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本人微信:Tomgangfang1
美國考察日記
湯姆陪大家買房的第30天
上一周,我去美國學習考察,短短八天,拍的素材已經(jīng)堆成山。
同時我在小號也分享了很多,大家可以去看。
現(xiàn)在人已經(jīng)回到香港,一下飛機,熟悉的濕咸風撲面而來——
那種“高能量場域”的感覺瞬間回來了。
又要奮斗了。
繼續(xù)拍視頻,繼續(xù)和大家對接,繼續(xù)解決香港買房的各種難題。
很多朋友以為我去玩,其實不是。
我依舊在不斷汲取知識,只是課堂換成了紐約的天際線、加州的陽光和爾灣的街角。
這一趟,真心感嘆一句:
中國人買房的腳步,已經(jīng)走遍全球;
頂級城市的房子永遠值錢,好房子也從不缺席。
01
世界的買家,中國的力量
The world's buyers, China's strength
如果說香港是內(nèi)地買家境外買房的第一站,
那美國,絕對是終極一站。
過去一年,外國買家在美國買房的總額高達 560 億美元。
其中,中國買家貢獻了 137 億美元,同比增長 83%,穩(wěn)居世界第一。
目的地分布也挺清晰:
36% 買在加州,9% 買在紐約。
前者是“陽光與教育”,后者是“金融與繁華”。
這數(shù)據(jù)背后,是一場全球財富的遷徙——
錢流向哪里,人就流向哪里;
人流向哪里,家就變成哪里。
02
站在紐約
站在世界心臟跳動的地方
welcome to New York
我還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
或許是全香港第一個登上那兒的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人。
那一刻真的有點不真實——
一邊是萬丈霓虹,一邊是奮斗多年的自己。
紐約的能量密度驚人。
這座城市復雜、激烈,卻又充滿迷人的沖突感。
和香港相比,這里的人更敢“做主角”:
穿搭大膽、表達直接、野心外露。
而香港人則更“安靜克制”,
在分寸里藏著態(tài)度,在節(jié)奏中保持尊嚴。
一個是外放的高頻震動,一個是內(nèi)斂的高壓能量。
跑在兩地之間,我越來越覺得——
城市性格,決定了人對“家的理解”。
03
全宇宙最牛逼的大平層
The world's most awesome large flat
如果不是做這個行業(yè),可能我一輩子都不會站在這里。
Central Park Tower,全世界最高的住宅樓,131層,472米。
頂層三層復式公寓,售價 18億人民幣。
我站的這一層——126樓,腳下是整個曼哈頓的天際線。
窗外的城市像棋盤一樣在腳下延展,油然而生的是對這座城市的征服感。
那一刻我總結(jié)出:
香港的豪宅靠山取勢,紐約的豪宅靠人登高。
一個借地勢,一個靠氣勢。
這就是兩地財富的本質(zhì)差異。
04
加州,陽光下的自由生活
Sunny California
離開紐約,我飛到了加州。
如果說紐約是鋼鐵的森林,那加州就是陽光的花園。
在這里看房,是種享受。
別墅的院子像度假酒店,泳池閃著光,空氣里有柑橘的味道。
我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比喻:
在美國文化里,有 cat person 和 dog person 的區(qū)分;
而在房地產(chǎn)世界里,也有 house person 和 apartment person。
前者渴望陽光、土地、院子;后者迷戀高空、城市、窗景。
在香港,“house person” 會去山頂、南區(qū)、新界別墅,
“apartment person” 則愛港島半山、九龍跑道區(qū)的大平層。
房子,其實是性格的延伸。
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被哪種生活吸引。
05
爾灣,“中國城2.0”
Irvine is very suitable for Chinese people
爾灣是這次我印象最深的地方。
它重新定義了“華人聚居地”——干凈、有序、充滿活力。
這里亞裔人口占 45%,比白人還多。
UC System 的十所名校,有五所都在這里。
教育資源、社區(qū)安全、生活便利度都幾乎拉滿。
對一個“中國胃”來說,這里簡直是天堂:
海底撈、鼎泰豐、楊國福、臭臭鍋……連夜宵都能找到家鄉(xiāng)味。
陽光灑在街上,椰影搖曳,社區(qū)安靜而生動,生活節(jié)奏變得悠長。
爾灣太宜居了,和香港相比,就差沒有“兩送飯”了。
06
洛杉磯的:學區(qū)房神話“
Los Angeles school district housing
這趟在洛杉磯看房,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套,就是那種——真正意義上的學區(qū)房。
離UCLA近到什么程度?
