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黃浦南外灘濱江成為文化與自然交融的“時空折疊帶”。世博會博物館的千年文明對話、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的先鋒創(chuàng)作、濱江步道的夕陽盛宴,在黃浦江的濤聲中編織出一場跨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吸引市民游客爭相探訪。
世博會博物館
穿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7月啟幕的“希臘人: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特展成為國慶文化地標。270件希臘國寶級文物跨越七千年時空,從米諾斯彩陶到希臘化青銅神像,鋪陳出古希臘文明的輝煌圖景。復原的“阿提庫斯劇場”中,觀眾可觸摸仿制科林斯石柱,聆聽公元130年《繆斯頌歌》里拉琴原聲——智能音罩環(huán)繞播放,讓陶罐紋樣與黃浦江波濤在聲波中共振。
展廳外,WE Cafe推出“雅典娜的橄欖枝”主題體驗:希臘冰咖啡配橄欖油蜂蜜餅干,搭配古希臘飲食器具微縮模型,臨窗座位區(qū)直面江景,窗外江水波紋與“海洋女神”陶塑螺旋紋飾形成奇妙呼應,實現(xiàn)“一步一景”的沉浸式休憩。
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先鋒創(chuàng)作與記憶共創(chuàng)
上海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以“月來月美”項目激活傳統(tǒng)佳節(jié)新意,同時呈現(xiàn)林天苗個展“沒什么好玩的!”與互動實驗。展覽以“身體”與“日常物品”為雙主線,《小人國》在350平方米空間設置近百個機械裝置,通過實時投影構建動態(tài)場景,十字空間布局與“星云式”策展辭典引導觀眾在《纏了,再剪開》等作品中觸摸女性意識的獨特表達。
一樓長廊的“電場考古”互動區(qū)則通過“作品探秘”與“電場記憶”兩大板塊串聯(lián)十三周年歷程:30幅隱藏身份的歷年展覽作品圖等待解碼,觀眾化身“探秘者”答題贏紀念獎品;“電場記憶”區(qū)邀請觀眾攜帶PSA舊照按年份拼貼時間長廊,實現(xiàn)從“觀看”到“共創(chuàng)”的體驗升級。
南外灘濱江步道
夕陽下的光影交響
結束上海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展覽,夕陽下,黃浦濱江步道化身“金色長廊”。陸家嘴“三件套”玻璃幕墻反射著最后的日光,形成鉆石般的光斑,與遠處“大煙囪”工業(yè)遺址的斑駁磚紅剪影形成新舊對話。南浦大橋斜拉索在夕陽下勾勒出金色弧線,與江面船只剪影、波光粼粼的江水共同構成動態(tài)畫卷。步道沿線,游客悠然散步捕捉光影,市民沿健身步道慢跑,身影與防汛墻照明瀑布交相輝映?;訜艄庋b置隨音樂變換色彩,將步道渲染成流動的光影詩篇。
南浦大橋如巨龍橫跨江面,斜拉索在夕陽下勾勒出金色弧線,與江面船只的墨色剪影、波光粼粼的江水波紋共同構成動態(tài)畫卷。步道沿線,游客們或悠然散步,用鏡頭捕捉光影變化;市民們則沿著健身步道慢跑,身影在夕陽下拉長,與防汛墻的照明瀑布交相輝映。
三段旅程,三種體驗,從文明對話到先鋒創(chuàng)作,再到自然美景,國慶南外灘的每一刻都蘊含著跨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在這里,時間不再是線性流動,而是成為可觸摸、可參與、可共創(chuàng)的立體維度,讓每個參與者在黃浦江的濤聲中觸摸到時間的溫度與藝術的厚度,共同書寫屬于黃浦的獨特記憶。
記者 / 鄒嘉
編輯 / 陳露露
圖片 / 鄒嘉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