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問非答》 宋冬 參與性裝置 2025
◎楊欣欣
展覽: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展期:2025年7月—10月
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等
“嗨,你干什么來了?”是第四屆“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的主題。這句提問看似輕松親切,但換個語氣立馬就變成挑釁的質問。以此為主題,策展人想要得到什么答案?
打破藝術中心與邊緣的界限
本屆雙年展由獨立策展人馮博一擔任總策展人,聯合策展人分別為劉剛與吳蔚。雙年展由主場展、公共藝術展、城市館、特展、本地策展計劃和平行展六大部分組成。在主場展中,46位來自13個國家的藝術家,用80件(套)作品加入提問,充分體現了“當代藝術是用來提問的”這一理念,所以,雙年展的主展場成了一個巨大的提問場。
不少問題都和澳門直接相關:比如展覽入口處宋冬的《非問非答》,在一個圍合的鏡面空間中用24種語言再次提問:“嗨,你干什么來了?”白雙全的《谷之旅》(2025澳門版),以短片、相片以及紅磚、錢幣、雨傘等物品分散于展廳的幾個角落,邀請觀眾在展廳中游覽澳門。薛峰的桌面裝置《兩個澳門》,以澳門1985年出版的昔日澳門明信片為靈感,對澳門的文旅產業(yè)進行一番調查后,用“金色的光、眾神的海”“歷史文化宮”“娛樂宮”“輕盈的風,沉睡的城”四組意象重構了“兩個澳門”。繪造社的裝置作品《自鳴屋》,用如塑鋼波浪板、不銹鋼避雷針等廉價材料“仿制”四百多年前歐洲傳教士來華進貢的當時歐洲先進且華麗的大自鳴鐘。澳門藝術家李少莊的作品《五味雜陳》,用系列影像展現交織在澳門的五種語言:葡語、英語、廣東話、普通話以及土生葡語,不同的語言反復詢問觀者諸如“你從哪里來”。
今年,恰好是澳門歷史城區(qū)申遺成功20周年。作為以城市命名的雙年展,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無可厚非地承擔著一種“城市再敘事”的功能。馮博一說:“如何根據中國和世界局勢的新變化,策劃具有明確文化針對性的主題性展覽?如何建立所謂藝術中心與邊緣之間相互打破的有效途徑?”這種困境不僅是策展策略的考量,也是藝術本身應對不確定性的體現。
展覽空間的設計也反映出這種策略思考。澳門藝術博物館約2000平方米的展廳被劃分為20個單元空間,作品密度較高。展覽通過空間命名與布局,打破傳統的均質化展示模式:入口、宮殿、廣場、街區(qū)、里屋、太空等空間單元的設置,使觀者在游走之間體驗時間、歷史與城市記憶的交錯。同時,展覽將部分非展覽公共空間納入呈現,如通道、衛(wèi)生間與夾角空間,形成展覽空間與生活空間的延伸與對話。這種“嵌套式”的空間策略幾乎最大化地使用了展廳空間,使作品的敘事在空間中得以延展和浮動。
雙年展中的人工智能藝術
如今,人工智能已是藝術展中的??停粌H以一種藝術媒介的身份出現,更作為一個時代背景而現身。雙年展的屬性之一是通過展覽將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生態(tài)中最前沿、最前衛(wèi)的實驗呈現出來。而在當代藝術領域,利用AI作為媒介進行創(chuàng)作已然成為一種趨勢。
隨著人工智能逐漸進入藝術創(chuàng)作與策展的體系,策展人是否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理解力時,馮博一坦言:“當下隨著人工智能的急速發(fā)展,從未有哪個時代的人們像現在這么對‘當下和未來’如此的糾結與不確定。高速運轉的科技和社會系統推搡著我們,甚至有時一步就能抵達曾經遙不可及的未來。無論是作為藝術家,還是策展人都需要與時俱進地接受、思考人工智能所導致的藝術智能的意義與價值?!?/p>
我在展覽中強烈感受到,極速發(fā)展的技術變革將所有人裹挾其中,策展團隊雖然提及了人工智能這一時代背景,但是卻懸置了對它的討論,僅是將一些結合了人工智能的作品做了呈現。人工智能像是一個客人一樣被邀請進展覽,參與對話。
展覽標題的這句“嗨,你干什么來了?”似乎也向人工智能提問,顯然不是驅逐的語氣,更像是一種帶著懷疑的接納。這種“懷疑的接納”,我認為正是澳門這座城市的文化氣質所在。它像是一種溫和的折中:讓一切新的東西都先落地,再看看它是否能與舊的東西共生。
在眾多結合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怎樣創(chuàng)造一片海洋》令我印象最為深刻。這是波蘭藝術家卡西亞·莫爾加的作品,她結合個人的感傷經歷和對環(huán)境的擔憂,思考自己的眼淚是否可以維持海洋生物的生存,所以她將眼淚收集在小瓶中,培育藻類在其中生長。除此之外,藝術家還引導觀眾在一個經過數萬條環(huán)境新聞標題訓練的人工智能機器MoirologistBot的引導下,嘗試流淚,從而創(chuàng)造微型的海洋。這件作品既討論個人悲傷體驗的副產品,也討論人工智能這一非情感物如何調動人類的情感。但我不禁想要提問:當我們懷著環(huán)保的意愿去行動時,我們的行動本身環(huán)保嗎?
我們談論人工智能藝術時,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智能”上——算法的創(chuàng)造力、生成內容的效率,甚至呈現出的獨特美學。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另一重要的問題:人工智能的運行并非虛無,它背后有著真實而沉重的“物質代價”。無論是訓練大型語言模型,還是生成多模態(tài)內容,每一次計算都意味著龐大的數據耗能和硬件消耗,電力、水力、土壤、氣候都承擔著真實的物質世界的重量,這是需要我們直面和承擔的問題,或者說是責任。
問題在空中飄蕩
我?guī)е褂[提出的問題進入展場,又在緊湊密集的作品中思考一個又一個問題,在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感覺中完成了觀展。這讓我想到近來正好讀到德國思想家馬克斯·舍勒在1927年發(fā)表的哲學人類學著作《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一書中所寫:“在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當前這樣,人對于自身這樣地困惑不解?!?/p>
這句來自一百年前的慨嘆令一百年后這個滿心疑惑的我,環(huán)顧四下后不禁黯然神傷——今天,難道不是更加令人困惑嗎?這困惑不是對展覽的責備,反而是感謝:感謝它帶給我困惑,有困惑說明在思考,在思考,說明我還真實地存在。
當走出展廳,再回頭看那醒目的標題“嗨,你干什么來了?”時,我忽然覺得,這其實是一句溫柔的提醒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