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的意義,不僅關乎財富延續(xù),更涉及家族文化與精神的代際傳承。因此,藝術收藏的跨代延續(xù)是一項融合子女教育與遺產規(guī)劃,承載家族文化、傳統(tǒng)與記憶的系統(tǒng)工程,遠非一紙遺囑能夠解決。
許多“藏一代”投入數(shù)十年的心血建立藝術收藏,有時候后代卻對藝術興趣寥寥,這類問題的根源往往在于,僅將傳承停留在實物移交層面,而沒有建立跨代際的情感鏈接與價值認同。
成功的藝術教育,不僅可以助力收藏家族的長青、永續(xù),對于更廣泛的家庭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啟發(fā)與借鑒意義。
最好的藝術教育,往往寓于家庭生活的日常沉浸
如何讓孩子真正產生興趣并建立與藝術的內在聯(lián)系,是許多“藏一代”非常關心的問題。相比單向的知識灌輸或權威式的傳統(tǒng)藝術教育,如今,沉浸式體驗被普遍認為是更自然且有效的激發(fā)孩子藝術興趣的方式。
當我們回望全球當代藝術市場的歷史,來自德國的畫廊主大衛(wèi)·卓納(David Zwirner)的童年經歷即是一個典型范例。他的父親魯?shù)婪颉ぷ考{(Rudolf Zwirner)也是一位畫廊主,同時還是全球最早的藝術博覽會——藝術科?。ˋrt Cologne)的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人之一。
生于藝術經銷商家庭的大衛(wèi),自幼便生活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后來他創(chuàng)辦了卓納畫廊,并憑借卓越的藝術眼光享譽全球,他的經歷被視為家庭藝術品味傳承的典范。
在大衛(wèi)·卓納的記憶中,兒時家里餐廳擺放著數(shù)十個“Brillo”盒子,它們是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作品,這些藝術品甚至成為他孩童時期玩捉迷藏的道具。他曾對媒體表示,這種日常的影響,不僅培養(yǎng)了自己對藝術的“敏感”,也讓他學會如何理解與欣賞藝術。
2022年,當藝術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與卓納畫廊建立合作時,特別提及20世紀60年代自己與大衛(wèi)父親之間的友誼,并將這次合作視為跨越世代的情誼延續(xù)。
如今,卓納家族的第三代也已投身藝術事業(yè):女兒瑪琳(Marlene Zwirner)擔任畫廊總監(jiān);兒子盧卡斯(Lucas Zwirner)負責商業(yè)運營,并推出了講述家族藝術傳承故事的傳記著作《Rudolf Zwirner: Give Me the Now》。卓納三代人的故事,生動地展現(xiàn)著以藝術品味為原點建立起來的家族事業(yè),如何在代際間得以延續(xù)。
讓子女真正學會感知藝術、參與收藏
除了日常浸潤,引導孩子主動參與藝術感知和收藏決策,同樣是藝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如今,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各類藝術展覽層出不窮,為兒童藝術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不過,來自北京的藏家和句句發(fā)現(xiàn),對于缺乏人生閱歷與知識積累的孩子們而言,文博類展覽本身有時難以激發(fā)強烈的興趣;而有趣的是,展覽的文創(chuàng)區(qū)域卻常常能吸引他們的目光。
“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我支持文創(chuàng)收藏,并且會協(xié)助孩子甄選。”和句句說,“購買文創(chuàng),實則是一種收藏習慣的培養(yǎng),通過不斷練習來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做選擇?!?/p>
她還認為,與文博類展覽相比,美術館展覽的直觀性更適合年幼的孩子:“他們的眼睛純凈,心靈自由,對色彩與畫面節(jié)奏的微妙變化尤為敏感。畢加索曾言,‘他一生都在學習如何像孩子一樣作畫’,正是如此。”
在藝術氛圍的熏陶下,她四歲的兒子和十歲的女兒也興致勃勃地參與到在家“布展”的工作中來。例如,兒子的房間收藏著他特別喜歡的藝術家楊心廣的一件作品;女兒的房間則飾以藝術家賈藹力的小海軍畫作,與藍灰色屋頂呼應。對于和句句和她的家人們來說,一起收藏藝術的過程充滿溫馨與樂趣。
畫廊主蔡文娟在北京的798藝術區(qū)經營著一家當代藝術畫廊。她與今年剛上小學的兒子之間也發(fā)生過不少收藏趣事。
有一次,年幼的兒子在藝術家黃一山的展覽上看中了一件名為《母老虎和熊孩子》的畫。她告訴我們:“盡管這件作品并不是我個人在這場展覽上的首選,但最后還是決定買了下來?!?/p>
這張畫描繪了家庭生活中母子關系的張力:“熊孩子”調皮頑劣,“虎媽”克制之中帶著一絲無奈。收藏這件作品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增進了她和兒子對彼此情感訴求的尊重與理解,而這種溝通并不依賴任何語言的說教。孩子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在真正意義上變成了主動的藝術感知者和收藏參與者。
藝術收藏是一本立體的家庭回憶錄
當父母與子女一起從事收藏時,藝術便不再是墻上的裝飾物,更成為家庭記憶的載體,與家庭傳統(tǒng)、生活儀式和親情深深交織在一起。
