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康的一生是真的坎坷,好在如今一切苦盡甘來,終于可以安享晚年了!
先是自己患病,接著丈夫患病,唱戲事業(yè)也受阻礙,那時候真是苦的不能再苦了!
如今,78歲的李維康在北京某一處養(yǎng)老社區(qū),過著尋常又充滿詩意的日子。
你若以為這位女神會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那可就錯了。
她的生活,接地氣得讓人心生暖意。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她和老伴耿其昌便準時出現(xiàn)在康復(fù)室。
耿老師的腰椎里裝著六根鋼釘,每天的康復(fù)訓(xùn)練是雷打不動的早課。
而李維康不只是陪伴,兩人一邊蹬著康復(fù)車,一邊就著節(jié)拍,你一句我一句地背起戲詞。
李維康如今鮮少再登臺商演,偶爾出席一些國家級的慶典,也是為了京劇的傳承。
去年央視戲曲晚會,她受邀壓軸獻唱。老伴耿其昌就默默的陪著她。
然而,如今這份從容與幸福,并非唾手可得。
回首李維康的一生,你會發(fā)現(xiàn),她的人生大戲從序幕開始,便充滿了苦澀與磨礪。
1958年,年僅11歲的李維康,憑著一副“金嗓子”和過人的天賦,考入了中國戲曲學(xué)校。
那時的梨園,學(xué)戲是真正的苦修。天不亮就要爬起來吊嗓,刀槍劍戟,樣樣得練。
寒冬臘月,穿著單薄的衣裳在冰冷的地上翻滾跌打,膝蓋摔得青一塊紫一塊。
小小的李維康也曾偷偷哭泣,但不練了這三個字,卻從未從她口中說出。
12歲登臺,她便能將梅、王、程三派唱腔模仿得惟妙惟肖,老師們都說她是天生的金嗓子。
可好景不長,正當豆蔻年華,本該是舞臺上熠熠生輝的年紀,她卻被卷入了時代的洪流。
苦盡甘來,李維康在舞臺上爆發(fā)出了驚人的能量。
在四十多年的藝術(shù)生涯中,她演了幾十出戲,塑造了上百個角色,青衣花旦,信手拈來。
《平原作戰(zhàn)》里的小英子,《蝶戀花》里的楊開慧,《秦香蓮》里的秦香蓮,還有《霸王別姬》里的虞姬等等,她的每一個角色都深入人心,令人過目不忘。
她的唱功,絕不只是聲腔技巧的完美呈現(xiàn),還有那份融情于聲的真摯。
她不是在演角色,而是真正地化身為角色,將自己的情感與人物融為一體。
在《秦香蓮》“闖宮”那場戲中,她大膽地加入了“二黃慢板”轉(zhuǎn)“原板”,吸收程派的纏綿沉郁,唱到動情處,帶著哭腔和顫音,下行音一落,臺下戲迷的眼淚也跟著簌簌落下。
為了演好《蝶戀花》中的楊開慧,她甚至親身到楊開慧當年被捕的古道上,一遍又一遍地尋找感覺,將抑揚頓挫、哭腔拖腔揉進了每一句唱詞里。
這段唱,后來成了京劇史上的經(jīng)典,被無數(shù)后輩學(xué)子模仿。
李維康的眼界,遠不止步于傳統(tǒng)。在京劇界還普遍墨守成規(guī)的上世紀80年代末,她便敢于“吃螃蟹”。
她將編鐘、塤等古樂器引入樂隊,甚至大膽嘗試用電聲樂隊伴奏京劇,震驚了整個梨園行。
梅花獎、梅蘭芳金獎、金唱片獎……這些沉甸甸的榮譽,一一被她收入囊中,實至名歸。
1985年,她跨界出演電視劇《四世同堂》,飾演北京媳婦韻梅,竟憑借那股子樸實堅韌的勁兒,一舉拿下了第四屆金鷹獎最佳女主角。
京劇舞臺上的光芒萬丈,并未限制她在其他領(lǐng)域的閃耀。擔(dān)任中國京劇院院長期間,她還以身作則,帶著八十多號劇團演員下鄉(xiāng)演出。
高強度的演出,微薄的報酬,她卻從未抱怨,只為將京劇藝術(shù)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
