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
本文節(jié)選自申翔教授二十余年前所著的《臺灣隨筆》一書,該書基于他當年率遵義電大參訪團赴臺交流后撰寫的考察報告整理而成,是貴州省最早涉及臺灣主題的著作。如今該書已出版二十余載,推薦此文和該書之目的是我們希望讀者既能以二十年前的視角回望臺灣,亦能從動態(tài)發(fā)展的現實出發(fā),更全面地思考海峽兩岸的今天與未來。
過去內地人了解臺灣,多從課本和其它書籍。隨著蔣經國時代開放臺灣老兵回鄉(xiāng)探親,人們知道了更真實的臺灣。但鄧麗君卻用她甜美的歌聲拉近了兩岸的人民的距離,因此也名動兩岸三地、整個華人世界乃至整個亞洲。雖然鄧麗君英年早逝,但她的歌聲卻影響了整個時代,她將永遠留在人們持久的記憶里。
鄧麗君祖籍河北大名縣,和前面提到的胡志強、邱長陵一樣都從小在眷村長大,于1963年在其十歲時參加“中華電臺”黃梅調歌唱比賽獲得冠軍。1966年十三歲時參加金馬獎唱片公司歌唱比賽,以一曲《采紅菱》奪魁,于1967年9月推出第一張唱片,正式以歌唱為職業(yè),至鄧麗君1995年5月8日辭世。鄧麗君一生共用漢語(含閩南語、粵語、高山族語)英語、日語、法語、馬來語等演唱了一千多首歌曲,曾是日本紅極一時的天王巨星和亞洲歌后,人們對她的認可和喜愛早已超越意識形態(tài)和地域界線。
為了祭奠這位在亞洲藝壇享譽盛名的知名藝人,我們專程來到了鄧麗君紀念公園。
鄧麗君安息在陽明山后山青山密林中的金寶山公墓。據說這里開始墓地難以賣出,而鄧麗君安葬于此后,墓價飛漲,足見她在臺灣人心目中的影響力。
鄧麗君墓前塑像
鄧麗君墓
鄧麗君墓地入口明顯地標著“鄧麗君紀念公園”,有車道到達墓地“筠園”(鄧麗君原名鄧麗筠),步道兩旁不同造型的藝術雕塑為墓地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氛圍,反而少了幾分莊嚴肅穆。
從老式留聲機到鄧麗君的青銅雕像,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了墓主人的藝術發(fā)展歷程。墓前一臺巨形鋼琴鍵盤雕塑(內設音箱)定時地滾動播放著鄧麗君一聲傾情演唱的歌曲,我們來到這里時正播放著鄧麗君演唱的《四季歌》,如天籟之音的歌聲仿佛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已經逝去的年代,領略到了斯人遠去,但其歌聲常在,其精神常在的感受。
鋼琴鍵盤音箱
鄧麗君墓為通體黑色花崗石,顯得莊重、高雅,墓旁有最后一任臺灣省省長(1996年李登輝主導廢掉臺灣?。┯H民黨主席宋楚瑜題寫的墓志銘。宋楚瑜對鄧麗君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稱其為“愛國藝人”,也算是蓋棺定論吧!
鄧麗君墓前擺滿了人們敬獻的鮮花、香爐中裊裊的香火是人們對她的無盡紀念。墓頂擺放著一尊鄧麗君閉目陶醉神情的半身像,墓上嵌著人們熟悉的鄧麗君相片,默默注視著人們,仿佛有無盡的話要傾訴,有更多的歌曲要吟唱。但現實告訴我們一切都不再可能,陰陽兩隔,留給人們的只是記憶中永遠的鄧麗君和她留下的歌聲。
作者簡介
申翔:副教授,曾任遵義市政協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遵義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長征文化研究,著有以上領域專著17部共五百余萬字,發(fā)表了相關論文四十余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