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宵吃頓燒烤本是件愜意事,可重慶有人卻吃了一肚子氣。
三個人湊在一起吃地攤燒烤,結賬時老板遞過來的賬單居然要780塊。
更離譜的是,實際只吃了57根簽子,老板賬本上卻記了180根,這不就是明著“割韭菜”嗎?
這事一爆出來,網友們都炸了鍋,紛紛吐槽現(xiàn)在的路邊攤越來越吃不起了。
以前四塊錢的煎餅果子,現(xiàn)在隨便都要六塊以上。
曾經6塊1就能買一盒的炒粉炒飯,現(xiàn)在沒十塊錢拿不下。
就連以前十塊錢能吃飽的麻辣燙,現(xiàn)在隨便夾幾樣菜就三四十。
有人調侃:“再不努力,連路邊攤都消費不起了?!?/strong>
曾幾何時,地攤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是城市里最接地氣的煙火氣。
上世紀90年代,個體經濟剛起步,不少下崗工人靠擺地攤維生。
那時候大家購買力有限,地攤走薄利多銷路線。
幾塊錢就能買到實惠的東西,是很多人生活里的“小確幸”。
可如今,天價、缺斤少兩、衛(wèi)生堪憂、攤主難盈利這些問題扎堆出現(xiàn)。
“地攤經濟”不僅沒成消費福音,反而漸漸變成了消費之殤。
地攤價賽過門店
很多人想不通,擺地攤不用付實體店的高額房租,成本按理說更低,為啥賣得反而更貴?
可現(xiàn)實是,現(xiàn)在不少地攤的價格,已經追上甚至超過了門店。
去年長沙就有過類似的糟心事,有人在路邊攤點了一碗麻辣燙。
碗里大半都是素菜,結果結賬時攤主張口就要106塊。面對質疑,攤主還嘴硬說“點的都是硬菜”。
可后來重新清算才發(fā)現(xiàn),一片牛肚要6塊,一塊牛腩要10塊。
就算按這個高價算,總價也到不了106塊。
還有合肥網友曬出賬單,6個燒鳥串加一根紫菜壽司卷,居然花了173塊。
網友無奈調侃:“這明明是搶錢,還順便給了幾串烤串?!?/p>
不光是成品小吃,就連基礎食材的定價也讓人咋舌。
三條大魷魚賣105塊,甚至一份絲瓜都敢標30塊。
這些價格放在裝修精致的餐館里都不算便宜,更別說擺在路邊的地攤了。
為啥地攤價會漲到這么離譜?其實擺攤成本沒想象中低。
很多人以為現(xiàn)在擺地攤能隨便找個地方,其實不然。
現(xiàn)在政府鼓勵的是“規(guī)范擺攤”,大多要求去正規(guī)市場或夜市入駐。
這些地方都要交管理費或攤位費,熱門商圈的黃金位置還要競標。
2023年義烏青口夜市,71個餐飲攤位里,“中標王”的價格高達45.088萬元。
還有30個攤位中標價超20萬,最低的也要九萬多。
這筆錢最終還是要攤到消費者身上,東西自然貴了。
食材和用品成本漲了。
這幾年雞蛋、豬肉、食用油的價格就沒穩(wěn)過,就連擺攤用的餐盒、液化氣也在漲價。
有攤主算過賬,光是每天買新鮮食材的錢就比前幾年多了兩成,這些成本只能通過提價來覆蓋。
更關鍵的是,有些攤主的定價思路偏了。
他們覺得“連鎖店賣多少錢,我就能賣多少錢”。
完全不考慮自己沒有門店的空調、桌椅,也沒有衛(wèi)生資質和售后服務。
再加上網紅經濟推波助瀾,有些攤位靠拍短視頻營銷,打“打卡”旗號抬高價格。
一家火了,周邊攤位跟著學,慢慢就把整體價格帶上去了。
就像現(xiàn)在的檸檬水,蜜雪冰城4塊錢一杯隨處可見,可地攤上的檸檬茶動不動就15塊一杯。
燒烤肉串,店里可能3塊一串,地攤上最低也要5塊。
消費者不傻,同樣的價格,為啥不選有空調、衛(wèi)生有保障的門店?
衛(wèi)生差,亂象多
價格貴也就罷了,要是衛(wèi)生能過關,大家或許還能勉強接受。
可很多地攤的衛(wèi)生狀況,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大部分路邊攤都是無證經營,你問攤主有沒有健康證,十有八九拿不出來。
不少攤主在家備餐再出來賣,家里的后廚干不干凈、食材從哪進貨、有沒變質,根本沒人監(jiān)管。
尤其是鹵菜、泡菜、壽司這些預制食品,儲存條件怎么樣、沒賣完的會不會放好幾天再賣。
全靠攤主“憑良心”,可誰能保證這份良心?
