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臟病( cor pulmonale) 中,"cor"為拉丁語"心臟"之意,"pulmonale"則為拉丁語"肺部"之意。
肺源性心臟病即指兩種器官的病理關聯——當肺部疾病導致心臟功能異常時便會發(fā)生此病。
通常情況下,來自全身的脫氧靜脈血匯入心臟右心房。
隨后血液進入右心室,經泵送通過肺循環(huán)抵達肺部,在此過程中完成血氧結合。肺循環(huán)是一個低壓系統(tǒng),其壓力值通常維持在10至14毫米汞柱之間。
血液經過肺部氧合后進入左心房,隨后流入左心室,最終被泵出輸送至全身組織。
當心臟無法泵出足夠血液滿足機體需求時,初期稱為心功能不全,若持續(xù)惡化則發(fā)展為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可分為兩種類型:收縮性心力衰竭(心室在收縮期無法有效泵血)和舒張性心力衰竭(舒張期心室充盈不足)。
根據受累心腔不同,又可分為右心衰竭、左心衰竭以及雙心室同時受累的雙心室衰竭。
肺源性心臟病特指肺部疾病引發(fā)的右心功能不全,并可進一步發(fā)展為右心衰竭。
肺部疾病會阻礙血液氧合過程,從而導致低氧血癥的發(fā)生。
作為代償機制,機體啟動"低氧性肺血管收縮"過程:當某個肺泡通氣不足時,其對應的肺小動脈會發(fā)生血管收縮,將血液分流至通氣良好的肺泡區(qū)域。
這一機制在局部調節(jié)中十分有效,但當肺部疾病導致大量肺泡通氣不足時,廣泛性肺血管收縮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即眾多肺小動脈同時收縮會顯著增加肺循環(huán)阻力。
當大量小動脈同時收縮時,肺循環(huán)阻力顯著增加,進而導致肺動脈高壓——此時肺動脈血壓會持續(xù)高于25毫米汞柱。
肺動脈壓力升高使右心室難以將血液泵入肺循環(huán)。與左心相比,右心室壁較薄,且習慣于在低肺血管阻力下射血。
若發(fā)生急性肺部疾?。ㄈ绶嗡ㄈㄗ枞蝿用}血流會導致右心室壓力急劇升高,使右心室像充水氣球般過度擴張。
而對于慢性肺部疾病,長期的高壓狀態(tài)會使右心室發(fā)生代償性肥厚——即心肌細胞增生以增強收縮力。
這種肥厚屬于向心性肥厚,即新增肌小節(jié)與原有肌小節(jié)呈平行排列。
隨著心肌壁不斷增厚,心室腔空間被擠壓,導致血液充盈空間減少,從而引發(fā)舒張性心力衰竭。
右心室肌質量增加也意味著心肌耗氧量上升,更嚴重的是,冠狀動脈會受到增生心肌的壓迫,致使右心室血供進一步減少。
供需失衡最終導致右心室缺血,進而引發(fā)收縮力減弱和收縮性心力衰竭。
肺源性心臟病的根本原因是肺動脈高壓,其通常源于三大類疾病:一是肺實質損傷性疾?。ㄈ缏宰枞苑渭膊。?;二是肺血管本身病變(如慢性血栓栓塞或復發(fā)性血栓);三是影響胸廓活動的疾?。ㄈ缂怪髠韧够螘r脊柱彎曲導致肺擴張受限)。
需要重點區(qū)分的是:左心功能不全或衰竭雖可導致肺動脈高壓,但因病源始于心臟本身而非肺部,故不能歸類為肺源性心臟病。
同樣,原發(fā)性右心衰竭(如右心室心肌梗死或肺動脈瓣狹窄所致)因根本缺陷在于心臟而非肺部,也不屬于肺源性心臟病范疇。
由于肺源性心臟病源于肺動脈高壓,其癥狀全部與靜脈系統(tǒng)血液回流受阻相關。肺動脈高壓可引發(fā)嚴重呼吸困難、疲勞和暈厥;而右心衰竭會導致全身靜脈血液淤滯,表現為頸靜脈怒張、肝臟腫大及外周水腫。
肺源性心臟病的診斷通常通過超聲心動圖檢查,該檢查可顯示肺動脈和右心室壓力升高的證據。
后續(xù)可通過其他檢查明確病因,例如采用肺功能檢測來排查慢性肺疾病。
直接測量肺動脈壓力并評估血管擴張藥物反應的金標準診斷方法,則是右心導管檢查。
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主要針對其基礎肺部疾病。
給予氧療可改善低氧引起的血管收縮,血管擴張藥物則能有效降低肺動脈壓力。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內容,歡迎關注點贊收藏!
以上圖片內容來源:Osmosis.org
原文鏈接:https://www.osmosis.org/learn/Cor_pulmonale?from=/md/foundational-sciences/pathology/cardiovascular-system/hypertensi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