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9月25日晚,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jié)、第二十屆群星獎廣場舞終評現場,橫山老腰鼓壓軸登臺,瞬間點燃舞臺,全場掌聲雷動,好評如潮?!疤矚g橫山腰鼓了,打出了陜北人的激情豪邁,代入感極強,看得人熱血沸騰!”一位現場觀眾說。
在黃土高原,鼓槌上的紅綢翻卷如焰,震得黃土簌簌作響——在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qū)的非遺展演上,一群朝氣蓬勃的中學生斜挎腰鼓騰躍翻轉,把黃土地的精氣神敲得滾燙。這不是博物館里靜止的“文物”,而是橫山人從祖輩傳到今時、從田間舞到國際的“活文化”。橫山老腰鼓的生命力,正藏在非遺傳承的接力里、民間生活的滋養(yǎng)中、產業(yè)發(fā)展的突破間,更在每一次揮臂擊鼓的強健身姿里。它已成為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生動注腳。
70多歲的李成元從村里的“頭路鼓子”成長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劈叉、高抬腿仍不輸后生;市級非遺傳承人曹閏茗走遍橫山所有腰鼓村進行采風,把鄉(xiāng)野泥土里的藝術智慧編進教材、送進校園;17歲的李凱頤在元宵節(jié)展演上成為焦點;16歲的朱一波站上中國—中亞峰會的迎賓舞臺。從老藝人的“傳幫帶”到校園里的“系統(tǒng)教”,從口耳相傳的技藝到白紙黑字的教材,橫山腰鼓打破了“人走藝絕”的困境,讓非遺從“老手藝”變成了少年人驕傲的“新技能”。
若說傳承是讓腰鼓“活下來”,那民間生活的滋養(yǎng),便是讓它“活出彩”的根基。橫山老腰鼓從不是束之高閣的“藝術品”,而是嵌在橫山人柴米油鹽里的“生活氣” —— 過年“沿門子”挨家拜年,婚禮上伴著嗩吶助興,農閑時村口廣場上雪花里的排練,連八九歲的孩子都能挎著啤酒瓶跟著比畫。它分文、武、文武三類:文腰鼓詼諧平緩,武腰鼓剛勁奔放,文武腰鼓剛柔并濟,每一種都對應著不同地域的生活氣質。正如曹閏茗所言“鄉(xiāng)野的泥土里開著藝術的花”,正是這份扎根生活的“土味”,讓橫山腰鼓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成為橫山人對黃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從田間地頭的“熱鬧”到走向全國的“名片”,橫山腰鼓更蹚出了文化產業(yè)的新路徑。過去,腰鼓是“苦日子里的吶喊”;如今,它成了“好日子里的招牌” —— 杜羊圈村腰鼓隊220人在縣城展演,20多人赴京表演;橫山老腰鼓登上國慶70周年聯(lián)歡、建黨百年演出的舞臺;傳習基地一年組織近百場傳習活動、30余場演出,既保留了馬坊村“扭得緩”、李家樓村“跳得猛”的特色,又形成了“各美其美”的產業(yè)生態(tài)。當南方客商為雪中腰鼓震撼,當外國賓客為迎賓鼓點喝彩,橫山腰鼓早已不是局限于陜北的“地方戲”,而是能帶動文旅、輸出文化的“軟實力”,讓非遺既有“文化味”,又有“經濟力”。
更難得的是,橫山腰鼓不只是“文化符號”,更是“健身密碼”。70多歲的李成元靠打腰鼓保持著身體的柔韌性,職業(yè)教育中心的學生練“猛虎下山”練出了昂揚氣質,村民排練時累得氣喘吁吁,臉上卻滿是喜氣。它不像健身房里機械的訓練,而是融舞蹈、力量、節(jié)奏于一體的“快樂運動” —— 纏腰、擺頭、騰空,每一個動作都透著剽悍與灑脫,既鍛煉了體魄,又釋放了情緒。在“全民健身”的時代背景下,橫山腰鼓把“強身健體”變成了“文化享受”,讓老手藝成了守護健康的“新方式”,這正是它能代代相傳的另一個秘密:既養(yǎng)精神,又強筋骨。
從村頭的鼓點到國際的舞臺,從老漢的皺紋到少年的笑臉,橫山腰鼓的“燃”,從來不是偶然。它的傳承,是“人”的堅守;它的活力,是“生活”的滋養(yǎng);它的未來,是“產業(yè)”的賦能;它的溫度,是“健康”的饋贈。這鼓聲,震的是黃土,傳的是文化,聚的是人心,更是中國人“薪火相傳”的文化自信——只要紅綢還在飄,鼓點還在響,黃土地的精神就永遠不會老,非遺的新聲就永遠不會停。
橫山老腰鼓“非遺進校園”成果展演舉辦
鼓舞傳千載,橫山響世界。9月27日,在榆林市橫山區(qū),橫山老腰鼓“非遺進校園”成果展演活動舉辦。5000名朝氣蓬勃的中學生統(tǒng)一著裝,在廣袤的黃土地上跳躍擊鼓,為橫山老腰鼓這一國家級非遺注入青春活力。
下午3時許,展演在雄壯的鼓樂聲中拉開帷幕。5000名少年意氣風發(fā),身著傳統(tǒng)服飾,腰系紅綢鼓,在廣袤的天地間整齊列陣。他們的動作剛勁有力,步伐堅定統(tǒng)一,吶喊聲震天動地,完美演繹了橫山老腰鼓的獨特神韻與魅力。古老技藝與青春活力的碰撞、傳統(tǒng)韻律與時代節(jié)奏的交融,在現場激起陣陣熱潮。
活動還緊扣橫山獨具地域特色的“非遺”進行了綜合展演。百人嗩吶隊以“國”字造型喻示啟幕;橫山說書老中青三代以“泰”字造型寓意文脈相承;民歌聯(lián)唱,以“民”字造型唱響新時代風貌;最終,腰鼓隊員以“安”字定格,四字串聯(lián)成“國泰民安”,寄托對盛世的美好祝福。
紅綢飛揚處,歌聲嘹亮時。正值國慶前夕,全體參與展演的中學生腰鼓隊員邁著鏗鏘有力的腰鼓步,在場的觀眾揮舞著手中的國旗,大家齊唱《歌唱祖國》,用歌聲和舞蹈共同表達對偉大祖國的熱愛與祝福。
“今天站在成果展演的舞臺上,這種直接的參與和體驗,相比于在書本上學習非遺知識,更讓我們感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從而產生從好玩到珍惜的自豪感,想要更加堅定地成為老腰鼓非遺傳承人?!睓M山區(qū)第二中學學生韓果參加完展演后激動地說。
近年來,當地將橫山老腰鼓培訓系統(tǒng)納入學校美育、體育課程,編寫校本教材,建立傳承基地,實現了非遺在校園內的活態(tài)傳承,目前全區(qū)已有超1.2萬名學生通過體育課、課間操接受系統(tǒng)培訓,300余名校園骨干脫穎而出,非遺傳承“青春方陣”日益壯大。橫山區(qū)舉辦此次大規(guī)模展演活動,正是探索“非遺進校園”常態(tài)化、課程化、規(guī)?;窂降募姓故?,標志著橫山老腰鼓的傳承和發(fā)展,進入了以青少年為“生力軍”的新階段。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劉燕郡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孫 夢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