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公司的一則通報讓人心頭一緊:當天凌晨,一架烏軍無人機闖入新沃羅涅日核電站區(qū)域,被攔截壓制后徑直撞上運行機組的冷卻塔,爆炸后在塔體留下了清晰的黑色痕跡。
就拿新沃羅涅日核電站的“含金量”來說吧,它是俄羅斯最老的核電站之一,1964年就開始運行,現(xiàn)在6個機組里4個在滿負荷工作,用的是VVER-1000壓水堆。
雖說比切爾諾貝利的RBMK反應堆安全,但冷卻塔可是冷卻循環(huán)的“命門”——反應堆產(chǎn)生的熱量得靠冷卻塔降溫,才能保證堆芯不超溫。
這次無人機撞的是3號機組的冷卻塔,雖然沒直接炸穿核心結(jié)構(gòu),但塔體混凝土被炸開1.2米寬的裂縫,冷卻水管有12根受損,當天3號機組負荷就從100%降到70%。
俄羅斯原子能集團緊急調(diào)了200人的維修隊,用特種混凝土補裂縫,光材料費就花了800萬盧布。
要是再偏一點,撞上冷卻塔下方的循環(huán)水泵,3號機組就得緊急停堆,周邊30公里內(nèi)的居民得準備疏散,這場景跟2011年福島核事故初期多像——福島是海嘯沖毀冷卻泵,這里差點是無人機炸壞冷卻系統(tǒng),區(qū)別只在于一個是天災,一個是人禍。
再看烏軍這無人機的“底細”,大概率是改裝的商用無人機,比如“海鷹-10”的民用版,裝了5公斤TNT炸藥,成本才800美元,卻能飛到核電站上空。
俄羅斯在核電站周邊部署了“鎧甲-S1”防空系統(tǒng),2025年以來已經(jīng)攔截了32架烏軍無人機,這次卻漏了這架——不是防空系統(tǒng)不行,是這種小型無人機飛得低、雷達反射面小,跟麻雀似的難抓,就像用漁網(wǎng)撈蚊子,總有漏網(wǎng)的。
之前扎波羅熱核電站更慘,2023年一年就遭了47次無人機襲擊,有次無人機直接炸了變電站,導致1號機組停堆2小時,IAEA當時就警告“再這么炸,早晚會出核事故”。
可烏軍壓根沒聽,反而把襲擊頻率提了30%,2024年扎波羅熱的襲擊次數(shù)飆到61次,現(xiàn)在又把目標對準新沃羅涅日,活像認準了“核設施好欺負”。
更嚇人的是核事故的連鎖反應,要是這次無人機真炸到反應堆安全殼,哪怕只是炸出個小縫,輻射劑量都得超標。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時,反應堆堆芯爆炸,輻射塵飄到歐洲,瑞典、德國的牛奶里都檢測出銫-137;福島核事故后,日本往太平洋排了130萬噸核廢水,至今還影響漁業(yè)。
新沃羅涅日核電站離烏克蘭邊境才180公里,一旦發(fā)生泄漏,東北風一吹,烏克蘭哈爾科夫州、基輔州的居民首先遭殃,輻射塵72小時內(nèi)就能飄到波蘭華沙,到時候歐洲怕是得忙著搶購碘片,而不是給烏軍送武器了。
IAEA總干事格羅西在事件后緊急飛往莫斯科,見面第一句就是“這是俄烏沖突以來最嚴重的核安全風險”,還拿出數(shù)據(jù)說2024年以來烏克蘭周邊核電站遭襲擊次數(shù)比2023年多60%,再不管控,“后果不堪設想”。
但烏軍敢這么干,背后少不了西方的“默許”——美國給烏克蘭送了“鳳凰幽靈”無人機,射程180公里,剛好能到新沃羅涅日;英國給的“星紋”防空導彈沒用來防俄軍,反而拆了零件改裝無人機炸藥。
可西方嘴上喊著“支持烏克蘭”,卻絕口不提核安全,就像知道“炸出事來先跑的是自己”。
俄羅斯原子能集團發(fā)的通報里特意提了“冷卻塔有清晰黑色痕跡”,還放了現(xiàn)場照片,就是怕西方耍賴說“沒這回事”。
畢竟真出核事故,歐洲第一個找烏克蘭算賬,美國也得跟著擦屁股,到時候烏軍那些“抗俄英雄”的人設,怕是得碎成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