小紅書用戶“藝術打工人”是一位藝術拍賣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個五歲女孩的母親。從幾年前開始,她為女兒建立了一份專屬的藝術收藏。不同于平時買的玩具或繪本,她希望這份收藏成為一份跨越時間的禮物,安靜而長久地陪伴孩子成長。
今年,她為女兒收藏了青年藝術家黎家齊的一件作品?!半m然現(xiàn)在這位藝術家還不算知名,但我從畫面中讀到了與我個體經驗息息相關的時代印記。并且女兒也很喜歡這件作品?!彼嬖V我們,“我希望在未來,藝術能持續(xù)地為她帶來精神上的滋養(yǎng)。”
生活于廣州和香港兩地的藏家潘妍伊也保持著類似的傳統(tǒng)。在孩子出生之前,她就有以藝術品慶祝重要生活時刻的習慣,比如在七夕節(jié)選擇購藏畫作,而非購買奢侈品作為節(jié)日禮物。成為母親后的她依舊延續(xù)著這一傳統(tǒng),在孩子成長過程的每一個關鍵節(jié)點,她都會為孩子收藏一件藝術作品。
“許多父母會根據傳統(tǒng),在孩子的百日禮封存茅臺酒,”她說,“但我們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用一幅畫來紀念。”她為寶寶挑選的第一件作品來自美國藝術家米米·勞特(Mimi Lauter),她的創(chuàng)作融匯靈性與世俗、信仰與奉獻。她說:“我希望孩子未來能從這件作品中感知精神的深度與文化的多樣性?!迸隋吝€用vlog記錄了帶寶寶一起去取畫的過程。
在去年的香港秋拍中,潘妍伊被藝術家黃進曦的一件作品吸引——童真的畫風、明亮的色彩,上方還巧妙鑲嵌著一排模型小車,于是她將這幅畫選作孩子的周歲禮?!八囆g無價,就像父母的愛一樣無法衡量?!彼f。
從私人財富的擁有者,到公共文化的守護者
隨著我國迎來大規(guī)模財富代際轉移的關鍵時期,家族傳承正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議題。藝術品作為一種承載了多維價值的特殊資產,正在越來越多的家庭中承擔起重要角色。它不僅是私有財富的象征,也逐漸演變?yōu)榭沙掷m(xù)的、面向公眾的文化資產。
AMRC藝術市場研究中心的調研顯示,2025年,95%的中國藏家將“藝術品能否被妥善保存、研究與展出”,視為藝術收藏代際傳承過程中的關鍵考量,同比上升7個百分點;這一比例也遠高于他們對稅務籌劃(75%)、家族聲譽(60%)或避免遺產紛爭(51%)等其他因素的關注。
這一趨勢不僅呼應了近年國內新興私人美術館、藝術品家族信托涌現(xiàn)的事實,也再次印證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因為,唯有真正熱愛、理解藝術的下一代,才能更好地守護家族收藏,并讓這些藝術品被更多的人看見和理解。
華茂三代人的藝術教育接力
家族藝術收藏的傳承,本質上是觀念的傳承,是家族文化素養(yǎng)的傳承,也包含對祖輩、父輩的人生智慧和企業(yè)家精神的傳承。而收藏能否跨代延續(x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通過恰當?shù)慕逃绞剑诤蟠闹屑ぐl(fā)出對藝術的興趣和理解。
坐落于浙江寧波的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是華茂集團與創(chuàng)始人徐萬茂、董事長徐立勛、華茂藝術教育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徐鈺程祖父孫三代共同努力的結晶,也是這一傳承理念的生動體現(xiàn)?!八囆g教育很難,老師和家長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徐萬茂認為,“但它卻是基礎的啟蒙教育,是必須的?!?/p>
在藝術的世界里,人們最初的參與往往始于直覺的興趣,而非理性的選擇。相應地,藝術教育很多時候也寓于潛移默化的家庭生活之中?!靶焘暢踢€小的時候,爺爺在書房里攤開一幅畫,能和孫子嘀嘀咕咕討論很久?!毙炝着c我們分享道,“徐鈺程是家里唯一能在爺爺收藏的美術作品間自由穿梭的人,他對藝術的興趣大概也是從那時開始的?!?/p>
圍繞藝術展開的博雅教育并不拘泥于家中和課堂上。少年時期,徐鈺程便陪同爺爺游歷國內外各地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這種生動而直觀的體驗方式,不僅滿足并激勵著祖孫兩代人對藝術共同的好奇與熱愛,也寄托著祖輩對孫輩傳承家族文化事業(yè)的期望。
如今,徐鈺程在完成院校的藝術史專業(yè)訓練后,秉承“收藏為了教育”的家族理念,將家族收藏轉化為面向公眾的教育資源。他堅持“只進不出”的收藏原則,為每件藏品建立完善的研究與修復檔案,尤其關注如何通過策展,建立觀眾與家族收藏之間的鏈接。近期舉辦的“高山鳴泉:華茂典藏三十五周年油畫與雕塑精品展”,便勾勒出三代人跨越三十五年的收藏,并將之化為一份可以被理解、被感受,以及被續(xù)寫的公共文化資源。
藝術收藏不只是藝術品保管人的更替,更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對話與精神接力。它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也是一種以藝術為媒介,持續(xù)塑造家族文化與身份的實踐。正如徐萬茂在采訪中強調的:“藝術對人的熏陶是持續(xù)而長久的?!碑斒詹爻蔀橐豁椆餐瑓⑴c的事業(yè),它所承載的意義將遠遠超越作品本身,而在時間中沉淀出更深遠的力量。
本文詳見于【《家族企業(yè)》雜志2025年10月刊】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