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問題已經(jīng)困擾中國多年,二胎、三胎的開放也沒能讓人們升起生育狂潮,現(xiàn)在是真的沒人愿意生孩子了。
一些專家也急的不行,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絕妙”建議,但在公眾眼中,這些建議沒有一個不是嘩眾取寵的離譜建議。
為什么現(xiàn)在的人不愿意生孩子了?專家又都給出了怎樣離譜的建議?
一道刺耳的“警報”正在不斷的響著,中國有可能再也吃不到人口紅利了,而這也在乎這中國的未來,2024年,新生兒數(shù)量不到千萬,這個數(shù)字與2016年的近1800萬的高峰相比是攔腰斬斷。
總人口已悄然降至14億以下,負數(shù)的自然增長率冰冷地宣告一個死亡人口超越出生人口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面對愈演愈烈的狀況,找到病根才是關鍵,但現(xiàn)在卻出現(xiàn)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大家爭執(zhí)不休,所以也很難下手醫(yī)治。
年輕人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回應,他們控訴著對經(jīng)濟狀況的不滿,以及自己努力也當不成富人的艱辛,養(yǎng)孩子一旦成為負擔,沒有多少人愿意踏入這個深淵,但有一些專家卻是完全不這么認為,給出了一大堆匪夷所思的“藥方”。
一些專家的思路就是在用一套人口工程學理論做“紙上談兵”,現(xiàn)在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很具體的,但他們偏偏頭痛醫(yī)腳,給出的建議則是完全忽視了年輕人連進入“婚育市場”的門票都買不起的現(xiàn)實。
有人提出不妨“引進外國女性”,另一位教授甚至建議開放“一妻多夫”制度,以此來調控失衡的男女比例,這些建議的底層邏輯就是完全的錯誤,他們把生育率下降歸結為婚配資源匹配不當,可問題真的在于“找不到人”嗎?
婚姻的門檻早已不是兩情相悅了,而是實打實的考驗你家的錢包厚不厚,婚房、汽車、酒席,一套流程下來動輒數(shù)十萬乃至上百萬,在一線城市,超過30的房價收入比,意味著掏空祖孫三代“六個錢包”才可能勉強買得起房。
在某些地區(qū)曾曝出高達68萬元的天價彩禮,更是足以壓垮一個普通家庭,邁過婚姻這道坎,養(yǎng)育的壓力接踵而至,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本科畢業(yè),全國平均花費幾十萬元,備孕、產(chǎn)檢、奶粉、紙尿褲哪個不要錢?幼兒園和五花八門的輔導班更是讓一個家庭崩潰。
這些專家的建議之所以顯得荒謬,正是因為它們將難倒所有人的經(jīng)濟問題說的太輕松了,也實在是太想當然了,完全意識不到問題的重點,或者說他們意識到了也根本不愿意說,不生孩子的根本并不在男女比例是否匹配,站在高處太久了的人是無法理解底層人的苦的。
如果說上述建議是脫離現(xiàn)實,那么還有更奇葩的“懲罰式”建議,有專家試圖將生育這個每個人的個人選擇權利強行變成必須履行的社會義務,并企圖通過懲罰手段來“倒逼”人們就范。
他的建議是將不生育與扣除養(yǎng)老金、取消保障房資格等懲罰措施掛鉤,這種想法更是極端中的極端,而且完全把因果問題給顛倒了,生育在現(xiàn)代社會應該是基于安全感和幸福感之上的個人選擇,而不是可以被外部力量脅迫和懲戒的行為。
這種建議非但無法催生,反而是在火上澆油,它激起了民眾的反感,無數(shù)網(wǎng)友在評論區(qū)批評他這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它無法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只會制造更多的社會矛盾,加劇代際之間的對立,并嚴重侵蝕公眾對規(guī)則制定者的信任。
當年輕人連自己的生活都感到舉步維艱時,用懲罰去威脅他們承擔更重的責任,無異于緣木求魚,也不是所有對策都如此離譜,與那些荒謬建議相比,各地陸續(xù)出臺的現(xiàn)金補貼政策,無疑是一種進步。
但這種進步只能暫時緩解財務上壓力,卻無法治愈導致年輕人“不敢生”的思維模式,從廣東對三孩家庭一次性獎勵5000元,到武漢承諾三孩家庭每年領取1萬元、連領6年,再到深圳為每個孩子提供每月1000元直至3歲的津貼。
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止痛”效果,有些地區(qū)在實施補貼后出生人口明顯比上一年要好了很多,一旦將這些補貼和長久生養(yǎng)的巨額開銷比起來,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幾千上萬的補貼,與幾十萬的總成本相比,終究是“杯水車薪”,它無法根除年輕人對未來的長期不安全感,也無法解決更深層次的結構性障礙,職場中的“母職懲罰”依然普遍,女性每生育一個孩子,工資率就可能下降12%到17%。
女性在求職時被直接詢問婚育狀況,企業(yè)為了規(guī)避帶薪產(chǎn)假成本,拒絕未婚未育的育齡女性已是公開的“潛規(guī)則”,休完產(chǎn)假,等待她們的可能是崗位被頂替、薪水被降低,或是被徹底邊緣化。
生育危機的根源不在于年輕人的自私,也不在于婚姻制度的落伍,而在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未能跟上時代的變化,未能為每個人提供足夠的支撐,當前許多對策之所以失效,正是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解決辦法來根治病因。
真正的出路,不在于絞盡腦汁地研究更精巧的“催生技巧”,而在于老老實實地構建一個能強大的社會體系,為整個社會注入活力,現(xiàn)在的打工人別說談戀愛結婚了,有些就連好好生活的勇氣都沒有,垂頭喪氣、抱怨連連是很多人的通病。
自己的日子過不好也不敢拖累別人,自然也不敢讓孩子吃苦,更不想讓自己的后代和如今的自己一樣在社會底層掙扎,想解決生育率問題遠不是誰一個離譜的建議就能解決的,未來需要改變的地方還有很多。
社會需要它能為年輕人提供堅實的依靠,讓他們在面對“996”的疲憊時仍有時間去愛,在面對高昂的房價時仍有勇氣去組建家庭,在面對職業(yè)與生育的沖突時能有底氣做出選擇,那么,生育意愿的復蘇將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根本無需任何奇葩“藥方”的催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