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8萬多人,600多場仗,兩年時間,你想過沒有,這些脫離根據(jù)地的部隊,子彈從哪來?
一場精心策劃的"搬家式"動員
1934年春天開始,江西瑞金的兵工廠晝夜不停。
車間里的聲音吵得人耳朵疼,工人們在做什么?修槍、造手榴彈,還在干一件今天聽起來不可思議的事。從戰(zhàn)場撿回來的子彈殼,重新裝火藥和鉛頭,鉛用完了怎么辦?裝木頭彈頭。
你沒看錯,木頭做的子彈頭。
這不是開玩笑,美國記者索爾茲伯里后來在書里專門提到過這個細節(jié)。木制彈頭打不死人,可以嚇唬敵人,關鍵時刻能當響,火藥爆炸的聲音,就是心理戰(zhàn)。
當時的產(chǎn)量有多夸張?彈藥生產(chǎn)增加了六倍到三十倍。什么概念?平時一個月產(chǎn)1萬發(fā)子彈,現(xiàn)在要產(chǎn)6萬到30萬發(fā)。工人三班倒,鐵匠鋪的爐火24小時不滅。
官田中央兵工廠是核心。這個藏在贛南山區(qū)的廠子,是當時蘇區(qū)最大的兵工廠。選址很講究,背靠高山,云霧繚繞,敵人飛機看不見,周圍群眾基礎好,赤衛(wèi)隊把關卡設得密密麻麻。
到10月出發(fā)時,紅軍帶走了3.29萬支槍、165.73萬發(fā)子彈、2473發(fā)炮彈、7.65萬枚手榴彈。
看著不少?算筆賬。8.68萬人的隊伍,平均每支槍才40多發(fā)子彈,打一場中等規(guī)模的戰(zhàn)斗就能消耗殆盡。
武器裝配率只有40%,什么意思?10個人里只有4個人有槍,剩下6個人怎么辦?拿梭鏢和大刀。對,你沒聽錯,1934年的戰(zhàn)場上,還有人拿著冷兵器。
槍支調(diào)配也有門道。好槍、新槍集中給主力部隊,舊槍、壞槍給地方武裝,這不是偏心,是生存策略。主力要打硬仗,地方部隊守后方,武器分配得跟著任務走。
出發(fā)前半年,部隊就開始拆卸重型裝備,迫擊炮要拆開裝箱,機槍要分解打包。這活兒聽起來簡單,做起來費勁,光是拆裝,就花了幾個月。
戰(zhàn)場上的"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
繳獲不是撿漏,是門技術(shù)活。
1935年1月,遵義戰(zhàn)役。紅軍打下這座城,繳獲了什么?2000多支槍、10萬發(fā)子彈、十幾挺重機槍。這一仗的戰(zhàn)利品,夠一個軍團用好幾個月。
怎么做到的?
戰(zhàn)前偵察必須精準,哪個敵軍部隊裝備好、彈藥多,就優(yōu)先打哪個。打完馬上收集武器彈藥,不能拖,敵人援軍可能隨時到,收集隊得跑在前面。
臘子口戰(zhàn)役又繳獲了3門迫擊炮,這3門炮的意義,不只是火力增強。炮彈能從山后打到山前,能壓制碉堡,有沒有炮,戰(zhàn)術(shù)選擇完全不一樣。
有個細節(jié)特別有意思。紅軍指戰(zhàn)員對繳獲的那門75毫米山炮,愛得不行,每次戰(zhàn)斗轉(zhuǎn)移,都要把炮拖著走。實在拖不動了,就拆開來,幾個人輪流背,行軍吃飯時,專門有人守著炮。
為什么這么寶貝?整個長征途中,紅軍就這一門山炮。
你可能覺得夸張,國民黨部隊呢?人家每個師平均3門炮,每個營還配2門迫擊炮,每個連配9挺輕機槍。對比一下,紅軍8萬人只有357挺重機槍、322挺輕機槍,平均每個連不到兩挺。
差距有多大,戰(zhàn)場壓力就有多大。
所以紅軍必須挑對手。
正面硬剛中央軍?那是找死,專挑地方軍閥、保安團打,這些部隊訓練差、裝備弱,打起來勝算大。繳獲的槍支彈藥雖然雜,但能用就行。
中共中央的電報說得很直白,打大勝仗,消滅敵人,繳槍繳子彈,武裝自己,這是最中心的任務。
不是口號,是生死線。
長征途中打了380多場仗,你算算,平均兩天一場,每一場都是補給戰(zhàn)。打贏了,繳獲武器彈藥,部隊能撐下去;打輸了,不光人員損失,武器彈藥也沒了。
每一發(fā)子彈都要算賬
1934年10月25日,朱德發(fā)了封電報。
內(nèi)容很具體,各軍團自己解決供給,就地征集,該沒收就沒收,該買就買。但有一條鐵律,必須守階級路線。什么意思?只能拿地主土豪的,不能動普通百姓的。
這不是道德約束,是生存智慧,老百姓支持你,你才能在當?shù)亓⒆悖瑒恿税傩盏臇|西,口碑毀了,路就斷了。
中革軍委專門成立了總供給部。這個部門管什么?軍費預算、武器彈藥的制作修理、登記分配。聽起來挺全面,實際上呢?長征一開始,各部隊就只能自己想辦法。
為什么?
