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黃金與白銀價格的暴漲,絕非簡單的市場波動,而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從金融指標來看,全球最大的白銀ETF——iShares白銀信托基金(SLV)的股票拆借費率大幅飆升,從10月2日的2.54%一路漲到8.5%甚至更高,這表明市場正頻繁通過這種方式獲取實物白銀,側面反映出傳統(tǒng)批發(fā)供應鏈的嚴重缺貨。同時,白銀市場出現了“現貨溢價”狀態(tài),即現貨價格高于期貨價格,這通常是市場信心崩塌的信號,意味著投資者對期貨市場的交付能力或意愿存在深度不信任。
在實物市場方面,全球貴金屬交易商面臨前所未有的需求熱潮和巨大的物流壓力。高凈值個人投資者的大額訂單激增,顯示出他們有意識地脫離紙貨金融體系,轉向實物資產以規(guī)避風險。而交易商的庫存告急、發(fā)貨延遲,進一步印證了實物貴金屬的供應緊張局勢。
這種實物貴金屬短缺的背后,意味著什么?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的債務隱患和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會成為觸發(fā)什么事件的導火索?以下,Enjoy:
來源:今日頭條
作者:飛檐走壁的大爺
當前全球黃金與白銀市場,正集中出現一系列反常且強烈的信號 —— 這絕非普通的價格波動,而是預示著一場深層次的結構性變革。雖說每日價格漲跌總能搶占財經頭條,但深入拆解市場運行機制(從衍生品定價到實物供應鏈)后就會發(fā)現:全球實物貴金屬正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短缺。
本報告將系統(tǒng)梳理這些信號,一方面驗證實物供應緊張的證據,另一方面探究背后的深層原因,同時評估這一現象對整個金融體系可能產生的影響。分析過程中,我們會聚焦幾個關鍵的技術性市場指標,正是這些指標揭示了 “紙貨市場” 與 “實物市場” 之間存在的根本性脫節(jié)。
2.0 實物供應緊張的核心金融指標
價格固然是重要的市場風向標,但有些金融指標能反映出普通投資者難以察覺的結構性壓力 —— 它們就像 “早期預警系統(tǒng)”,能提前暴露供需失衡,以及市場對未來交付能力的信心變化。下面我們重點分析白銀市場的兩個關鍵金融信號,它們直接說明實物短缺正在加劇。
2.1 SLV 拆借利率異常
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白銀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iShares 白銀信托基金(簡稱 SLV),近期出現了一個極不尋常的現象:其股票拆借費率大幅飆升。多位市場分析師的觀察都證實了這一點:戴維?延森(David Jensen)提到,10 月 2 日時費率還維持在 2.54% 的常規(guī)水平,之后一路漲到 8.5%;鮑勃?科爾曼(Bob Coleman)則表示,費率后續(xù)甚至突破了 9%。
更關鍵的是,科爾曼還發(fā)現,市面上能借來的 SLV 股票 “幾乎歸零,且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
要理解這一現象的意義,得先搞懂 SLV 的運作規(guī)則。根據 SLV 的招股說明書,授權機構和貴金屬銀行只要提交大宗 SLV 股票,就能兌換到實物白銀條。如今拆借費率飆升到這么高,其實說明一個問題:市場正在頻繁用這種方式獲取實物白銀。因為在傳統(tǒng)的批發(fā)市場里,白銀已經很難買到了,大家只能把 SLV 當成獲取實物白銀的 “最后辦法”—— 這直接暴露了傳統(tǒng)批發(fā)供應鏈的嚴重缺貨。
2.2 白銀市場現貨溢價:對未來交付的信心喪失
現在白銀市場進入了 “現貨溢價”(backwardation)狀態(tài),簡單說就是:現在就能拿到手的實物白銀價格,比未來某個時間才能拿到的期貨價格還高。正常情況下,期貨價格會比現貨高(這種狀態(tài)叫 “期貨溢價”,contango),而當前的 “價格倒掛”,恰恰說明市場更想要 “立刻拿到實物”,而非 “未來交付的承諾”。近期市場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EFP期現差已經為負值。
貨幣理論家安塔爾?費克特(Antal Fekete)曾說過,現貨溢價不只是簡單的定價異常,更是市場信心崩塌的強烈信號。它意味著投資者寧愿現在就持有實物,也不相信期貨市場未來真的能交付 —— 這背后是對期貨市場 “交付能力” 或 “交付意愿” 的深度不信任。要知道,“交易對手方的承諾” 是紙貨金融體系的基石,如今這種 “價格倒掛”,正是對這種基石的動搖。費克特的理論還指出:如果黃金和白銀市場長期處于現貨溢價狀態(tài),將直接對法定貨幣體系的穩(wěn)定性構成致命威脅。
目前雖然白銀已經明確出現現貨溢價,但黃金還沒進入這種狀態(tài) —— 這說明當前市場最緊張的壓力,主要集中在白銀領域。
當然,這些金融指標雖然能提前預警市場壓力,但只有和實物貴金屬供應鏈的實際情況相互印證,才能真正凸顯其重要性。
3.0 實物貴金屬市場的佐證
金融市場的數據再亮眼,也得經過現實交易的驗證才有說服力。前面提到的 “衍生品信號”“ETF 拆借異?!保缃穸嫉玫搅藢嵨镔F金屬交易商的直接證實 —— 他們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需求熱潮,同時面臨巨大的物流壓力。
3.1 大額投資者需求激增
近期有報告顯示,不光是機構投資者在搶實物貴金屬,高凈值個人投資者的需求也出現了爆發(fā)式增長。斯科茨代爾鑄幣廠(Scottsdale Mint)首席執(zhí)行官喬希?菲利普?費爾(Josh Phillip Fair)最近就直白地說:
“現在一天內接到的數百萬、上千萬美元級別的個人訂單,比我這輩子見過的任何時候都多。”
