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下午,山東青島市黃島區(qū)萬達廣場的一家餐廳里,20多歲的小伙正與女友用餐,3名身著警服的民警徑直上前,未出示任何證件便將其戴上手銬帶走。短短五六分鐘后,小伙又安然返回,民警才告知因走失案照片比對有誤抓錯了人,并當場道歉[__LINK_ICON]。這場突如其來的“抓捕烏龍”,讓圍觀食客錯愕不已,更讓當事人經歷了一場從錯愕到屈辱的心理沖擊。
執(zhí)法必有程序,這是法治社會的基本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明確規(guī)定,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經出示相應證件,可以當場盤問、檢查;采取強制措施更需遵循法定流程[__LINK_ICON]。即便面對緊急情況,也應在執(zhí)法時即時表明身份、說明事由,手銬等警械的使用更僅限用于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等特定情形。但在黃島萬達這起事件中,民警既未出示證件表明身份,也未解釋執(zhí)法原因,一句“抓的就是你”便強行用銬,完全背離了執(zhí)法規(guī)范化的基本要求。
更值得深思的是“道歉了事”的處理邏輯。民警將小伙帶走核實后發(fā)現錯誤,一句道歉看似及時補救,卻輕忽了執(zhí)法失誤的深層影響。在眾目睽睽的餐廳被戴手銬帶走,當事人的個人尊嚴與社會評價已受到實質損害,這種心理創(chuàng)傷絕非一句“對不起”就能抹平。根據《國家賠償法》,錯誤執(zhí)法導致公民人身自由受侵犯甚至精神損害的,受害人有權申請包括精神損害撫慰金在內的國家賠償,而非僅接受口頭致歉。將程序違法的后果簡化為“道歉完事”,本質上是對公民權利的漠視,也是對執(zhí)法公信力的消耗。
警方稱失誤源于人臉識別比對誤差與當事人拒接電話,但技術瑕疵與溝通不暢絕不能成為程序失守的借口。執(zhí)法的嚴謹性恰恰體現在對細節(jié)的把控上:核實身份信息本可采取更溫和的方式,而非直接動用警械;即便當事人未接電話,也應通過其他合規(guī)途徑確認情況,而非跳過法定程序強行執(zhí)法。事后對涉事民警的批評教育固然必要,但更關鍵的是建立健全執(zhí)法全流程監(jiān)督機制,讓程序正義成為不可逾越的紅線。
這起事件并非孤例引發(fā)的爭議,核心在于公眾對“規(guī)范執(zhí)法”的迫切期待。執(zhí)法權威從來不是靠“先抓后查”的強硬建立的,而是源于每一次依法依規(guī)的操作、每一次對公民權利的尊重。當手銬可以隨意戴上,錯誤可以用道歉搪塞,執(zhí)法的邊界便會模糊,公眾的安全感也會隨之動搖。
希望青島黃島警方的這次道歉,能成為反思與改進的起點。唯有將程序正義刻進每一次執(zhí)法實踐,讓“先出示證件、再說明事由、后依法執(zhí)法”成為鐵律,讓失誤有追責、損害有賠償,才能真正守護好公民的合法權益,筑牢法治社會的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