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面包松軟香甜,還能夾火腿、抹果醬,可咱們中國人卻偏偏愛吃白花花的饅頭?超市里一袋切片吐司賣得不便宜,但街角那家老面饅頭五毛一個,還排長隊。
要說口感,面包帶著奶香和黃油味,聞著都饞人;可咱家飯桌上,一盤炒菜配上剛出鍋的饅頭,照樣吃得滿頭冒汗、渾身舒坦。面包比饅頭好吃,為什么中國人不做面包反而要做饅頭?
別看現(xiàn)在面包遍地都是,其實它壓根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吃法。小麥雖然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傳入了黃河流域,但它最初可不是用來做面包的。
那時候的技術根本搞不定發(fā)酵這事兒。野生酵母飄在空氣里,哪那么容易抓得住?而且烤爐這種東西,在農(nóng)耕社會可是稀罕物。古人做飯靠的是灶臺和蒸籠,火源有限,燃料金貴,誰家舍得拿木頭去燒個烤箱?
相比之下,蒸,才是最省柴、最穩(wěn)妥的辦法。把面團揉好,放進籠屜一蒸,熟得快、不糊底、還不用翻面,連鍋巴都不用刮。就這么著,蒸出來的饅頭慢慢成了主食里的“扛把子”。
那歐洲人怎么就能吃上面包呢?人家也不是一開始就吃面包的。古希臘羅馬時期,他們也用陶罐埋在火堆里烤餅,叫“扁平面包”。后來有了公共烤爐,城市居民才逐漸普及了烘烤主食。
可中國不一樣,自古就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家家戶戶分散居住,建個專用烤爐根本不現(xiàn)實。再說咱這片土地種小麥的地方,大多集中在北方旱區(qū),水資源緊張,燃料更是稀缺。在這種環(huán)境下,蒸制這種用水傳熱的方式,比干烤高效多了。
水一燒開,蒸汽往上走,一層層籠屜都能均勻受熱,一次能蒸好幾十個饅頭,效率高還節(jié)能。這可不是隨便選的,是實打實用生活經(jīng)驗試出來的最優(yōu)解。
中國的地下水普遍偏硬,鈣鎂離子含量高,直接用來和面,容易讓面筋變緊,做出的面包又干又柴。而歐洲很多地方水源偏軟,更適合制作需要延展性的歐式面包。
傳統(tǒng)面包依賴酵母發(fā)酵產(chǎn)生二氧化碳來蓬松組織,可老祖先們哪知道啥叫酵母菌?直到近代微生物學發(fā)展起來,人們才明白發(fā)酵原理。但在沒有科學認知的年代,中國人愣是用“老面”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謂老面,就是上次發(fā)面留下來的面團,里面自帶天然酵母和乳酸菌。用它來引出發(fā)酵,不僅能起發(fā),還能帶出一股子獨特的微酸香味,蒸出來特別有嚼勁。
這種“留種式”的發(fā)酵法,跟咱們農(nóng)業(yè)社會留種子的習慣如出一轍,是一種深植于生活方式中的智慧。
中國人吃飯講究“熱乎”“實在”,一頓飯要有湯有菜有主食,主食的作用不是當配角,而是頂飽、下飯。饅頭白白胖胖,口感溫和,既能吸油又能蘸湯,炒菜剩下的湯汁往饅頭上一澆,那叫一個香!
相比之下,甜面包自帶風味,搭配咸菜或大魚大肉反而容易串味。而且中式菜肴多以高溫爆炒為主,味道濃重,如果配上奶香濃郁的面包,反倒顯得不搭。久而久之,飲食習慣就形成了固定搭配:南方米飯配菜,北方饅頭配菜,各得其所。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聯(li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