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周恩來對《紐約時報》記者李勃曼說:“我的岳母,是一個偉大的母親……老紅軍們都敬重她!”
回憶起母親時,鄧穎超說:“我的媽媽很平凡,一生坎坷曲折,她追求進步,反對封建思想,對我的影響很大……”
周恩來口中的這個“岳母”,鄧穎超提到的這個“母親”,說的正是楊振德女士。那她到底做了什么,又有什么樣的閱歷,才讓兩個年輕人這樣高度評價她?
一、艱苦將鄧穎超撫養(yǎng)長大
楊振德本是富貴之后,奈何來到她父親這一代時,父親執(zhí)著于仕途名利,導致家道中落,日子很是清苦。
楊振德很小的時候,就被父親帶到廣西,一家人靠著父親在衙門的微薄收入過活。
她14歲那年,父母雙雙離世。她咬咬牙,獨自給他們處理后事。
之后,她翻開父親留下來的中醫(yī)書籍《傷寒論》,自學中醫(yī),謀求獨立。
她也確實學有所成,看病的人越來越多,名氣越來越大。
她25歲那年,認識了在廣西南寧做武官的鄧廷忠。鄧廷忠的妻子剛去世,有三個兒子,他們很聊得來,結了婚。
婚后不久,楊振德生了一個兒子,但不幸夭折。1904年2月4日,她又生了一個孩子,正是鄧穎超。
由于鄧穎超是女兒,重男輕女思想很重的鄧廷忠并不怎么喜歡,一直晾著她們娘倆。
鄧穎超3歲時,鄧廷忠擅離職守,被人告發(fā),不久被發(fā)配到新疆當苦差。3年后,他才被允許回來,不幸死在了路上。
沒有鄧廷忠,楊振德和鄧穎超徹底沒了依靠,被趕出了鄧家。
楊振德非常絕望,但又很頑強。她帶著鄧穎超一路流浪,最后來到了天津,在這里暫時落腳。
為了將女兒撫養(yǎng)成人,楊振德做了許多工作,包括去煙館做事,去醫(yī)館當醫(yī)生,去學校做老師,也被騙過,但沒有被打倒。
鄧穎超11歲時,楊振德給她虛報了2歲,讓她進入直隸第一女師預科班學習,第2年轉為本科。
五四運動后,鄧穎超受到新思潮的影響,加入覺悟社,與周恩來等進步人士認識,并開始展開社會活動。
看到女兒這樣,楊振德并不阻攔,覺得女兒長大了,讓她自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這,影響到了鄧穎超的人生。
二、不屈服的母親
1923年,在歐洲的周恩來頻繁給鄧穎超寫信,借機表達愛意,鄧穎超沒有拒絕。
2年后,他們結了婚,楊振德送去了祝福。
夫妻倆都是革命者,所言所行離不開革命。受到女兒女婿的影響,楊振德慢慢也變成了革命者。
周恩來和鄧穎超的工資不高,一個月才幾塊錢,又要參加各種應酬,根本不夠。楊振德果斷拿出自己的積蓄,讓他們去消費。
后來,楊振德還果斷擔任起周恩來的交通員,為黨組織傳遞情報和文件。
1932年,楊振德已經57歲。她跟著女兒女婿來到中央蘇區(qū),在紅軍總醫(yī)院當醫(yī)生,給紅軍戰(zhàn)士和群眾治病。
她醫(yī)術高超,救人無數,深受愛戴。因此周恩來才說,“老紅軍們都敬重她”。
然而,楊振德還沒來得及救更多的人,第5次反“圍剿”就遭遇失敗,中央紅軍離開蘇區(qū),展開長征。她年老了,走不動了,留了下來。
1935年4月,她不幸被逮捕。
敵人是知道她女兒女婿的,威脅她,讓她給鄧穎超和周恩來寫信,要求他們脫離共產黨。
她啐了一口水,反駁說:“周恩來是我的女婿,我女兒長大了,我管不了他們,蔣委員長也管不了自己的兒子,你們要因此加罪給我,那就來吧,砍頭我也不怕……”
敵人無奈,不再為難她,把她帶到九江關押。
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楊振德重獲自由。經過奔波,她來到重慶,與女兒女婿團聚。
1940年11月18日,老人家離世,享年65歲。
鄧穎超和周恩來悲痛不已,分別以不同的形式,追思楊振德老人。
結語
楊振德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失去父母后,她堅強地活著;失去丈夫后,她依然沒有被打倒,一把屎一把尿把女兒撫養(yǎng)成人。
更絕的是,她撫養(yǎng)出來的可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兒。她的女兒鄧穎超是一個偉大的革命者、共產黨員。
鄧穎超與周恩來同甘共苦,一起經歷風風雨雨,見證了黨的強大和祖國的建立。
培養(yǎng)出這么好的女兒,楊振德卻走了,走得很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