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水埗基隆街有一個不足2.2平方米的綠色鐵皮“排檔”,發(fā)泡膠上有斗大的“風扇醫(yī)院”黑色大字,這就是波叔向政府承租用作維修風扇的排檔,四周街坊或客人都稱呼波叔做“風扇醫(yī)生”。
波叔的攤檔有個發(fā)泡膠招牌,寫上“風扇醫(yī)院”的名字
雙目炯炯有神的波叔對大公報記者表示,年輕時從事“三行”工作,因有朋友當時在深水埗鴨寮街售賣電風扇,他開始學習維修風扇當副業(yè)。
不過,30多歲時因工弄傷右手,傷口深可見骨,未能繼續(xù)“三行”工作??祻推陂g,波叔邊做邊學修理風扇,從此正式轉(zhuǎn)行,“成了我人生一個轉(zhuǎn)捩點?!?/p>
從日修20把風扇
到一日只有20元生意
上世紀60至80年代是維修風扇的黃金時期。
“記得1962年,一日才3、4元人工,每月幾十元工資,當時要兩錢多黃金才買到一把風扇。”
波叔回憶,那時買一把風扇要一百、二百元,甚至三百多元。
當時冷氣未普及,普通家庭大都開風扇度過炎夏,維修服務便應運而生。
上世紀80年代,波叔以37000元頂手了欽州街一幢舊樓的樓梯底鋪,開設“風扇醫(yī)院”,售賣及維修風扇。取名“風扇醫(yī)院”是因為有新鮮感,可以吸引客人。
當時有小朋友經(jīng)過,好奇地跟媽媽說這里有一間(風扇)醫(yī)院,于是他靈機一動取了該名,“那時生意好好,做到不停手,一日超過20把風扇等著維修?!?/p>
波叔憑一雙巧手,修復無數(shù)風扇
波叔的客人除了街坊,還來自港九新界,甚至離島區(qū)。
因為生意紅火,客人甚至要排隊輪候。多年來,到底維修了多少把風扇?波叔笑說:“多到連自己都不記得了!”
從生活必需品
到保留一份情誼
隨著風扇品牌愈出愈多,國貨愈做愈好,款式層出不窮,尤其是冷氣機的普及,維修風扇以至其他電器的生意逐漸萎縮,“生意少咗好多,試過一日得20元生意?!?/p>
波叔的維修檔亦幾經(jīng)轉(zhuǎn)折,先是樓梯底鋪要清拆重建,在2013年搬到欽州街72號附近的一條橫巷,再于五年前向政府申請獲批,搬到現(xiàn)時的小販固定“排檔”,繼續(xù)營運至今。
“風扇醫(yī)生”波叔退而不休,至今仍在小小的鐵皮檔里,為客人修好一把風扇
維修風扇看似夕陽行業(yè),但多年來仍有一批懷舊客支持。
十多年前,有一對夫婦拿著壞掉的風扇走遍灣仔區(qū)的電器店,都無人愿意修理,他們唯有到深水埗找波叔。
原來那把古董風扇是兩人結(jié)婚時父輩所送的新婚禮物,有特別紀念意義。
波叔很快就把風扇修好,令那位先生很感動,要多付200元給波叔,但波叔拒收,只收了20元,“見他開心,我都好開心?!?/p>
近年亦多了一批愛復古風的年輕潮客。波叔表示,曾有年輕客人花200元維修一把30多年前的“鉆石牌”風扇,這款風扇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
波叔將風扇拆件、抹油、打磨氧化金屬,然后重新裝嵌,一把古典風扇又煥發(fā)新的風采,繼續(xù)送出陣陣涼意。
“風扇醫(yī)院”出名收費實惠,波叔表示,數(shù)十年來都不收檢查費,修好才收費。
在記者采訪的短短半天內(nèi),便有多名客人帶風扇來問價或購買零件。
已退休的麥先生,帶著一把古舊的14吋鴻運扇,專程由紅磡到深水埗找波叔,一個小時后波叔已將風扇修好。
麥先生專程找波叔維修舊風扇,他認為長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對身心都有益
麥先生表示,波叔收費合理兼有七天保修期,以往都有送風扇來維修。麥先生贊賞舊款風扇涼快且耐用,所以每當有問題都會選擇先維修。
他又慨嘆現(xiàn)在的人遇到電器故障,首先就會想“棄掉,再買新的,非常不環(huán)保。”
麥先生有感而發(fā):“香港步入老齡化,鼓勵長者繼續(x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僅有益社會,而且對長者身心都有益,各方都應支持才好?!?/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