這場全球范圍的 “大額個人訂單潮”,反映出一個非常關鍵的趨勢:那些最具實力的投資者,正在避開 “交易對手方風險”(比如擔心機構違約、資產被凍結)。他們主動囤積大量實物貴金屬,本質上是在 “有意識地脫離紙貨金融體系”—— 這種行為直接給交易商和鑄幣廠的庫存帶來了巨大且緊迫的壓力。
3.2 全球貴金屬交易商面臨供應限制與交付延遲
需求激增之下,供應鏈的壓力已經肉眼可見,全球主要貴金屬交易商的庫存情況和運營公告都能說明這一點。我們以英國幾家知名交易商為例,就能清楚看到當前的緊張局面:
阿特金森公司(Atkinson's):其官網顯示,多款核心產品標注為 “缺貨”(out of stock);
阿特金森公司(Atkinson's):官網已長期掛出提示,告知客戶 “因需求過高,發(fā)貨時間可能延遲最多 5 個工作日”,這是物流積壓的明確信號;
黃金投資公司(Gold Investments):部分高需求特定產品(如不列顛尼亞金幣,Britannia coins)已售罄。
這些供應鏈的壓力表明:交易商的庫存正在不斷減少,而且當前需求增長的速度,已經遠超供應鏈 “及時補貨” 的能力。
我們已經從金融和實物兩個層面,確認了貴金屬短缺的事實,接下來就嘗試探究這一現象可能的驅動因素。
4.0 宏觀經濟與系統(tǒng)性影響:信心危機
不要把貴金屬實物短缺當成孤立的市場事件 —— 它其實是更深層次系統(tǒng)性問題的關鍵信號。從貴金屬市場的行為模式來看:大家紛紛轉向實物資產、不再相信紙貨承諾、迫切搶購現貨…… 這些都指向同一個結論:市場對整個貨幣體系的信心正在大幅喪失。
下面我們先回顧歷史上類似的 “信心危機”,再分析未來可能觸發(fā)更大危機的導火索。
4.1 對貨幣體系信心喪失的歷史先例
如果從歷史角度看當前黃金價格的走勢,會發(fā)現它和過往 “系統(tǒng)性動蕩時期” 驚人地相似。阿諾?比爾?特龍(Arno Beer Trong)的分析指出:以全球主要儲備貨幣(比如現在的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 “快速翻倍”,是極為罕見的情況。而從歷史經驗來看,只要出現這種情況,幾乎都意味著 “市場對當前貨幣與政治秩序的信心已經崩塌”。
這種 “黃金暴漲、信心崩塌” 的模式,在歷史重大轉折點上反復出現過:
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時期;
西班牙從世界強國地位衰落的時期;
法國大革命時期;
20 世紀 70 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時期。
如今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大幅飆升,也符合這一歷史規(guī)律 —— 這意味著我們或許正在見證金融史上又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4.2 未來潛在的危機導火索
當然,信心喪失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但往往會由某個具體事件觸發(fā)。當前分析認為,有兩個領域可能成為未來危機的 “導火索”:
- 人工智能(AI)領域:
保羅?卡德羅斯基(Paul Kadroski)的分析顯示,AI 數據中心需要巨額資金投入,但這些錢很多是通過 “私人信貸”“私募股權” 等不透明的方式籌集的。更關鍵的是,這些債務沒有計入傳統(tǒng)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相當于在監(jiān)管機構和公眾看不到的地方,悄悄積累著 “可能引發(fā)系統(tǒng)性風險” 的隱患。一旦 AI 領域出現衰退,很可能引發(fā)一連串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
- 戰(zhàn)爭:
地緣政治沖突被認為是另一個潛在導火索(不過目前相關分析還比較少)。一旦爆發(fā)戰(zhàn)爭,市場會更快地從 “信貸類資產”(比如股票、債券)轉向 “實物避險資產”(比如黃金、白銀),進一步加劇貴金屬短缺。
4.3 與主流金融輿論的脫節(jié)
當前市場還有一個很反常的現象:西方主流金融媒體對 “貴金屬短缺” 的相關動態(tài)幾乎沒什么報道。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脫節(jié),核心原因在于主流金融領域的分析框架太 “依賴模型”—— 往往忽略了歷史視角,而要理解貴金屬作為 “貨幣資產” 的特殊作用,恰恰需要歷史經驗做為依據。如果只看近幾十年的金融數據,根本無法意識到當前實物貴金屬市場的變化,是大歷史周期的循環(huán)。
5.0 結論:解讀系統(tǒng)性脆弱性的信號
通過這份報告的分析可以看到,有一系列相互關聯且極具說服力的指標,都指向同一個事實:實物黃金與白銀市場正面臨嚴重且不斷加劇的短缺。這些證據涵蓋多個維度:既有 SLV 拆借費率飆升、白銀持續(xù)現貨溢價等 “技術性金融信號”,也有 “個人大額訂單激增”“交易商庫存告急” 等 “實地市場反饋”—— 但它們絕非孤立發(fā)生的偶然事件。
這份報告的核心觀點是:這些指標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說明一個問題 —— 市場對紙貨金融體系的信心正在深度且快速地喪失。大家之所以迫切搶購實物貴金屬,本質上是為了 “避開交易對手方風險”:拒絕相信紙面上的承諾,轉而選擇 “不會扯皮的實物資產”。
雖然現在還無法確定未來會由哪個具體事件觸發(fā)更大的危機,但實物貴金屬市場當前的種種表現,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預警信號 —— 當前全球貨幣與政治秩序存在 “深層次的結構性脆弱”,而這一預警,早已被歷史經驗所驗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