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10月18日國民黨主席選舉只剩不到兩周,選情卻突然拐了個大彎。原本還算“三分天下”的局面,因為一場言論風波瞬間打亂節(jié)奏。
鄭麗文一句“希望拜訪高市早苗”,直接引爆深藍支持者的情緒,黃復興系統(tǒng)一聽風向不對,立刻考慮“撤資”;她本人也趕緊在臺中說明會上“補鍋”,但效果顯然不盡理想。
與此同時,羅智強的選戰(zhàn)聲量逐步降溫,連社交媒體都開始冷場。
真正讓人意外的,是張亞中,這位一度被視為“邊緣候選人”的學者,突然氣勢上揚,成了場外最亮的變量。這場藍營內戰(zhàn),看起來還遠沒到定局。
鄭麗文一句話毀人設,改口也難挽頹勢
鄭麗文的問題,說穿了不在于“說錯”,而在于“說破”。她在公開場合提到,若當選國民黨主席,有意“拜訪日本前首相高市早苗”,還美其名為“戰(zhàn)略交流”。
但問題是,這位高市早苗是誰?長期鼓吹“臺日友好”、公開否認侵華歷史的日本政客,和深藍傳統(tǒng)的民族情感幾乎是“天敵”。鄭麗文這番話一出口,立刻在“黃復興”內部炸鍋。
前“立委”邱毅很快點名批評,直言不諱:這種言論已經觸碰了藍營底線。
支持者也不客氣,質疑她“忘本”“投機”“兩面討好”。
面對聲浪,鄭麗文在臺中政見說明會上開始“止血式改口”,解釋稱“所謂拜會只是交流,并非示好”,并強調不會像綠營那樣“低聲下氣”。
她試圖把焦點拉回“兩岸和平論述”,但現(xiàn)場氣氛依舊尷尬。
張亞中趁勢發(fā)難,一句“不知是非、不懂民族大義”直接將她的解釋打回原點。
這番“內場對決”不只是口水戰(zhàn),而是直接揭露了鄭麗文在深藍認同體系中的尷尬定位。她出身綠營、轉戰(zhàn)藍營,以問政犀利出圈,但在涉及歷史立場和民族認同這類“死穴”問題時,始終難以獲得深藍鐵票的完全信任。
這場風波暴露的不只是一次發(fā)言失誤,更是她在黨內認同結構中長期存在的裂縫。而這道裂縫,在選戰(zhàn)進入沖刺階段時,無疑成了致命傷。
羅智強熱度退潮,承諾空轉,策略失靈
羅智強的情況則是另一個版本的“失速”,選戰(zhàn)初期,他靠網絡聲量和“戰(zhàn)斗藍”標簽迅速拉起關注度,微博、臉書熱度一度領先其他候選人。但光靠“敢講”并不等于“能贏”。
關鍵節(jié)點時,他卻犯了“硬漢不硬”的錯誤。
在9月底舉行的關鍵政見辯論會上,羅智強以“心系花蓮災情”為理由缺席。這一舉動本意是展現(xiàn)人情味,結果卻被外界解讀為“臨陣退縮”。尤其在“戰(zhàn)斗藍”的人設下,這種回避行為被看作是形象自毀。
更大的問題在于他的競選策略幾乎全靠“打民進黨”和“喊辭職承諾”來撐場。
他多次強調“若縣市長選舉成績不佳,將主動請辭”,聽起來有魄力,實際上卻被批評為“空頭支票”。民眾更關心的是,你上任之后怎么改革黨、怎么處理兩岸關系,而不是你是否有勇氣裸退。
在關鍵議題上,羅智強始終沒有提出清晰主張。他既不敢明確表態(tài)統(tǒng)獨立場,也沒能提出有操作性的組織改革方案。
最終的結果是,粉絲還在,但動員力不足,黨內資源不集中,聲量雖在,但選票難保。
隨著鄭麗文風波帶走一部分關注,張亞中聲勢迅速填補空缺,羅智強則在夾縫中逐漸邊緣化。此消彼長之下,他的“出局”幾乎成了無聲的定局。
張亞中突圍,路線清晰、敢于對峙
張亞中的崛起,不靠造勢,而靠“論述”。
