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3年前,美國國家地理曾發(fā)布了一則驚人的預言,稱中國某座城市將被沙漠吞噬,未來的景象堪憂,令人不寒而栗。
隨著沙塵暴的頻繁肆虐、干旱問題加劇,這座城市的未來似乎注定與沙漠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那么,13年過去了,這座城市真的迎來了“沙漠吞噬”的命運嗎?
它是否依然頑強地存在,還是已經成為荒漠中的一片廢墟?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那一年:黃沙逼境與“消失”預言
這座城市是民勤,它是甘肅武威市下轄一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三面環(huán)沙,正夾在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間。
長期以來,它就是一塊極其脆弱的土地。
風沙由北而來,每年風沙日數(shù)極多。
2000年代起,農地擴張、地下水過度開采、生態(tài)壓力累積,綠洲開始萎縮。
到了 2012 年,恰逢外媒在類似報道中提出極端論調:“某中國縣城有可能被沙漠吞沒”那時候,民勤正處于荒漠化指標高點。
按當時的趨勢,外界的擔憂并不完全無中生有。
民勤荒漠化面積占比接近 90% 以上,沙化土地也很嚴重。
那時,縣里很多日子霧沙交織,人們出門需戴口罩防塵,天空常被黃沙籠罩。
多數(shù)人都在想:能堅持多久?是否真的會被沙漠合圍、從地圖上“抹去”?
十三年過去了:它還在,甚至更強
如果你此刻看一張最新的衛(wèi)星圖,就會看到那片被沙漠環(huán)繞的綠洲在緩緩生長。
民勤沒消失,反而在治沙與生態(tài)建設上取得了真實可見的成績。
根據最新荒漠化調查結果,民勤的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實現(xiàn)“雙縮減”:荒漠化土地占比從 90.34% 降到 88.18%;沙化土地占比從 75.81% 降至 75.57%。
與此同時,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已達261萬畝以上,工程固沙項目規(guī)模達 130 萬畝,封沙育林草地超過 325 萬畝。
更具象一點:那條環(huán)繞綠洲的鎖邊林草帶總長約 380 公里,寬度在 1 到 20 公里不等,構成“綠色長城”將綠洲從沙漠中“圈”出來。
在青土湖,一度完全干涸的濕地區(qū)域重新恢復水域面積。
如今青土湖水域可達約 27.65 平方公里,濕地范圍擴張到 127 平方公里。
這些數(shù)字說明:民勤的生態(tài)修復并非空談,而是一條艱難卻走得穩(wěn)的路。
為什么沒消失?那里有支撐它的秘密
說起來,這城沒有被吞沒,并非偶然,而是依賴多重力量的協(xié)同與策略的持續(xù)推進。
現(xiàn)實中并沒有幻想,而是腳踏實地的重建。
你若問:“沙漠旁邊要種樹,哪來的水?”
這是治沙的核心難題。
民勤就把水資源管理放在首位。
紅崖山水庫,是縣內核心水利設施。
原來庫容僅約 9930 萬立方米,后經加高擴建變?yōu)榧s 1.48 億立方米。
更關鍵的是,縣里通過跨流域調水工程,引入了大規(guī)模黃河水,累計調入量超過 16.9 億立方米,用于農業(yè)灌溉與生態(tài)補水。
而在縣里的灌區(qū),與生態(tài)用水之間設定“紅線”:保證生態(tài)優(yōu)先,不讓治理綠洲的水源被農業(yè)全部奪走。
節(jié)水灌溉、滴灌、噴灌等高效模式被大規(guī)模推廣。
這條“水脈”牽引著綠洲,避免因無水而枯萎。
幾十年前,治沙多仰仗人海戰(zhàn)術:挖坑、打桿、插風墻。
今天,民勤的治沙已經進入“科技時代”。
目前縣里運用自走式壓沙機、履帶打坑機、智能抱草機等設備,減少人工強度,提高效率。
