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潘濤,多數(shù)人會想到《新聞聯(lián)播》里沉穩(wěn)的“國臉”,或是四次捧起金話筒獎的資深主播。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位1971年7月12日出生于北京的媒體人,人生軌跡遠比鏡頭前更富張力,從早年隨母親在成都接觸文藝,到后來在播音領域步步深耕,潘濤從未停下向前的腳步。
即便在事業(yè)達到高峰、成為全國觀眾熟知的央視主播后,他依然選擇突破舒適圈,54歲時考取上海戲劇學院博士,以學生身份重返校園。
而在這份“折騰”背后,除了他自身的堅持,還有家人始終如一的支撐,這讓他的每一次選擇都更有底氣,也讓他的人生故事多了幾分溫暖的底色。
54歲再當學生
2025年9月,潘濤又一次讓網(wǎng)友驚掉下巴,54歲的他居然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的博士!
要知道,這時候的他早就是全國觀眾熟悉的《新聞聯(lián)播》“國臉”,四次拿下金話筒獎,事業(yè)早就站在高峰,卻偏偏要回到校園當新生。
在新生報到會上,他作為學生代表發(fā)言,還是那副沉穩(wěn)的樣子,說“年齡不是束縛,學習讓我重新年輕”,現(xiàn)場掌聲就沒停過。
有網(wǎng)友打趣說“連AI機器人都成了他同學”,這話一點不夸張,畢竟大半輩子都在話筒前、鏡頭前,突然坐回教室聽課寫作業(yè),換誰不得說句“佩服”?
其實潘濤這股子“折騰勁”早就有了,他1971年7月12日出生在北京,后來跟著媽媽去了成都,媽媽是四川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哥哥潘迅也能唱會演,家里滿是文藝味兒。
7歲那年,劇團排《西安事變》,就因為他普通話標準,被選去演小角色,跟著大人巡演了上百場,別看只是個小角色,可面對觀眾不怯場的膽量,就是那時候練出來的。
上學后他也沒閑著,不喜歡死讀書,反倒癡迷廣播、朗誦。
高二被成都人民廣播電臺看中,主持《中學生世界》,那時候還沒成年,對著麥克風就能侃侃而談,聲音干凈、節(jié)奏穩(wěn),也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篤定以后要吃“播音這碗飯”。
45歲北漂闖央視
2015年,央視面向全國招新聞主播,那時候潘濤已經是東方衛(wèi)視的臺柱子,收入穩(wěn)定、地位穩(wěn)固,換別人早就安于現(xiàn)狀了,可他心里卻動了,央視可是他從業(yè)二十多年的夢想平臺。
但那會兒他都44歲了,人到中年再從頭闖,哪有那么容易?
回家跟妻子商量,妻子一開始不同意:“都快五十的人了,干嘛折騰?孩子在上海讀書,生活挺好。”
潘濤沉默好久,只說“我不去,會后悔一輩子”,結果當晚妻子就松口了:“你想去,那就去,家里的事我來撐。”
就這一句話,成了他敢拼的底氣,2016年,他們賣掉上海的房子,帶著孩子和兩位老人搬到北京。
剛到北京時,租的房子在五環(huán)外,潘濤每天擠地鐵去央視,通勤要一個多小時,晚上回家常常過十點。
妻子帶著女兒找學校,吃了不少閉門羹,可她從不抱怨,也不求人“走關系”,只說“既然重新開始,就一步一步來”。
同年2月1日,潘濤第一次亮相央視《晚間新聞》,觀眾都說他聲音沉穩(wěn)、氣質端正,可沒人知道他緊張得掌心全是汗。
直到節(jié)目順利播完,他才笑著跟妻子說“終于邁出了第一步”,之后他又等了一年,才從臨時工轉為正式編制的央視新聞主播。
