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潑頭、飯扣頭頂:那些因“臆想冒犯”引發(fā)的暴力困局…
10 月 7 日晚,江蘇一家奶茶店的監(jiān)控記錄下荒誕一幕:一名女子正與朋友閑聊,穿白衣的陌生女子假意推門出門,轉(zhuǎn)身卻徑直走到她面前,將整杯奶茶狠狠潑在她頭上,隨后轉(zhuǎn)身狂奔。好在女子的朋友反應迅速當即追上阻攔,被潑女子隨即報警。
“我們根本不認識她,之前連話都沒說過?!?被潑女子事后回憶,等待民警期間,白衣女子不僅毫無悔意,還持續(xù)用 “惡心” 等詞匯辱罵她。當她提出賠償訴求時,對方竟荒唐提議 “你也潑我一杯就扯平了”。直至白衣女子母親到場,情緒失控的當事人仍無法正常溝通,最終由母親代為賠償了結(jié)此事。而這場鬧劇的起因更令人匪夷所思:白衣女子剛從日本留學歸來一周,僅憑對方無意間的一瞥和閑聊時的只言片語,就認定兩人在議論自己。
事件曝光后,評論區(qū)瞬間炸開鍋,網(wǎng)友紛紛聯(lián)想到三天前南京地鐵的 “雞鳴寺事件”:10 月 4 日,李女士一家在地鐵上商議前往雞鳴寺游覽,竟被一名女子攔下報警,理由是 “提到雞鳴寺是在暗諷自己”。女子不僅要求李女士一家下車配合調(diào)查,還在爭執(zhí)中出言辱罵,最終警方收集證據(jù)后未進一步追責,但李女士至今未收到道歉。
更有人翻出 2023 年天津大學的舊聞:三名男生閑聊 “貓屎太臭”,隔壁桌女生突然將烤鴨飯扣在男生頭上,追出后還扇其耳光,聲稱對方 “侮辱小動物”,最終僅賠償 300 元了事。
這些看似毫無邏輯的沖突,實則呈現(xiàn)出高度相似的共性:施暴者都習慣性將無關信息強行與自身綁定,陷入 “他人皆在針對我” 的臆想。南京地鐵女子將景點名稱曲解為暗諷,天津女生把對貓屎的評價上升為人格攻擊,江蘇白衣女子則僅憑眼神和碎語構(gòu)建敵意 —— 他們都跳過了 “求證” 這一理性環(huán)節(jié),直接用攻擊性行為宣泄情緒。
從心理學視角看,這類行為或與 “感知偏差” 及 “現(xiàn)實去抑制效應” 相關。光明網(wǎng)曾解讀類似現(xiàn)象:部分個體存在敏感型人格特質(zhì),易將中性信息賦予負面含義,形成 “敵意歸因偏差”。而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與人際關系疏離,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心理防御機制,使一些人將外界正?;咏庾x為潛在威脅。更值得警惕的是,網(wǎng)絡時代的 “去抑制效應” 正逐漸滲透到現(xiàn)實生活 —— 就像網(wǎng)暴者因匿名性肆意攻擊他人,這類施暴者也因缺乏對行為后果的預判,輕易突破社會規(guī)范約束。
更令人擔憂的是事件處理中的 “輕罰化” 傾向。無論是天津扣飯事件的 300 元賠償,還是江蘇潑奶茶事件的家屬代賠,施暴者自身未受到實質(zhì)性懲戒。這種處理方式或許能平息即時沖突,卻難以糾正其認知偏差,甚至可能縱容類似行為重復發(fā)生。網(wǎng)友的擔憂并非多余:“今天敢潑奶茶,明天會不會因為更小事動手?”
這些荒誕沖突的本質(zhì),是個體情緒管理能力的缺失與社會包容邊界的模糊。真正的尊重,既要求我們不隨意冒犯他人,也需要我們不輕易放大敵意。當白衣女子將一杯奶茶潑出時,潑掉的不僅是他人的尊嚴,更是自身的理性;當?shù)罔F女子因 “雞鳴寺” 三字報警時,消耗的不僅是公共資源,更是社會的信任。
從奶茶店到地鐵車廂,從大學校園到街頭巷尾,此類事件的頻發(fā)敲響了警鐘:在追求個體權(quán)利的同時,更需培育理性溝通的能力與尊重他人的自覺。畢竟,解決 “臆想的冒犯”,靠的從來不是潑出去的奶茶或扣下去的飯碗,而是多一份換位思考的包容與遇事求證的理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