來失卻瀟湘月,卻問青山覓酒錢。
吳則禮,字子副,興國州(今湖北陽新)人,他出身官宦,以父蔭入仕,仕途順遂,歷任地方要員,卻始終厭倦官場浮沉。
晚年索性辭去官職,定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自號“北湖居士”,與湖山為伴,現(xiàn)存四百多首詩中,既有詠史抒懷的深沉,也有山水田園的淡泊。詩風淡然雅逸,擅長以景襯情、情景交融,字里行間藏著深厚的藝術功底。
而他上面這首小詩,更是將這份 “雅逸” 與 “清冷” 寫到了極致,讀來如飲清泉,讓人愛不釋手。
“楓葉蘆花滿釣船”——開篇便是視覺的盛宴。
深秋時節(jié),楓葉紅透,蘆花雪白,這不是濃墨重彩的油畫,而是恰到好處的水墨點染。紅與白的色彩對比,在秋日的濾鏡下顯得清冷而克制。
一個“滿”字,妙不可言:不是堆砌得密不透風,而是自然景物與釣船和諧相融。
試想那廣闊疏朗的江面上,一艘小小的釣船,被紅楓與白蘆環(huán)繞,沒有喧囂,只有自然的生機在悄然流動。楓葉兩三片,蘆花一兩簇,隨意散落船頭,疏朗有致。
這是廣闊江天中的一葉孤舟,人已在景中,成為畫的一部分。
“水風清處枕琴眠”,鏡頭從遠景拉近,聚焦到近景的細微與雅致。
“水風清” 三個字,是觸覺與嗅覺的雙重享受 —— 秋風掠過江面,帶著江水的濕潤與清涼,拂過臉頰時,驅(qū)散了所有燥熱,只留下沁人心脾的舒爽。
“枕琴” 二字,又藏著文人獨有的雅趣:將琴當作枕頭,既可見詩人對琴的喜愛,也暗示著他無需刻意彈奏,僅與琴相伴便覺安心。
“眠” 字說明不是疲憊到極致的沉沉睡去,而是 “擇清處而眠” 的主動選擇 。選一處水風清涼之地,枕著琴身安然小憩,表現(xiàn)出了一份從容不迫的生活態(tài)度。
“覺來失卻瀟湘月,卻問青山覓酒錢”
前兩句的歲月靜好,在“覺來”二字里輕輕一轉(zhuǎn)。詩人醒了,發(fā)現(xiàn)枕畔的瀟湘月不見了——那該是怎樣的月光?
或許是李白“醉后不知天在水”里的清輝,是杜甫“露從今夜白”中的幽微,此刻卻隨著晨霧消散了。換作旁人,怕要悵然若失:“好好一個月亮,怎么說沒就沒了?”
或許會懊惱錯過了美景,可吳則禮偏不。他“卻問青山覓酒錢”。醒了就醒了,月亮沒了?沒關系,我找青山“要”酒錢去!
這轉(zhuǎn)折妙得像首小令:上句還帶著點失落的小褶皺,下句立刻被山風的爽朗熨平了。
所謂“瀟湘月”,是詩意的象征;所謂“青山”,是自然的饋贈;所謂“覓酒錢”,是人間最鮮活的煙火氣。俗世的“酒錢”與高雅的“青山”在此奇妙結合,透出幾分天真與幽默。
失了詩意?那就從自然里再尋一份。在平靜中起了波瀾,又在波瀾中歸于豁達,“失卻詩意仍能從自然中尋樂” 的豁達,讓整首詩的境界瞬間開闊。
這或許就是古人最動人的智慧:真正的豁達,不是對抗生活的不完美,而是學會在不完美里找糖吃。
生活本就有得有失,與其為失去的悵然若失,不如在當下尋一份樂子。
他的這份態(tài)度,放在如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更能引發(fā)共鳴:我們總為沒抓住的機會焦慮,為沒得到的結果煩躁,卻忘了可以像吳則禮這般,坦然接受遺憾,從容尋找新的樂趣。
我們或許沒有釣船可枕、沒有青山可問,但可以學習吳則禮——失卻“心頭月”時,不焦躁;尋“生活樂”時,不刻意。
這首小詩的驚艷,不止于字句的空靈美妙,更在于它用二十八個字告訴我們:真正的從容,是在清冷中見溫暖,在遺憾中尋豁達。
我們讀詩愛詩,或許正是可以從詩里找到我們理想中的自己。
就好像這首詩中,那個可以隨時枕著清風琴聲入睡,醒來又能笑著向青山討一杯酒錢的、自由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