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滿貫女單決賽的最后一分落地,孫穎莎輸給了王曼昱。面對宿敵的又一次巔峰對決失利,她臉上沒有太多波瀾,沒有掉淚,只是平靜地與對手握手,向全場觀眾致意。當她的目光掃過觀眾席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瞥見那個熟悉又佝僂的身影時,一直強忍的情緒瞬間決堤,孫穎莎的眼眶,在那一刻突然就紅了。
鏡頭沒有捕捉到那個身影,但所有熟悉孫穎莎的人都知道,那是早已退休五年的河北隊教練,楊廣弟。在這個慶祝王曼昱勝利、安慰孫穎莎失利的喧囂賽場,這位老人的出現(xiàn),像一枚無聲的催淚彈,炸開了關(guān)于這位世界第一背后,一段幾乎被遺忘的往事。人們盛贊邱貽可將她帶上世界之巔,卻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沒有這位“編外師父”當年堵上全部人脈與尊嚴的堅持,今天的“小魔王”孫穎莎,或許早已在人才濟濟的國乒體系中,被“散養(yǎng)”磨平了所有棱角。
故事要從2009年說起。時任河北省隊教練的楊廣弟在選苗子,10歲的孫穎莎是個不折不扣的“怪苗子”。她比同批孩子矮了半個頭,握拍姿勢也帶著一股野路子的生澀。但在場上,這個小不點能把大她四歲的師姐逼得滿頭大汗,眼神里透著一股不服輸?shù)暮輨?。在所有人都在強調(diào)基本功標準化的時候,楊廣弟卻看到了她動作里不合常規(guī)的爆發(fā)力?!斑@孩子我押命,出事我負責?!边@是他當年頂住壓力,把報告上寫著“退回市隊”的孫穎莎強行留下的原話。
為了讓這個“小個子”能在長人林立的乒壇立足,楊廣弟為她制定了特殊的訓練方案。當別的隊員在重復練習正手攻球時,他卻拉著孫穎莎,在球臺前一板一板地加練“逆旋轉(zhuǎn)發(fā)球”。他的話很實在:“你個子小,力量是天生劣勢,就必須得有幾招別人接不慣、接不住的絕活,才能站得住腳?!?/p>
那時候的河北省隊訓練館,每天清晨六點,第一個亮燈的場地上,總能看到孫穎莎和楊廣弟的身影。楊廣弟手里永遠拿著一個磨得發(fā)亮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孫穎莎的訓練數(shù)據(jù),細致到令人發(fā)指的程度?!罢挚旃ヂ潼c偏右0.5厘米”、“反手擰拉觸球時機早0.1秒”,這些細節(jié)旁,都用紅筆畫著箭頭和改進方案。
天賦通往成功的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孫穎莎連續(xù)兩年沖擊國家二隊失敗,隊內(nèi)開始出現(xiàn)質(zhì)疑的聲音。楊廣弟沒有一句責罵,反而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不解的決定:在隊內(nèi)比賽時,他讓全隊給孫穎莎的對手加油。賽后他才解釋:“現(xiàn)在就把你逼到絕境,讓你習慣逆風球怎么打,到了國家隊,面對真正的硬仗,你才不會慌神?!?這種看似不近人情的磨礪,鍛造了孫穎莎日后冠絕女子乒壇的強大心臟。
2017年,孫穎莎終于敲開了國家隊的大門,但新的困境接踵而至。由于編制和人員調(diào)動,她一度成了“沒人管的孩子”。沒有主管教練,意味著訓練不成系統(tǒng),今天跟著張教練練練接發(fā)球,明天跟著李指導練練體能,就連比賽前的技戰(zhàn)術(shù)布置,都得靠自己存在手機備忘錄里。對于一個剛滿17歲的年輕隊員來說,這幾乎等于“散養(yǎng)”,極有可能蹉跎掉最寶貴的漲球期。