部隊分散行軍,情況千變?nèi)f化,今天你在貴州,明天他在云南,后天又去四川,總供給部在后方,管不過來。再說通訊不便,等電報來回,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每個軍團都配有供給員,這些人的工作,就是想盡辦法弄到物資。打土豪、收繳財產(chǎn)、買糧買鹽,樣樣都得干。
彈藥管理更嚴格。
每支槍平均只有40發(fā)子彈,機槍彈也就夠打一場中等戰(zhàn)斗,這點家底,必須精打細算。
怎么省?非關鍵戰(zhàn)斗不開槍,遭遇戰(zhàn)能用刺刀解決的,絕不浪費子彈。打仗前,連長排長要估算彈藥消耗,打完要清點剩余。
強渡湘江后,炮彈打完了,炮也扔了不少,為什么扔?因為沒彈藥的炮就是累贅,行軍時還拖慢速度。
有人會問、為什么不多帶點彈藥?
你試試背著40斤彈藥走山路,紅軍每天行軍70里,翻山越嶺,過河爬坡。士兵已經(jīng)背著槍、背包、干糧,再多背彈藥,人受不了。
所以出發(fā)時帶的165萬發(fā)子彈,看著多,其實不夠用,600多場戰(zhàn)斗,平均每場能分到2000多發(fā)。一個連100人,每人20發(fā),打一場稍微激烈點的仗,彈藥就見底。
這還不算損耗,行軍途中,子彈受潮、丟失、誤傷,都是常事。部隊走得急,有時候彈藥箱掉進河里,幾千發(fā)子彈就沒了。
所以戰(zhàn)場繳獲才是主要來源,這話不是夸張,是活命的事實。
流動中的"兵工廠"
沒有固定基地,怎么修槍?
紅軍把修械所搬到了行軍隊伍里。
什么叫隨軍修械所?就是一支特殊的隊伍,帶著簡單的工具,跟著部隊走。扳手、錘子、銼刀、鉗子,能帶的都帶上,住下來就修槍,行軍時就背著。
能修什么?
槍栓卡殼、撞針斷裂、槍管彎曲,這些小毛病都能處理,大修不行,小修湊合。一支槍打壞了,拆零件給另一支槍用,兩支槍拼一支,照樣能打。
子彈殼也要撿回來,打完仗,專門有人在戰(zhàn)場上撿彈殼,回去重新裝火藥、裝彈頭。這種"復裝彈"精度差、威力弱,還可能炸膛。
可是沒辦法,有總比沒有強。
鉛用完了,就用木頭,木頭彈頭射程近,打不穿厚衣服,但能打穿單衣,在那個年代,這就夠了。
手榴彈也是現(xiàn)做的,找個鐵罐子,裝上火藥和碎鐵片,插根導火索,樣子丑,威力不小。
最難的是炮彈。
炮彈需要專業(yè)設備才能制造,隨軍修械所做不了,所以紅軍的炮彈打一發(fā)少一發(fā)。到后期,火炮基本成了擺設,只能在關鍵戰(zhàn)斗時用一下。
裝備雜也是大問題。
繳獲來的槍,什么型號都有。漢陽造、中正式、毛瑟、三八式,子彈規(guī)格全不一樣。一個班里,可能有五種槍,五種子彈,打仗時,你的子彈我用不了,我的子彈他用不了。
后勤噩夢。
面對這種情況,紅軍只能往西走,為什么往西?因為西部地方軍閥多,裝備差,好打,國民黨中央軍火力猛,正面硬剛吃虧。
這不是逃跑,是戰(zhàn)略選擇。
你想想,拿著雜牌槍、用著復裝彈、每人40發(fā)子彈,怎么跟裝備精良的中央軍拼?只能選對手,選地形,選時機,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
長征兩年,紅軍走過11個省、翻過18座大山、過了24條大河,一路打一路走,一路走一路撿。槍支彈藥從哪來?從敵人手里搶,從戰(zhàn)場上撿,從兵工廠里擠。
到1936年10月會師時,2.1萬人的部隊只有8000支槍。武器裝配率還是40%左右,每支槍只有5到25發(fā)子彈。
從頭到尾,彈藥都沒夠用過。
可是他們走過來了。
不是靠運氣,是靠精打細算、能戰(zhàn)善繳、因地制宜,每一發(fā)子彈都算計著用,每一場戰(zhàn)斗都沖著繳獲打,每一次行軍都背著修械工具。
這才是長征彈藥補給的真相。
沒有后勤基地,沒有補給線,沒有充足彈藥,有的只是算計、靈活和不服輸。
你現(xiàn)在知道了,那些關于"紅軍依靠繳獲打天下"的說法,對也不對。對,因為繳獲確實是主要來源;不對,因為背后還有儲備、還有修復、還有管理、還有策略。
這是一套完整的體系,不是簡單的撿破爛。
參考資料:
人民網(wǎng)黨史頻道《解讀長征(72):紅軍長征途中都用啥武器》,2016年10月21日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首個紅軍中央兵工廠:應運而生 深藏不露》,2023年11月10日
紅色文化網(wǎng)《長征路上紅軍是如何解決供給的?》,2024年12月9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