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陳大為
10月9日晚,當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湖北舞劇《樂和長歌》接近尾聲、舞臺謝幕燈光快要亮起時,筆者手機計時器顯示,從9:43至9:51的八分鐘里,忘情的觀眾從滿載家國情懷、“地球觀”的劇情中“醒”了過來,持續(xù)不斷的掌聲如海浪拍巖般涌向了舞臺,這樣動“蓉”的盛情表達,不僅是成都觀眾對湖北舞劇《樂和長歌》的藝術禮贊,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楚地禮樂精神與當代審美在此刻達成和解,編鐘的千年回響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命題產(chǎn)生了強大的共振。
掌聲的刻度:藝術創(chuàng)新的精準表達
八分鐘掌聲的時長,恰是藝術創(chuàng)新力度的具象化呈現(xiàn)。該劇以現(xiàn)代舞劇語言重構楚文化基因,將楚編鐘的物理振動轉化為舞蹈的肢體韻律,用青銅器紋樣的視覺符號構建敘事空間,這種“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實踐,印證了全國政協(xié)委員韓子勇的評價:“打破常規(guī)敘事,讓楚文化煥發(fā)生機?!碑斘枵咭詣側岵奈枳搜堇[“禮序乾坤,樂和天下”時,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的舞臺已不僅是表演空間,更成為荊楚精神文明標識的“蓉城展柜”。
演出現(xiàn)場照
掌聲的深度:文化認同的集體共鳴
持續(xù)八分鐘的掌聲背后,是觀眾對文化根脈的自覺認同。劇作以春秋時期楚人的“禮樂治國”故事為鏡,折射出中國人“和而不同”的秩序觀,這種精神內核與成都觀眾產(chǎn)生了強烈共鳴。作為古蜀文明與楚文化交融之地,巴蜀大地本就流淌著“和合共生”的文化血液。云南省舞協(xié)副主席疆嘎所稱的“史詩級厚重感”,正源于這種跨越地域的文化共情。掌聲時長與劇情中“大樂與天地同和”的哲學追求形成奇妙互文,證明傳統(tǒng)文化表達唯有抵達精神深處,方能引發(fā)念念不忘的回響。
掌聲的溫度:文藝為民的生動實踐
這八分鐘更見證著文藝創(chuàng)作“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樂和長歌》主創(chuàng)團隊巡演20余場收集觀眾反饋的“較真”態(tài)度,領銜主演上百次排練的匠心沉淀,最終轉化為觀眾席上的情感釋放。正如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黨委書記楊峻峰所言,舞臺實踐是藝術教育的終極考場,當成都觀眾用掌聲投票時,他們不僅認可作品的藝術價值,更肯定了文藝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
演出現(xiàn)場照
掌聲的廣度:文明互鑒的當代啟示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深入的今天,八分鐘掌聲具有超越藝術范疇的象征意義。劇中“協(xié)和萬邦”的主題,通過楚式美學獲得國際化表達,證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始終是解決當代問題的智慧參考。當編鐘清雅的樂聲與觀眾的掌聲交響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楚文化的復興,更是文明對話的范式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既需要導演王舸所說的“激活文化基因”的勇氣,也離不開編劇許銳強調的“詮釋中國精神”的擔當。
演出現(xiàn)場照
八分鐘的掌聲終會消散,但《樂和長歌》引發(fā)的文化漣漪仍在擴散。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文藝精品,應當如編鐘般歷久彌新,既有“叩之則鳴”的即時感染力,更具備“余音繞梁”的持久生命力。從楚地到蓉城,從春秋到當代,這場掌聲丈量著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高度,也標定了文化自信的荊楚坐標。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評論專家,人民網(wǎng)特約評論員)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