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剛過,一個十幾秒的視頻,看得我后背發(fā)涼。
畫面里,幾十個成年人,雙膝跪地,弓著背,用自己的身體,給一群孩子搭成了一座“人橋”。
一群蒙著眼睛的孩子,在老師的攙扶下,搖搖晃晃地從他們背上踩過去。背景音樂是那種很煽情的,還有人壓著嗓子在旁邊喊:“走吧!走吧!”
這是在干什么?
組織者說,這是一場“感恩教育”。弓背被踩的,是孩子們的父母。而孩子們,全程對此一無所知。
我不知道該說什么,只覺得無比諷刺。
當孩子摘下眼罩,發(fā)現(xiàn)自己剛剛踐踏的,是父母彎曲的脊梁時,那一瞬間,他心里升起的是感恩,還是被欺騙、被公開處刑的震驚和崩潰?
這種用極端形式主義制造出來的愧疚感,真的是感恩嗎?
我只想對活動的組織者說一句話:跪著的家長,教不出站著的孩子。
你可能會覺得,這種極端的形式,離我們很遠。
但我想說,這種以愛為名,讓孩子產(chǎn)生愧疚感的“愧疚式教育”,可能就發(fā)生在你我身邊,甚至我們自己就曾是親歷者。
你聽聽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
我起早貪黑、累死累活,都是為了誰?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
我省吃儉用,還不是為了你?
我供你吃供你穿,你咋就不爭氣?
……
很多父母,習慣于在孩子面前反復強調自己的付出和犧牲,以此來讓孩子產(chǎn)生內疚,激發(fā)他們的“斗志”。
可事實,往往適得其反。
當純粹的愛,被裹挾上沉重的“奉獻”和“犧牲”,孩子內心最先感受到的,不是感激,而是一種無處安放的負罪感。
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男孩要返校,媽媽故意假裝忘了給生活費,想看看孩子的反應。那個靦腆的男孩,在家門口徘徊了很久,一次次地猶豫,就是不知道怎么張口。最后,他眼神里小心翼翼的期待,變成了無法掩飾的失落。
可那個坐在車里,怎么也笑不出來的孩子,心里想的,恐怕是“原來向家里要錢,是一種罪過”。
媽媽的一句“笑不活了”何等諷刺。
多少明明可以明媚、自信長大的孩子,就是在這種長期的愧疚感教育下,背上了沉重的負擔,變得敏感、自卑、焦慮,變成了一個小心翼翼的“討好型人格”。
他們和父母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疏離。
因為他們知道:
把煩惱分享給家長,煩惱會加倍。
把快樂分享給家長,快樂會消失。
快樂,是要用內疚來付費的。他們不敢再向父母提任何要求,也不敢再分享任何心事。
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指責上一輩的父母。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長局限。
我只是希望,為人父母者,可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只是希望,我們都能早點明白,愧疚,永遠滋養(yǎng)不出愛。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是一位母親寫給孩子的:“我養(yǎng)育你并非恩情。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
讓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年輕的父母,正在覺醒。
他們努力變成自己小時候想要的那種大人。
他們的孩子,在作文里寫的媽媽,不再是“發(fā)燒的我和大雨中的媽媽”,而是“雖然我媽媽不會做飯,但她超會點外賣的”,是“我的媽媽是公主,她會在爸爸面前撒嬌”。
你看,這才是愛。
它不需要刻意強調,不需要反復訴苦。
在愛里長大的孩子,自然就懂得如何去愛別人,自然會擁有健全的人格。
就讓“愧疚式教育”,在我們這一代,畫上句號吧。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明媚地成長,而不是在陰影里,背負著不該有的重擔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