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當北京、上海的上班族結束一天的忙碌,紛紛走進咖啡館開啟晚間時光時,他們不是為了喝咖啡,而是站上臨時講臺,一本正經(jīng)地展示PPT。
但這些幻燈片的內(nèi)容卻完全脫離職場軌道:《如何用PPT證明PPT毫無意義》《番茄炒蛋為何能治愈戀愛腦》,諸如此類荒誕不經(jīng)的主題,正在成為一線都市白領下班后的新潮流。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項如今讓中國職場人趨之若鶩的活動,起源于2005年一群德國大學生的宿舍玩笑。
當時,柏林一所高校工程系的學生在深夜派對中感到傳統(tǒng)游戲乏味,突發(fā)奇想發(fā)明了“PPT卡拉OK”——隨機抽取一張毫不相關的PPT頁面,參與者必須即興講解三分鐘,內(nèi)容越離譜越好。這種毫無準備的臨場發(fā)揮迅速演變?yōu)榕蓪ι系摹靶睦硖魬?zhàn)項目”。
后來,這一形式被當?shù)匦袨樗囆g家捕捉并加以推廣,逐漸滲透進創(chuàng)意社群的社交場景。到了2023年,阿姆斯特丹甚至為此舉辦了首屆“國際PPT即興演講世界杯”,冠軍獲得一支鍍金激光筆作為獎品,將這場看似胡鬧的游戲推向了儀式化的巔峰。
2024年,這股風潮登陸中國,在北京、上海、深圳這三座加班文化最濃厚的城市迅速發(fā)酵,形成獨特的夜間社交現(xiàn)象。
不少人發(fā)出疑問:白天已經(jīng)對著PPT修改無數(shù)次,為什么晚上還要自掏腰包參加一場講PPT的聚會?答案就藏在這場活動所構建的雙重反差之中。
白天的PPT是績效考核的工具,要求邏輯嚴密、數(shù)據(jù)精準、表達規(guī)范,任何疏漏都可能影響晉升或項目推進。
而夜晚的PPT則徹底擺脫功利性,主題可以天馬行空,內(nèi)容無需負責,反而越是荒謬越能贏得掌聲與笑聲。
例如有人抽到《如何在公共場合隱蔽釋放氣體》,立刻切換成高管匯報模式,將“放氣”拆解為“氣味控制策略”“聲音掩護技巧”“面部表情管理”三大維度進行系統(tǒng)分析。
這種帶有輕微禁忌色彩卻又無傷大雅的“良性越界”,恰恰擊中了現(xiàn)代職場人的幽默神經(jīng)。
更富戲劇性的是那種強烈的“預期違背”帶來的喜劇效果:投影儀架起、麥克風調(diào)試、激光筆點亮,整套設備營造出嚴肅會議的氛圍。
可當演講者開口說出“螺螄粉炸蛋具有穿透血腦屏障治療情感依賴的功能”或“老北京豆汁可與三體文明建立量子通訊”,全場瞬間爆笑。
這種由專業(yè)形式承載非理性內(nèi)容所產(chǎn)生的“認知失衡”,比任何精心設計的脫口秀段子都更具沖擊力,也更讓人放松。
畢竟,工作中做一次匯報未必換來獎金到賬,聽一場培訓也不一定掌握實用技能,而在這里,前一秒還在強忍笑意,下一秒就能肆意鼓掌起哄,快樂來得毫無延遲、純粹直接。
但這場集體性的“PPT狂歡”,深層動因其實是都市打工人對抗“勞動異化”的一種低成本精神自救。
就像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飾演的流水線工人,當代許多職場個體也在重復勞動中逐漸失去自我標識,名字變成了“技術部小王”“運營組小李”這樣的功能代號。
秋分時節(jié)本應感受桂花香氣,卻只記得“今天要第三次向客戶確認需求文檔”;有創(chuàng)新想法也不敢提出,因為“修復一百個系統(tǒng)漏洞才是優(yōu)先級最高的任務”。
自己熬夜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最終出現(xiàn)在討厭的電梯廣告里,還會反復質(zhì)疑:“是不是我的水平不夠?”
同事之間明明欣賞彼此的才華與性格,卻因部門競爭和資源分配不得不保持距離,人際關系在制度框架下日益緊張,陷入無休止的內(nèi)耗循環(huán)。
面對這種結構性的無力感,人們開始通過各種微小而溫和的“反叛”重新奪回生活的掌控權。此前流行的“瘋感工牌”,有人貼滿“拒絕內(nèi)卷”“今日不宜上班”的趣味貼紙。
春節(jié)后興起的“惡心穿搭”風潮,故意穿著松垮睡衣、拖鞋打卡上班,也是一種用外表混亂對抗職場規(guī)訓的方式。
而“亂講PPT”走得更遠——把白天束縛自己的辦公工具轉化為娛樂載體,用最正式的形式講述最無用的內(nèi)容,本質(zhì)上是在宣告:“屬于我的時間,由我定義?!?/p>
如果覺得現(xiàn)場演講太喧鬧,布置個人工位也是一種溫柔抵抗。擺放喜愛的手辦模型、更換高顏值機械鍵盤、貼上家人朋友的生活照,在整齊劃一的辦公環(huán)境中開辟一方專屬天地。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實則是疲憊時刻的精神錨點,能在深夜加班時帶來一絲慰藉與歸屬感。
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其核心目的都是在心理層面劃清“工作”與“生活”的界限。我們努力完成工作任務,并非為了讓職業(yè)吞噬全部人生,而是為了換取下班后的自由:安心追劇、約朋友聚餐、沉浸于自己的興趣愛好。
唯有如此,“上班的苦”才能真正兌換成“生活的甜”。
再看那些在咖啡館里認真講解荒唐PPT的年輕人,便明白他們并非“加班沒加夠”,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為緊繃的生活松綁。
因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能找到一個不必在意KPI、無需偽裝專業(yè)的空間,盡情大笑、隨意發(fā)言,本身就是一種稀缺的療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