萬一吃壞肚子,想找攤主賠償都找不到人。
更讓人膈應的是,有些攤主的衛(wèi)生習慣差到離譜。
有網友見過賣菠蘿的攤主,用切西瓜的小刀刮腳皮。
還有賣烤腸的,用串烤腸的簽子摳腳。
看到這樣的場景,再香的東西也沒了胃口。
除了衛(wèi)生問題,地攤還帶來不少城市管理亂象。
只要是人多的地方,總能看到地攤的影子。
廣州北京路步行街,一到深夜店鋪關門就成了“走鬼檔”的天下,賣水果、果汁、炒粉的擠在一起。
可擺攤結束后,地上全是塑料袋、竹簽和油污。
老西關本來道路就窄,有些攤主還占道經營,機動車根本沒法正常通行,行人也得擠著走。
就連南村萬博這樣的CBD,一邊是玻璃幕墻的高樓大廈,一邊是樓下扎堆的地攤,看著特別割裂。
深圳之前就因為擺攤亂象出過事。
網上流傳的“深圳沙井攤販事件”視頻里,數(shù)十名執(zhí)法人員要把占道的攤販車輛挪走。
攤主不愿意,雙方激烈對抗,引來好多人圍觀。
光是深圳羅湖,就清理了21000多處亂擺賣、超線經營的情況。
這些亂象不僅影響市容市貌,還擠壓了公共秩序,甚至帶來交通安全隱患。
攤主難,消費者寒
可能有人會說,地攤賣這么貴,攤主肯定賺翻了吧?
其實恰恰相反,沒賺到錢的攤主才是大多數(shù)。
2020年,有專業(yè)調查報告顯示,近七成攤主月收入不足3000元,還有62%的攤主處于虧損狀態(tài)。
為啥會這樣?競爭太激烈了。
擺攤門檻低,看到有人賺錢,馬上就有大批人跟風。
就像廣州某營地,之前有人賣泰式風格的鮮果冰沙火了。
沒幾天其他攤主就跟著賣同款,還賣得更便宜,顧客本來就沒多少忠誠度,很快就被分流了。
長沙揚帆夜市有十多年歷史,最近兩三年攤位數(shù)翻了3倍,90%以上都是餐飲攤位。
老攤主李建在那賣了五六年米餅,現(xiàn)在每天營業(yè)額也就五六百,比兩三年前降了兩三成。
新攤主更難,要是每天只能賣幾百塊,連攤位費和食材成本都不一定能覆蓋。
聽說季度結束,至少有三成攤主要撤離。
而且擺攤特別“看天吃飯”。
杭州有個攤主小辰,平時每天能賣50多袋酸梅湯。
可今年8月老下雨,要么出不了攤,要么剛出攤就下雨。
有一天只賣了5袋酸梅湯和幾袋茶包,收入還不到50塊。
成本壓力也壓得攤主喘不過氣。
有個叫Variety的攤主,和老公、弟弟一起經營兩個攤位,前三個月營收34246元。
可扣除攤車、設備、攤位費、房租、食材這些成本,不僅一分工資沒拿到,還倒貼了4635元。
就算有人能月入過萬,也是靠超負荷工作換來的。
攤主小姚在陽朔西街擺了19天攤,凈賺15000元。
可她每天從下午2點賣到凌晨2點,擺攤超12小時,還不算提前準備食材的時間。
攤主難,消費者也寒了心。
以前大家去地攤,圖的是實惠、足量,花小錢就能吃飽。
現(xiàn)在不僅價格貴,還經常缺斤少兩。就像重慶那起780塊的燒烤,57根簽子能記成180根。
還有路邊的移動水果攤,看著單價便宜,實際稱重時動手腳,算下來比水果店還貴。
更重要的是,大家對地攤的那份質樸情感沒了。
以前地攤是“深夜食堂”,是打工人加班后花幾塊錢就能填飽肚子的地方。
現(xiàn)在地攤成了“價格刺客”,三五個人吃一頓比在店里還貴,衛(wèi)生還沒保障。
越來越多人寧愿去店里,喝著4塊的檸檬茶,吹著空調吃燒烤,也不愿再碰地攤了。
地攤本該是城市里最溫暖的煙火氣,一塊錢的烤腸、幾塊錢的炒粉,就能撫慰打工人的疲憊。
可現(xiàn)在,天價、衛(wèi)生差、缺斤少兩、攤主難盈利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
“地攤經濟”不僅沒給消費添力,反而成了消費之殤。
其實大家不是反對地攤,而是反對變了味的地攤。
地攤的核心從來不是網紅打卡,也不是賺快錢,而是物美價廉、真誠經營。
要是攤主能做到價格合理、斤兩足稱、衛(wèi)生健康。
管理部門能做好規(guī)范引導,劃好專門區(qū)域、加強監(jiān)管,地攤未必不能重新找回曾經的吸引力。
畢竟,沒人愿意失去那份“花小錢吃頓飽飯”的快樂。
也沒人希望城市里的煙火氣,變成讓人望而卻步的“消費陷阱”。
地攤生意沒有捷徑,唯有真誠才是必殺技。
這不僅是對消費者的尊重,也是地攤能長久走下去的根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