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請勿大聲喧嘩”、“不接待中國游客”、“禁止隨地大小便”... 這些刺眼的中文標(biāo)語,近年來像膏藥一樣,頻頻貼在德國、英國、日本、韓國的景點、商店甚至廁所門口。
它們就像專門為中國游客定制的“特殊提醒”,讓走出國門的國人感到無比尷尬和憤怒。
究竟是什么讓中國人收獲了如此“特殊”的對待?
刺眼的"中文專屬"
在柏林博物館島的埃及文物展區(qū),有塊“請勿觸摸展品”的牌子,中文部分特別顯眼,用加粗的黑體字占了牌子的大半,德文和英文小得像腳注一樣,不湊近根本看不清。
工作人員解釋說,這是為了“方便中國游客理解”,可這理由怎么看都站不住腳,既然是通用規(guī)定,為什么只單獨強調(diào)中文?
其實,這種“中文專屬”警示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
從博物館到菜市場,從景點到餐廳,到處都有類似現(xiàn)象。
韓國濟州島的海邊公園,廁所外只貼著中文的“禁止隨地大小便”,沒有日文也沒有英文。
德國慕尼黑一家菜市場里,“禁止挑揀蔬菜”的中文提示貼在最顯眼的地方,攤主被問起時,只說“之前有中國人這么干過”。
而在首爾梨泰院的一些餐廳門口,還能看到用中文寫著“先付款再用餐”的提示牌,可同一家店面對其他國家游客,卻依舊是餐后結(jié)賬。
有些告示甚至帶著侮辱意味。
德國一家服裝連鎖店的中文“八大禁止”里,除了“禁止喧嘩”這樣的常規(guī)條款,還寫著“禁止用電水壺煮食物”。
雖說有些中國游客確實習(xí)慣在酒店煮泡面,但用這種帶有針對性的方式提醒,多少讓人覺得不舒服。
澳洲Coles超市的那次“中文限購”事件,其實比很多人想的更刺眼。
這種通知只要用英文統(tǒng)一說明就行,但Coles偏偏單獨掛出一張醒目的中文警示牌,內(nèi)容是“每人限購兩盒雞蛋,請勿交換盒中雞蛋”,字體大得幾乎能從幾米外看見。
很多華人顧客看到后都覺得不舒服。
更諷刺的是,所謂“換雞蛋”并不是華人獨有的行為。
不少人反映,當(dāng)?shù)匕兹死咸?、印度裔顧客、甚至超市員工自己也會挑選更完整的雞蛋。
還有網(wǎng)友無奈地說:“我就是跟澳洲老公學(xué)的,他還教我怎么檢查有沒有裂。”
可Coles的告示只用中文寫,難免讓人懷疑,這到底是為了方便,還是帶著某種偏見。
對很多海外華人來說,這種“被單獨提醒”的時刻,其實比歧視的言語更扎心,它不罵你,但在潛意識里,已經(jīng)把你和“麻煩”“不守規(guī)矩”劃上了等號。
這些事看似小,卻讓人心里不是滋味。
出國旅游本該是輕松的事,可當(dāng)一種語言成了“特殊提醒”的對象,當(dāng)價格、待遇、規(guī)則因為國籍而不同,就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方便”了。
那是一種被區(qū)別對待的刺眼現(xiàn)實。
偏見的形成
很多外國人之所以給中國游客貼上“不守規(guī)矩”的標(biāo)簽,很大程度上是被片面印象帶偏了。
人們總是記得那些被媒體放大的極端個案,卻很少看到更大的現(xiàn)實。
幾年前那個在埃及盧克索神廟刻下“到此一游”的事件,東京公園里有人抓蟬蛹、韓國免稅店里購物后留下垃圾……這些畫面在網(wǎng)絡(luò)上瘋狂傳播后,就成了全體中國游客“沒素質(zhì)”的鐵證。
可沒人去想,這些只是個別現(xiàn)象,而類似的事情,在世界各地游客中都有。
文化差異的誤讀,也在推波助瀾。
日本媒體曾做過聲音測試,發(fā)現(xiàn)中國人在餐廳說話的音量大約75分貝,比日本人高10分貝左右,但遠低于韓國人聚餐時的120分貝。
只是因為漢語是聲調(diào)語言,發(fā)音更清晰,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顯得更突出,就被誤解為“吵鬧”。
在中國,吃飯講究熱鬧、氣氛。
在西方,安靜用餐是禮儀。
不同的文化習(xí)慣,本該互相理解,卻被當(dāng)成“文明與否”的界限。
更諷刺的是,事實恰恰相反。
歐洲旅游業(yè)協(xié)會的統(tǒng)計顯示,中國游客的投訴率是全球最低之一。
很多人出國前都會查當(dāng)?shù)氐牧?xí)俗:去日本泡溫泉前先洗凈身體,參觀博物館會提前關(guān)掉閃光燈、輕聲交談??蛇@樣的細節(jié)沒人報道。
正如有網(wǎng)友說的那句扎心話:“一萬個守規(guī)矩的中國游客沒人提,一個不守規(guī)矩的,就能代表所有人?!?/p>
偏見,就是這樣被一點點堆出來的。
新一代游客用行動破偏見
讓人欣慰的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正在用自己的行為改變外界對“中國人不守規(guī)矩”的老印象。
去年世界杯期間,近萬名中國球迷在首爾世界杯體育場看完比賽后,沒有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亂扔垃圾,而是自覺地把飲料瓶、食品包裝都裝進自己帶來的塑料袋。
有人甚至蹲在座位下?lián)靹e人掉的紙巾。
等他們走后,看臺幾乎干凈得像沒人來過。
這種變化,已經(jīng)悄悄蔓延到各個地方。
去日本京都的中國游客,會提前查好垃圾分類的細節(jié),甚至自己準備好分類袋。
退房時,主動把民宿打掃干凈,連床鋪都重新鋪整齊。
去德國旅行的人,走進博物館會放低音量,看到不懂的規(guī)則,還會先去問工作人員,而不是亂動展品。
就連在巴黎盧浮宮,以前常被批評的“大聲聊天”“拍照打閃光燈”等情況,也明顯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安靜、有序,更多人認真地看展,不再急著拍照打卡。
這些轉(zhuǎn)變的背后,其實也有國家層面的推動。
早在2006年,國家就出臺了《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后來還建立了“不文明游客記錄”機制。
如果在國外有惡劣行為,比如亂刻字、打架、逃票等,都會被記錄在案,嚴重的會被列入“黑名單”,影響出境甚至個人信貸。
這種制度雖然嚴格,但確實讓很多人開始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普通游客,而是代表著中國的形象。
而隨著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一些偏見也在慢慢消散。
比如在柏林舉辦的“中國旅游文化周”上,很多德國人第一次聽說,中國人吃飯喜歡熱鬧,是因為“團聚”的文化,不是沒禮貌。
當(dāng)彼此了解多了,誤解就會少。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景點,你能看到越來越多自覺排隊、輕聲交談的中國游客。
也許改變別人眼里的刻板印象沒那么快,但這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尊重與自覺,才是最有力的回應(yīng)。
參考信源
奧微Daily
環(huán)球時報,2023-12-15,日本中餐館竟“禁止中國人入內(nèi)”,我使館回應(yīng)!最新進展
鳳凰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