那年北京房價猛漲,他們咬牙在五環(huán)外買了套小三居,房子不大,但陽光好,妻子在陽臺養(yǎng)了幾盆綠植,女兒的書桌靠窗,這就是他們在北京的新家。
說起潘濤的妻子,也是個靠譜的人,倆人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妻子是浙江寧波姑娘,學舞蹈出身,后來在文工團跳舞,退役后進了文化單位。
第一次見面,潘濤就覺得這個姑娘“心定”,性格柔和,笑起來有安靜的溫度。
戀愛時不轟轟烈烈,但特別踏實,她理解潘濤的忙碌,從不追問他的行蹤,倆人最常做的就是去菜市場買菜、在家做飯,她愛吃潘濤煮的番茄牛肉湯,他愛看她看劇時皺眉的樣子。
2003年他們結婚,2004年女兒晨晨出生,那年潘濤33歲,抱著女兒一個勁傻笑,說“第一次覺得,自己該為別人活”。
為了照顧孩子,妻子辭掉工作當全職主婦,家里的柴米油鹽、孩子的學習,都打理得井井有條。
有人說他妻子“太普通”,潘濤卻笑著說“平凡的女人,才最靠譜”,確實,外面再喧囂,家里有盞溫柔的燈等著,才是一個人最堅實的后盾。
從上海衛(wèi)視到《新聞聯(lián)播》
很多老上海人都記得,以前打開電視看新聞,常能聽到潘濤那句熟悉的開場:“我們在上海的直播室向您問好。
”1998年,上海衛(wèi)視向潘濤拋來橄欖枝,那時候他剛在四川人民廣播電臺干出成績,1997年還拿了第一個金話筒獎。
從成都到上海,對一個四川人來說,就是一次徹底的“升級打怪”,他就帶了幾件行李,一頭扎進了魔都。
在上海衛(wèi)視的那些年,潘濤就是個拼命三郎,白天做財經新聞,晚上錄夜間節(jié)目,《每日財經》《東方新聞》一檔接一檔。
他嗓音厚實、語速不疾不徐,很快就成了東方衛(wèi)視的門面,可在他自己看來,那只是職業(yè)路上的一個驛站,他心里始終裝著更大的目標。
2020年9月10日,這個目標終于實現(xiàn),潘濤登上了《新聞聯(lián)播》的主播臺,和海霞同框亮相。
那一刻,全國觀眾都認識了這個沉穩(wěn)的主播,有人說他“太用力”,有人說他“氣場夠穩(wěn)”,但更多人感嘆“他終于圓夢了”。
那晚,家人坐在電視機前才知道這個消息,母親激動得眼眶都紅了,哥哥潘迅在朋友圈寫下七個字:“弟弟,終于等到你”,從四川到上海,再到北京,潘濤走了整整30年。
回顧潘濤的人生,從話劇小演員到央視主播,從東方衛(wèi)視到《新聞聯(lián)播》,再到54歲考博重返校園,幾乎沒有“捷徑”二字。
他曾在訪談里說,這輩子最幸運的事就是“娶到她”,簡單一個“她”字,藏著他所有的溫柔和感恩。
其實仔細想想,潘濤的成功不是偶然,他敢在45歲放棄安穩(wěn)北漂,敢在54歲重返校園,靠的不僅是自己的堅持,還有妻子默默的支持。
一個人能在外撐起風浪,在家守住平凡,這才是真正的成熟,而那個被他稱為“平凡”的妻子,恰恰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這樣的人生,才值得我們佩服和學習。
結語
從北京到成都,從地方臺到央視《新聞聯(lián)播》,再到54歲重返上海戲劇學院讀博,潘濤的人生始終繞不開“突破”二字。
四次金話筒獎是對他專業(yè)的認可,“央視國臉”是對他堅守的回饋,而博士身份則是他對自我的又一次超越。
這份一路向前的勇氣,離不開自身的執(zhí)著,更藏著家人默默的支撐。他從未因年齡停下腳步,也未因成就安于現(xiàn)狀,用行動證明“折騰”不是沖動,而是對人生的認真。
潘濤的故事,不只是一個主播的成長史,更是一份關于堅持與守護的答卷,溫暖又有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