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只角”三個字,小時候跟著大人坐公交經過楊浦大橋,耳邊就會飄來這句嘀咕,像自帶灰塵濾鏡。誰能想到,二十年后同一片地,房價把內環(huán)部分小區(qū)甩出幾條街,連相親角的大媽都開始改口“北外灘也算市中心”。變化來得不聲不響,卻快得讓老土著都犯嘀咕:這還是我認識的北四區(qū)嗎。
先說虹口。北外灘480米高樓還沒封頂,隔壁寫字樓已經搶瘋了。航運公司、資管機構像約好了似的,把logo排成一排,夜里燈光一亮,黃浦江對面陸家嘴都稍顯老氣。數(shù)據更直白,2024年前三季度GDP增速8.9%,全上海第一,不是靠講故事,是一個個租約、一筆筆交易堆出來的。
楊浦的玩法更“學院派”。老廠房紅磚不動,里面塞進AI實驗室、直播基地,大學生下課步行五分鐘就能實習,工資按小時算,比當年在車間擰螺絲強太多。66處工業(yè)遺存改造完,租金翻三倍,依舊一房難求。2023年新增高企同比漲兩成,聽起來像官方通報,落到個人頭上,就是師兄畢業(yè)三年拿到落戶資格,把爸媽從黑龍江接來,周末在濱江跑步,順便吐槽房價。
老閘北并入靜安后,名字沒了,存在感卻暴漲。蘇河灣的二手房報價,不少房源沖到十六七萬,靠的就是三條地鐵交匯,外加久光、大寧國際把人流鎖死。以前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現(xiàn)在得加一句:最好那張床在蘇河灣,出門步行到商場,下雨都不用帶傘。
普陀像默默攢局的“老實人”。真如副中心終于不再畫餅,14號線一通,去陸家嘴只要二十分鐘,早高峰都有座位。桃浦智創(chuàng)城更狠,直接把生物醫(yī)藥的實驗室塞進居民樓隔壁,白天看小白鼠,晚上擼串,煙火氣里帶點生化危機的科幻感。有人嫌混搭,可企業(yè)就吃這一套,龍頭企業(yè)一簽約,整條街的咖啡店瞬間升級成手沖。
別忘了寶山,被“北轉型”政策一把拉進群。吳淞創(chuàng)新城、數(shù)智南大產業(yè)園聽起來拗口,落地卻簡單:新建寫字樓免租半年,研發(fā)補貼當場打卡。小公司拎包入住,三個月就能拿到訂單,比跑張江省時多了。以前寶山是“鋼鐵味”,現(xiàn)在空氣里飄著融資PPT的墨粉味,也挺上頭。
當然,生活配套也得跟得上。北外灘來福士、天安千樹、太陽宮,逛一圈錢包癟一半,但拍照發(fā)圈能攢半年點贊。普陀百禧公園把高架下的死角改成滑板場,晚上十點還有少年在練Ollie,摔了拍拍膝蓋繼續(xù)。曹楊新村的“15分鐘生活圈”更接地氣,買蔥、修鞋、配鑰匙一條馬路搞定,大爺大媽的“幸福指數(shù)”肉眼可見。
有人擔心,這么快節(jié)奏,原來的老味道會不會被沖散。其實沒那回事,平涼路的蔥油餅還在,只是老板掃碼收款;弄堂口的修鞋攤搬進臨街小鋪,租金漲了,老師傅卻學會拍短視頻,粉絲比上班族還多。城市更新不是把記憶抹掉,而是讓記憶也升級,跟上WiFi和5G。
說穿了,北四區(qū)的逆襲不靠情懷,靠一條最樸素的道理:把人留住,把錢流進來。地鐵、寫字樓、商場、實驗室,全是工具,真正讓區(qū)域活起來的,是凌晨兩點還在亮燈的辦公室,是周末排隊的新店,是畢業(yè)就留下的那批年輕人。他們不一定愛“北上?!边@個新概念,但他們用租金、用消費、用創(chuàng)業(yè)執(zhí)照投票,把“下只角”三個字扔進黃浦江,連回聲都沒留。
未來會怎樣沒人敢打保票,可趨勢就擺在這兒:當一片區(qū)域能讓年輕人邊加班邊點外賣,還能步行去江邊吹風,它就已經贏了。北四區(qū)不過是把贏面做成數(shù)據,掛在每一套成交的二手房、每一張新注冊的公司執(zhí)照上。至于情懷,留給老照片吧,生活總得向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