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鬧得挺熱鬧的,就是中國航空圈子曝出來一款新型戰(zhàn)略運輸機的概念設計,這玩意兒一看參數(shù)就讓人覺得牛氣沖天,直接對標世界頂尖級別。說白了,這不是小打小鬧的升級版運-20,而是從頭到尾重新定義巨型運輸機的家伙。它的最大起飛重量直奔470噸去,載重量能頂?shù)?20噸,航程還保持在6500公里以上,這數(shù)據(jù)一擺出來,安-124和C-5這些老大哥都得讓讓道。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機型采用了翼身融合的布局,簡單講就是把機身和翅膀融成一體,空氣動力學效率高得一批,能省油、飛遠,還能多裝貨。
翼身融合這技術不是新鮮事兒,美國那邊波音X-48實驗機早幾年就搞過類似的東西,但中國這次是真刀真槍往軍用巨型運輸機上套。傳統(tǒng)運輸機像運-20、安-124那樣,機身是管狀的,翅膀單獨伸出去,阻力大,內(nèi)部空間也有限制。新設計把機身扁平化,直接參與產(chǎn)生升力,這樣一來,機內(nèi)油箱位置多,燃料攜帶量上去了,航程自然拉長。
尾翼用V形,后掠外翼段,發(fā)動機掛在翅膀下面,這些細節(jié)都是為了減少氣流干擾,提升整體穩(wěn)定性。貨艙設計也聰明,長21米,高5米,底面積超過170平米,能塞下117輛輕型裝甲車或者300多名士兵。這比起運-20的貨艙大不少,運-20一次只能運一輛99A坦克,這新家伙直接翻倍,能并排裝兩輛。想想看,重型合成旅的112輛坦克,用這機型運的話,架次直接砍一半,效率高到爆。
規(guī)格上,這機型的目標是實用的世界最強。最大起飛重量470噸,這已經(jīng)超過俄羅斯安-124的405噸和美國C-5的380噸,成為現(xiàn)役最大。載重120噸不是極限值,而是考慮航程后的實際指標,美俄那些127噸或150噸的數(shù)字聽著嚇人,但真塞滿貨,航程縮水到四五千公里,基本飛不出洲際。
中國這個120噸是保航程的,6500公里夠從本土直達中東或歐洲部分地區(qū),不用中途加油。巡航速度Mach 0.85,也跟C-5和安-124差不多快,甚至在效率上更勝一籌,因為BWB布局升阻比高,油耗低。起降能力強,能在2600米長的簡易跑道上滿載起飛,高原操作也行,到4000米海拔還能扛輕載任務。這對高原地區(qū)投送部隊超級實用,運-20在這點上就吃力些。
比起現(xiàn)有機型,這新概念的效率真不是吹的。運-20最大起飛重量220噸,載重66噸,航程7800公里空載,但滿載就短了。新機型起飛重量是運-20的兩倍多,載重也翻倍,航程雖稍短但針對重載優(yōu)化。拿重型旅投送舉例,一個旅有112輛99A坦克和120輛04A步兵戰(zhàn)車,用運-20得飛上百架次,新機型一次運兩輛坦克或五輛戰(zhàn)車,總架次降到131次,省時省力。安-124載重150噸但油耗高,D-18T發(fā)動機老舊,120噸載重下航程不到4000公里。C-5載127噸時航程4500公里,也比不上6500公里。低可探測性是額外福利,外形散射雷達波,雖不是隱身機,但戰(zhàn)場生存率高點。整體看,這設計不光大,還聰明,針對實戰(zhàn)痛點優(yōu)化。
中國航空工業(yè)這些年突飛猛進,從運-20服役開始,就在補戰(zhàn)略投送的短板。運-20能飛到白俄羅斯、坦桑尼亞、埃及演習,但重裝部隊投送效率低。新概念就是填這個坑,讓軍隊有全球機動能力。論文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團隊搞的,2023年左右公開,作者包括余雄慶這樣的專家,他早年從本科到博士都在飛機設計上鉆研,留校教書,帶學生研究多學科優(yōu)化。
2022年陜西飛機設計研究所招標大尺寸機頭艙門和貨艙門,這些部件明顯是為巨型機準備的,招標公告上規(guī)格精確,指向實際研發(fā)啟動。進入2025年,這概念還在優(yōu)化階段,沒見原型機報道,但西方媒體炸鍋了,因為C-5和安-124都停產(chǎn)多年,中國要是造出來,就獨家壟斷巨型運輸機生產(chǎn)。
美國那邊也有動靜,2024年Radia公司推WindRunner,長度108米,但載重才72噸,航程2000公里,主打風電葉片運輸,不是軍用對手。2025年他們更新國防版,但參數(shù)還是弱。NASA和美軍在搞BWB演示機,計劃2027年首飛,但那是小規(guī)模驗證,不是巨型運輸。中國方案更激進,直接上軍用大飛機。整體看,這不光是技術堆砌,還牽扯戰(zhàn)略意圖,提升軍隊遠征力,支持印太或全球任務。
這機型要真落地,得解決發(fā)動機、材料等難題。中國WS-20發(fā)動機在運-20上用,但新機型需更大推力,370千牛的指標得匹配。復合材料占比高,制造復雜,但航空工業(yè)集團有經(jīng)驗,從C919商用機學來不少。成本控制是關鍵,巨型機造價高,維護也費勁,但效率高,長期看值。國際上,俄羅斯安-124依賴烏克蘭部件,俄烏沖突后難產(chǎn),美國C-5老化,升級有限。中國抓住窗口,論文曝光可能是信號,研發(fā)已進實質階段。
這新巨運概念一出,就把眼光拉到巔峰水準。一架頂兩架運-20,安-124和C-5在參數(shù)上確實得靠邊。不是說美俄不行,而是時代變了,技術迭代快。中國航空從跟跑到并跑,現(xiàn)在瞄準領跑。未來如果原型飛起來,軍隊投送重型旅到6500公里外,就不是夢。低調點,這還只是概念,但潛力大,值得盯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