他的戰(zhàn)法簡單直接:講清楚、站出來、懟到底。
作為國民黨內少有的“統(tǒng)派學者”,他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與大陸展開制度性對話,這種立場在藍營基層中有一批穩(wěn)定受眾,尤其是在當前藍營路線混亂、選民認知模糊的背景下,反倒顯得難得清晰。
這次選戰(zhàn)中,他不僅沒有刻意迎合主流,還多次在說明會場合公開挑戰(zhàn)其他候選人,不避鋒芒。
比如在臺中場政見說明會中,他直接批評鄭麗文“混淆是非”,又在面對郝龍斌時迅速應下“一對一辯論”的挑戰(zhàn),展現(xiàn)了強烈的戰(zhàn)斗意志和論述自信。
這一波主動出擊,不僅鞏固了深藍支持者的信任,也吸引了不少對“傳統(tǒng)藍營”感到失望的黨員關注。
雖然他的民調仍在中段徘徊,但在選情突變、主流候選人紛紛“自爆”的情況下,張亞中反而成了唯一還在“加速”的選手。
當然,他的“黑馬”身份也不是沒有限制。部分中間選民和溫和派人士對他的路線持保留態(tài)度,認為其立場可能影響選舉對外擴展能力。但在黨主席這種黨內選舉中,核心票源仍集中于黨員內部。在眼下的局勢中,張亞中無疑是“最穩(wěn)定輸出”的存在。
而且,如果郝龍斌真接受辯論挑戰(zhàn),張亞中在公開場合的表現(xiàn)將進一步放大其聲量;若郝回避,也將無形中抬高張亞中的“氣場”,這場辯論,無論打不打,張亞中都能得分。
選局動蕩之下,藍營該如何走出“路線困局”?
從目前局勢看,藍營主席選舉已不再是單純的“誰上誰下”的權力分配,而是一次路線與認同的大檢視。
鄭麗文因言論“踩雷”,暴露出藍綠背景相互交織后的認同困境;羅智強高開低走,凸顯出“流量戰(zhàn)法”在黨內組織政治中水土不服;而張亞中異軍突起,正是對“路線清晰”與“敢于對峙”兩種政治信號的回應。
郝龍斌雖保持穩(wěn)定,但也面臨對手挑戰(zhàn)與路線質疑的雙重壓力。
最終誰能勝出,尚未有定數(shù)。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選舉不會輕松結束。無論誰當選,接下來都必須面對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如何在維持黨內團結的同時,確立一條既能說服黨員、又能打動選民的清晰路線。
國民黨的困局,不是哪個候選人能一招化解的,而是長期路線模糊、認同搖擺導致的結果。
這場選戰(zhàn),表面上是“主席誰來當”,實質上關乎“國民黨往哪走”。是繼續(xù)左右逢源、模糊應對,還是認清現(xiàn)實、重新校準方向?藍營的未來,正在這場風云變幻中,邊走邊選。
鄭麗文改口,但信任已傷;羅智強失勢,聲量難救;郝龍斌穩(wěn)中承壓;張亞中逆勢上揚。
這一場國民黨主席選舉,不再是傳統(tǒng)的“老人政治”,也不只是“世代交替”的口號之爭,而是一場路線分岔口上的“最后一戰(zhàn)”。
最終誰勝出,也許只是短期結果。更重要的是,國民黨能否借此厘清方向、整合資源、穩(wěn)住陣腳,為自己在島內政壇找到一條能走得下去的路。
如果答案還是模糊,那這場看似熱鬧的選戰(zhàn),恐怕?lián)Q來的,只是下一次更大的混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