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南京雞鳴寺突然上熱搜,竟是因為游客提了它的名字
國慶假期里,一家游客的正常行程討論,意外撞進了一場無妄之災
10月4日當天,南京3號地鐵擠著不少舉著攻略的游客。當事人小夫妻湊在一塊兒,指著手機說“等下先去雞鳴寺,朱元璋賜的名,寓意多好”。話音剛落,旁邊穿粉衣的女子突然跳起來,手指都快戳到他們臉上:“你們故意暗諷我是不是?”
車廂里的人都抬頭看,當事人懵了——跟這女的素不相識,怎么就“暗諷”了?直到女子沖她老公吼:“我要說你是鴨呢?”才反應過來:這是把“雞鳴”和不雅隱語綁一塊兒了。女子越罵越兇,最后掏出手機報警,說“被人欺負了”。
雞鳴寺的名字其實藏著千年講究。南北朝時它在雞籠山上,山形像倒扣的雞籠,朱元璋覺得“雞籠”太俗,1387年擴建后賜名“雞鳴山”——取“誠心勤苦、聞雞起舞”的意思,跟那些歪念頭根本不沾邊。
當事人事后直播說,當時同行的有3個南京本地人,粉衣女子吵架沒說南京話,估計不是本地人。她趕緊掏出手機拍視頻,就怕對方惡意剪輯反咬——視頻沒剪,還給女子打了碼,就想留個證據(jù)。
更讓人心疼的是孩子。逛動物園時,孩子攥著她的衣角縮在身后:“那個阿姨會不會來罵我們?”好好的假期,愣是被嚇得提心吊膽。
粉衣女子的反應,其實是把自己的敏感當成了“武器”。她先入為主把“雞”和不雅詞綁死,就覺得所有人提“雞鳴寺”都是針對她,根本沒想著問一句“你們說的是景點嗎?”
這事最戳人的是“無辜”——游客沒招誰沒惹誰,千年古寺沒礙著誰,卻因為一個人的狹隘聯(lián)想,都成了“靶子”。就像網(wǎng)友說的:“要是帶‘雞’字都算暗諷,那炒雞、雞胗還能吃嗎?南京鹽水鴨不得聯(lián)名維權(quán)?”
有網(wǎng)友評論:“聽到雞鳴寺都能破防?這女的也太玻璃心了,還跟小朋友急眼,太過分!”我覺得這話說到點子上了——敏感不是錯,但不能把氣撒在無辜的人身上,尤其是孩子。
這場鬧劇里,游客被罵得莫名其妙,孩子留下陰影,雞鳴寺平白“躺槍”??勺钤撓氲氖牵寒斘覀儼炎约旱拿舾挟敵伞罢x”時,是不是已經(jīng)傷害了別人?
我覺得這事里最冤的是游客,好好的假期被攪和,換誰都得糟心。女子的情緒可以理解,但得講道理啊——別人沒罵你,只是說個景點名,憑什么沖人撒潑?就算心里不舒服,也得先搞清楚狀況吧?咱們尊重每個人的“敏感點”,但也得守住“不欺負無辜”的底線不是?
這事大家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