近到露臺對面就是學校的大樓。
開車兩分鐘,繞個彎就到校門口。
那租金回報自然也不用多說——穩(wěn)。(同理,大家為啥喜歡買港大、港中大附近的房子?道理一樣。)
看完房,順理成章地進校園逛了逛。
畢竟人家可是全美公立大學排名第一,出了25位諾貝爾獎得主、136枚奧運金牌冠軍。
就像去了北京,總得去清北打個卡一樣。
我對UCLA的認知,其實源自我還在廣告行業(yè)的那幾年。
那時UCLA和富力計劃在廣州合辦一家私人醫(yī)院,我們是乙方團隊,負責市場落地。
幾乎每周都要和美國那邊開會,那時候就知道UCLA的醫(yī)療實力多強。很多??迫狼笆?,連洛杉磯湖人的醫(yī)療中心都是他們在管。
這次親身走進校園,整個氣場是開放又松弛的,草地、陽光、學生、音樂。青春啊,金子般的青春。
晃悠到校園商店時,我也順手給兒子買了一件衣服。
其實當下還有點猶豫,畢竟自己沒在那兒讀過書,也沒啥情感關(guān)聯(lián)。
結(jié)果回到香港,我老婆一句話讓我直接石化:
“你知道你丈母娘40年前就在UCLA讀master嗎?”
我當時整個人都是的表情。
好家伙,原來我參觀的是丈母娘的母校,還特地買了紀念品帶回香港……
那以后兒子穿出去,別人問起為什么穿UCLA的衣服,能解釋得通了
07
從美國樓市,看見香港
United States vs Hong Kong
走了這么一圈,我反而更理解香港。
美國的房地產(chǎn)市場其實和香港很像:
高利率帶來的交易放緩、庫存減少、買賣雙方拉扯,再加上通脹、選舉年、區(qū)域分化......
都讓市場處于一種“既焦慮又倔強”的狀態(tài)。
但好的房子,真的不缺買家。
不論是曼哈頓的景觀大平層,還是加州的山景別墅,真正稀缺的、品質(zhì)過硬的資產(chǎn),永遠有人愿意為它買單。
香港市場的周期或許更短,波動更快,但城市的底層邏輯沒變——
這是一個以空間為核心的城市,只要人還向往中心,房子就有它的價值。
身為一個地產(chǎn)人,我只是更幸,能在不同的城市之間穿梭,觀察人如何造房,房又如何塑造人。
世界那么大,但無論走到哪里,我對我的客戶依然是那句最熟悉的問候:
“歡迎回家?!?/strong>
這次美國考察回來,對比了曼哈頓大平層、爾灣學區(qū)房和香港樓盤,發(fā)現(xiàn)機會真的很多
對美國或香港房產(chǎn)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我?guī)湍惴治鲎钚纶厔?、篩選優(yōu)質(zhì)房源。
獨家資料在手,錯過就真的沒了!
而且,我有兩個公眾號...
專業(yè)號丨港房湯姆
生活號丨湯姆港房
港島
區(qū)域分析: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
一手樓盤分析: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
二手樓盤分析:丨丨
九龍
一手樓盤分析: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
二手樓盤分析:丨丨丨丨丨丨
新界
一手樓盤分析:
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二手樓盤分析:
其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