然而,所有臺前的輝煌,都離不開臺后的默默支撐。李維康和耿其昌的愛情給了她很大的力量。
他們的緣分始于1958年,同一年考入戲校,同班同歲,一個攻青衣,一個攻老生,都是班里的尖子生。
1965年,學(xué)校排演《四郎探母》和《武家坡》,他們分別飾演男女主角。戲文里的鐵鏡公主和楊四郎,唱著唱著,心里的情愫也悄悄生根。
畢業(yè)后,兩人被分配到不同的京劇院,一隔就是十幾年。
1974年,李維康赴美進行文化交流,有人勸她留在美國,那里條件優(yōu)渥,但她想都沒想就回來了。
于是第二年,這對相識18年的老同學(xué),終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禮簡單樸素,卻藏著一輩子的約定。
1977年,耿其昌也調(diào)到中國京劇院,夫妻倆終于能夠同臺演出。
可命運的磨難,往往接踵而至。1988年,李維康演出時突發(fā)婦科急癥,手術(shù)中大出血,醫(yī)生甚至發(fā)出了病危通知。
耿其昌在手術(shù)室外守了一夜,眼睛熬得通紅,直到醫(yī)生告知“脫離危險”,他才癱坐在地上。
出院后,他每天為妻子熬中藥,即便去外地演出,也背著藥罐,在后臺生火煎藥。
后來李維康又查出子宮肌瘤,手術(shù)時耿其昌更是直接卷起袖子,為妻子獻血。
為了省錢,李維康剛能下床便提前出院。
當耿其昌病倒,腰椎間盤突出惡化,疼得夜不能寐時,李維康又義無反顧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擔(dān)。
2015年,耿其昌面臨高風(fēng)險手術(shù),李維康緊握著他的手說沒事,她在這兒。
在三個半小時的手術(shù)中,她寸步不離。出院后,她每天開車接送丈夫復(fù)查,陪伴他進行康復(fù)訓(xùn)練,七年下來,耿其昌的腰傷再未復(fù)發(fā)。
他們的愛情,也曾被流言蜚語中傷,有人造謠說他們夫妻生活A(yù)A制,連雞蛋錢都要平攤。
耿其昌只是坦然一笑,說他們是夫妻,不是搭伙,哪能算這么清。言語之間,是無法撼動的信任與默契。
1981年,女兒耿玉菲的降生,為這個藝術(shù)家之家?guī)砹藷o盡的歡樂。
然而,夫妻二人忙于演出,一年要演150多場,還要下鄉(xiāng)體驗生活,無奈之下,只能將女兒托付給父母照顧。
每次出差前抱著女兒,李維康都會偷偷掉眼淚,但為了熱愛的京劇事業(yè),她只能選擇踏上遠行的列車。
好在耿玉菲從小懂事,學(xué)習(xí)從不需要父母操心,后來更是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xué)物理系,成為全家的驕傲。
如今,她在北京金融系統(tǒng)工作,經(jīng)濟獨立,也已結(jié)婚生子,擁有自己的幸福小家庭。雖然工作繁忙,但每周她都會抽出時間回昌平看望父母,有時還會帶著孩子。
李維康常常覺得自己虧欠女兒,但耿玉菲卻從不抱怨。她記得小時候媽媽難得在家,會把她抱在腿上,一邊哼戲詞一邊為她梳辮子,爸爸則會變著花樣做她愛吃的紅燒肉。
現(xiàn)在,輪到她來孝順父母,知道李維康牙口不好,每次來都會帶上軟糯的糕點,聽說耿其昌喜歡老戲本,特意托人從外地淘來了絕版曲譜。
這份雙向奔赴的愛,是世間最美好的畫面。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李維康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藝術(shù)家,什么是真正的愛情與親情!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