在固沙材料方面,也不拘一格: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生態(tài)墊、“母親抱娃娃”模式、新型網材等兼用。
更有“光伏治沙”這種復合模式:在沙區(qū)架設光伏板,底下做植被恢復,一邊發(fā)電,一邊固沙。
治沙不再是一味“堆樹木”,而是人與技術、自然相融的組合拳。
綠洲邊緣的土地、風沙口的土壤條件各異,不能千篇一律。
民勤走出一條“精準適配”的治沙之路。
在適合種植的區(qū)域開展低密度喬灌草結合,風口借助圍欄封育、天然休養(yǎng);在極難修復區(qū)先封禁,再逐步恢復植被。
選樹種上也有講究:梭梭、沙棗、檉柳等抗旱物種是主力,同時在科研支持下,引入改良或適應性更強的沙生植物。
在林帶的排布上,也不是密不透風地一股腦種,而是內穩(wěn)外固、梯度分明,兼顧防風、鎖邊、內涵綠化。
這種“因地而治”的方式,使有限的資源能被最大化利用。
不僅是政府與專業(yè)隊伍在治沙,地方百姓、志愿者、高校團隊也參與其中。
這不是一場上對下的“布防”,而是一條全民接力的賽道。
鎮(zhèn)村級林長制度在民勤廣泛推廣;公益治沙、志愿植樹、社會捐助等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
同時,退耕還林、生態(tài)移民、國土綠化責任制等制度安排,為長遠恢復提供制度支撐。
如果治沙只能持續(xù)幾年,那種“還在”的城市可能就只是暫時的幻影。
民勤之所以沒消失,是因為這條路有制度、有廣泛動員、有治理鏈條的完整性。
仍未終結的挑戰(zhàn)與穩(wěn)固之路
滿堂喝彩之后,也該承認:城沒消失不代表問題都解了。
綠洲有復蘇,但還遠未走到“無憂”的彼岸。
西北地區(qū)天氣本就多變。
遇上持續(xù)干旱年、極端高溫風沙日,就算是已經成型的林帶,也可能有部分不適應甚至枯萎。
梭梭在特別干旱年份可能葉片泛黃,遙感影像不易識別。
這就要求補植、監(jiān)測、快速響應機制得當。
造林、固沙固本是長期任務。
沙區(qū)偏遠,交通不便,澆水、補植、管護成本高。
若資金、勞動力缺乏,就可能出現(xiàn)“荒廢”風險。
再加上這些年發(fā)展經濟、保障民生的壓力不小,若把治沙當“施舍”,很難持續(xù)投入。
部分農戶仍習慣“多澆水,多施肥”,節(jié)水意識、先進技術的接受程度差異大。
總體水平提升緩慢,是制約進步的一個“短板”。
治沙不能割裂于生產和生活之外。
怎樣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綠化中讓人民有更好的生活,是接下來必須解決的問題。
比如,把林區(qū)變成經濟林、藥材林、沙生特色產業(yè)區(qū),把綠地連通為可觀光、可休閑的生態(tài)旅游帶等,將生態(tài)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尾聲:沙漠不是宿命,而是一場長距離接力
當年那句“這座中國縣城會被沙漠吞沒”的外媒預言,在現(xiàn)實里沒成真。
它像一個預言術語,吸引眼球,卻忽略了背后那條漫長的抗爭線。
13 年之后,民勤不僅還在,還在慢慢變綠,它沒有成為沙漠的祭品,而是把“綠進沙退”的方向一點點穩(wěn)住。
那片綠,不是一夜長成的鏡像,也不是偶然的幸運。
每年春秋季有造林,有補植,每條林帶需要有人修剪、有人澆水、有人巡護。
這座城,是人守出來的。
未來它是否真的能永遠存續(xù),還要看下一代是否繼續(xù)守護、看制度是否能長效、看科技是否繼續(xù)助力。
而對于外界曾經的預言,那也只能成為一個故事、一個警示:別把自然趨勢看作不可抗力,也別低估人類智慧、制度與共同努力的力量。
若要問“那座城,還在嗎?”答案是:在,而且愈加堅定地活著。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久久為功”的民勤治沙實踐
新華網——用團結奮斗的大手,阻止兩大沙漠“握手”
澎湃新聞——甘肅民勤:治沙技術迭代創(chuàng)新 “雨養(yǎng)+節(jié)水”助力綠進沙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