消息傳回河北,已經(jīng)退休的楊廣弟坐不住了。他揣著一盤錄像帶就往北京跑——那盤錄像帶的塑料殼邊緣,已經(jīng)被反復播放磨得發(fā)白,里面是他陪伴孫穎莎訓練七年的全部心血。他要為自己的弟子,求一個前程。
現(xiàn)實遠比想象中殘酷。前兩次登門,他甚至沒能走進國家隊訓練基地的大門。第三次,這位一輩子都要強的老教練,在門口足足等了兩個小時。他懷里揣著那個寫滿了訓練筆記的本子,本子里還夾著一包孫穎莎愛吃的家鄉(xiāng)醬菜。見到國家隊教練組的領(lǐng)導時,楊廣弟放下了所有的姿態(tài),近乎懇求地說道:“這孩子不是沒天賦,就是缺一個能時刻盯著她、罵著她的人。她還小,需要有人管。算我求你們,給孩子一個機會?!?/p>
沒人知道他究竟跑了多少趟,也沒人知道他說了多少句求人的話。人們只知道,不久之后,孫穎莎正式劃歸到了以嚴格著稱的邱貽可教練麾下。一段日后被傳為佳話的師徒緣分,就此開啟。而楊廣弟做的“傻事”還沒有結(jié)束。退休金并不寬裕,他卻自費開啟了長達六年的“追賽”旅程。從南非德班世乒賽,到新加坡大滿貫,再到國內(nèi)的各類比賽,他永遠自己買票,而且只買最角落、最便宜的位置。他怕自己的出現(xiàn)會給弟子帶來壓力,連加油都不敢喊出聲,只能激動地揮揮拳頭,或者比個口型。
去年德班世乒賽,孫穎莎首奪女單世界冠軍,當她高舉圣勃萊德杯時,轉(zhuǎn)播鏡頭無意間掃過看臺上的楊廣弟。老人正手忙腳亂地擦著眼淚,懷里揣著的,還是當年那個磨舊了的筆記本。后來孫穎莎知道了這件事,特意托人給師父帶了一套上好的茶具。她一直記得師父愛喝茶,就像師父一直記得她不愛吃香菜,每次從老家捎醬菜,都會特意把里面的香菜一根根挑得干干凈凈。
如今的孫穎莎,手握多個世界冠軍,世界排名斷層第一,商業(yè)代言接到手軟,早已是中國體壇的標志性人物。但每次比賽結(jié)束,無論輸贏,她還是會第一時間在看臺的人海中尋找那個身影。在北京大滿貫賽后,她走向場邊,隔著擋板低聲問楊廣弟:“今天是不是正手又有點偏了?” 那語氣,和十幾年前在河北省隊訓練館里,那個被罰跑圈的小女孩一模一樣。
這種不摻雜任何功利與利益的親近,在極度講求成績和資源的職業(yè)體育圈里,比任何一座冠軍獎杯都更顯得溫暖和珍貴。
有人說競技體育是殘酷現(xiàn)實的,但楊廣弟用一個退休老教練的執(zhí)著證明:真正的傳承,從來不是為了自己能分享多少榮譽,掛上多少“冠軍恩師”的頭銜。他不注冊社交賬號,不接受媒體采訪,連孫穎莎送的好茶都舍不得喝,卻會在每個比賽日到來前,細心地查好當?shù)氐奶鞖?,然后發(fā)一條簡單的消息給孫穎莎的團隊:“北京今天風大,熱身的時候讓莎莎多轉(zhuǎn)兩圈腰,別岔了氣。”
看著網(wǎng)絡(luò)上流傳出的那張孫穎莎和楊廣弟并排走在賽場通道里的照片,人們或許會突然明白,為什么有些人能夠從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走得那么遠。那不僅僅是因為運氣,更是因為在她尚未發(fā)光、甚至可能被放棄的時候,曾有人愿意舉著一盞燈,固執(zhí)地站在她身后的暗處。哪怕自己早已不在舞臺中央,也要用盡全力,托著她走向更高、更亮的地方。
北京的失利對孫穎莎而言,只是通往巴黎奧運之路上的一次小考。對于她和她身后的團隊,以及看臺上的楊廣弟來說,真正的考驗永遠是下一場。而孫穎莎與楊廣弟的故事,又將為中國乒乓球的傳承寫下怎樣的注腳?這或許比一場比賽的勝負,更值得我們持續(xù)關(guān)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