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2024年11月28日,一條3046公里的綠色防護帶在新疆和田地區(qū)于田縣萬花園治沙區(qū)完成最后合龍,標志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首次實現(xiàn)全面鎖邊。
然而,面對這片占中國沙漠總面積四分之一的流動沙海,僅僅110米寬的防護帶顯然還不夠。
2025年,一場更大規(guī)模的二次鎖邊工程正式啟動,防護帶寬度從110米直接拓展到7500米,要給這個"死亡之海"套上一條真正厚實的綠圍脖。
為什么首道鎖邊不夠,還要搞二次擴邊?
塔克拉瑪干沙漠70%以上都是流動沙漠,300米高的沙丘在8級大風推動下說走就走,一夜之間能移動幾十米。110米寬的防護帶在某些風口區(qū)域就像薄薄的紙片,根本擋不住沙海的猛烈沖擊。
并且,早期使用的草方格沙障壽命只有3到5年,過了這個時間就得重新扎設。民豐縣后河壩阻擊區(qū)的實踐證明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距離縣城僅8公里的地方,流沙依然能夠突破防線威脅縣城安全。
當?shù)馗刹炕貞浾f,每次大風過后,新栽的樹木幾乎都被流沙埋沒,需要人工挖沙搶救,一片林地往往要種3次以上才能成活。
從技術層面看,單一的防護模式也存在明顯短板。光伏治沙雖然效果不錯,但成本高昂,并不適合大面積推廣。而且,沙漠邊緣的風向、風力、沙量在不同區(qū)域差異巨大,需要針對"風線、風口、風沙路徑"這些關鍵區(qū)域進行精準加固,而不是簡單的一刀切。
正是基于這些現(xiàn)實考量,二次鎖邊工程應運而生。這不是重復建設,而是要在首道防線基礎上,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阻沙網(wǎng)絡,真正做到"鎖得住、守得穩(wěn)"。
7500米寬度背后的技術革命
二次鎖邊工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規(guī)模的跨越式提升,防護帶寬度從110米擴展到7500米。在麥蓋提、于田等重點縣市,當?shù)馗鶕?jù)主害風方向和風力大小,合理拓寬防風阻沙林草固沙帶,形成多層次阻沙網(wǎng)絡。
更重要的是技術模式的全面升級。沙雅縣探索出"光伏+苦咸水淡化+造林"模式,通過光伏發(fā)電解決抽水用電問題,將地下苦咸水淡化后用于植物灌溉,實現(xiàn)了光、水、電、綠的良性循環(huán)。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沙區(qū)缺水問題,還大大降低了治沙成本。
民豐縣的創(chuàng)新同樣令人眼前一亮,他們試驗出"腳踩式蘆葦方格+生物治沙"模式,用工量和建設成本都顯著下降。工人們用腳直接將蘆葦踩進沙土15到20厘米,露出20厘米形成方格狀沙障,這種"土辦法"簡單高效,固沙效果卻一點不差。
尉犁縣則走出了一條"工程+生物+沙產(chǎn)業(yè)"的綜合治理路子。在構建防護林帶的同時,大力發(fā)展羅布麻、肉蓯蓉等沙生經(jīng)濟作物,讓防護帶既有生態(tài)價值,又有經(jīng)濟效益。當?shù)?024年栽種的羅布麻幼苗長勢喜人,3000畝示范區(qū)為沙漠增添了無限綠意。
這些因地制宜的技術創(chuàng)新,徹底改變了過去單打獨斗的治沙模式,形成了系統(tǒng)性、科學性的治沙體系。
政策紅利激發(fā)全民治沙熱情
二次鎖邊工程能夠順利推進,離不開政策層面的強力支撐。新疆專門出臺"沙九條"政策,從資金、用地、用水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近11億元專項資金精準投向重點治沙區(qū)域。更關鍵的是"先干后補"激勵機制的建立,極大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治沙的積極性。
在和田地區(qū),76萬畝沙化土地已經(jīng)確權到戶,5萬多農(nóng)戶從中獲得了穩(wěn)定收益。43歲的麥麥提·麥提賽伊迪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主動申請承包了700畝沙地,種植紅柳和大蕓。
"紅柳能把沙子壓住,大蕓能賣錢,用水量都不大。"他算了筆賬,去年收獲800公斤鮮大蕓,純收入接近1萬元,新包下的700畝地四五年后就能大規(guī)模收獲。
這種"治沙有收益、護林有動力"的良性循環(huán),讓治沙從政府行為變成了全民自覺。在生態(tài)林中種植的肉蓯蓉、沙漠玫瑰等經(jīng)濟作物產(chǎn)生的收益,通過分紅機制流向護林員,形成了可持續(xù)的內生動力。
且末縣的變化正好體現(xiàn)了政策的成效,到2025年初,當?shù)氐纳硥m天數(shù)降到了近五年來的最低值,特別是在2024年10月到12月,僅出現(xiàn)了一次沙塵天氣,這在過去可是完全無法想象的。
科學治沙理念的深刻轉變
二次鎖邊工程體現(xiàn)的不僅是技術進步,更是治沙理念的重大轉變。過去我們總想著"征服沙漠",現(xiàn)在更多考慮的是"與沙共存"。這次擴邊的目的并非要消滅塔克拉瑪干沙漠,而是通過織密"綠圍脖",遏制沙化擴張,保護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
從歷史角度看,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形成與喜馬拉雅山不斷抬升密切相關,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南亞水汽被阻擋,原本的湖泊逐漸干涸成為沙漠。唐代以前,西北地區(qū)確實是"塞上江南",水草豐美。如今隨著全球氣候變化,這一地區(qū)的水汽條件有所改善,抓住時機植樹造林正當其時。
新疆本地的抗旱沙漠植物資源豐富,紅柳、白柳、沙棗樹、胡楊等喬灌木,以及蘆葦、駱駝刺等草本植物,都是天然的固沙能手。光伏板下的植被恢復、生態(tài)輸水滋養(yǎng)的胡楊林、人工湖泊形成的微環(huán)境,讓沙海邊緣逐漸形成穩(wěn)定的生態(tài)過渡帶。
從3046公里的首次合龍,到防護帶寬度擴展至7500米的二次鎖邊,塔克拉瑪干沙漠治理正從"圍堵"走向"共生"。這場跨越幾代人的生態(tài)工程,不僅守護了南疆綠洲的安全,也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當風沙漸息、綠意蔓延,這片古老沙漠正以全新面貌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麗篇章。如果左宗棠能夠看到今天的新疆,他一定會為當年拼死守護的這片土地感到無比驕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