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五子棋~加入技能好好玩~” 這段魔性旋律近期正順著社交網絡的脈絡擴散,《喜人奇妙夜2》中的《技能五子棋》憑荒誕內容與洗腦臺詞成為網絡熱梗,各種顏文字、表情包及模仿視頻不斷,“技能五子棋”成了“萬梗之源”。
其實在《喜人奇妙夜2》(后文簡稱《喜夜2》)定檔時,冷眼對它的表現(xiàn)有點擔憂的,觀眾剛剛結束“脫口秀拉練”,對喜綜還會有這么高的觀看興致嗎?而第一期《技能五子棋》的破圈傳播,第二期《真假美猴王》直接拿下10200分超高分等表現(xiàn),逐漸打消了冷眼的疑慮。
這種現(xiàn)象也讓冷眼有了新的思考:《喜夜2》有一大批黏性極高、愿意討論的觀眾,而且從具體的討論內容能感覺到,他們不止關注舞臺和表演,對演員和群像的關注度也很高。小眾文化為何總被米未做得火熱?在綜藝團隊苦觀眾即看即走的當下,喜人的群像與受眾黏性是如何形成的?
恰好今年是米未的第十年,冷眼想借著這個機會,聊一聊米未對小眾文化的“翻譯”與“放大”。
小眾文化的“翻譯家”
提到米未,很自然地就會讓人聯(lián)想到文化破圈。從《奇葩說》《樂隊的夏天》再到《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和《喜人奇妙夜》,米未似乎成為了推動某一種文化破圈的的加速器,藉由一檔檔節(jié)目將原本知者寥寥的圈層文化,推向大眾視野。
在聊如何推動文化破圈之前,必須先明確一個前提:能夠破圈走向大眾的某一類文化,往往具備這樣的特質。
它不是完全不為人所知,而是在某一類文化圈層上聚焦深耕。比如《喜夜》系列聚焦的sketch或許了解的人不多,但喜劇無人不知;搖滾樂與流行音樂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這意味著對于觀眾而言,它既具備新鮮感與稀缺性,同時也不需要太高的理解門檻。
具備大眾化潛力是某類型文化能夠破圈的前提,而“內容轉譯”才是關鍵,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如何用大眾理解的方式去呈現(xiàn)圈層文化。
許多節(jié)目在做圈層文化時,往往因為想呈現(xiàn)得太多,而顧此失彼,最后專業(yè)性和趣味性都照顧到了卻哪個也沒講透。米未的聰明之處在于,用他們擅長的綜藝形式呈現(xiàn)優(yōu)質內容,在這個過程中觀眾興趣自會逐步養(yǎng)成。
以《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一季為例,這檔節(jié)目算是許多觀眾接觸sketch的起點。它用好玩的舞臺撬動觀眾對于sketch、漫才、默劇等新喜劇形式的興趣,再輔以對sketch的基礎信息科普,而且尺度把握很好,只是入門介紹,不去追求把更高深的概念灌給觀眾,而是留下興趣抓手。
“喜歡一個人就要了解ta的全部”,這是人之常情。觀眾會因為喜歡某段表演反復觀看,并且去主動查閱相關資料及表演技法。從《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到《喜人奇妙夜》,節(jié)目中針對專業(yè)名詞和喜劇技法的科普并不多,但你會發(fā)現(xiàn)到了《喜夜2》,關于什么是“底”什么是“game點”,觀眾早已了然于心。
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觀眾的生長環(huán)境、文化背景都不相同,什么樣的表演才能抓住觀眾?并且讓他們對小眾文化產生興趣?
很多人在談及這一點時,總會說米未找到了“情感共識”作為抓手,撬動大眾的注意力。冷眼卻有不同的意見,與其說米未用“情感共識”做抓手,倒不如說是“事件共識”。
情感是一種私人體驗,即使是同一事件每個人的情感體驗也是不同的,它很難做到“共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部分小品被詬病的“包餃子”,在部分北方人的情感認知中,包餃子=闔家團圓,但很多南方人是get不到的。
但“事件共識”不一樣,它由經典事件、文學作品甚至物品構成,是已經發(fā)生且不會再改變的,能為獲得更普世的共鳴提供更穩(wěn)固的錨點。比如胖達人《進化論》的核心“進化論”、外星從《技能五子棋》的題眼“五子棋”、雙高胎的《真假美猴王》則脫胎于《西游記》的“真假美猴王”一節(jié),都是基于已經發(fā)生的具體事件延伸出的故事。
《喜夜2》的《真假美猴王》以“經典故事”作為吸引觀眾的抓手,從淺層的職場現(xiàn)象,討論到深層的“何謂人”。
人物賦能則是“翻譯”的延伸,實現(xiàn)“因愛人而愛文化”的傳播升級。
不同于純粹的舞臺表演,真人秀以“無劇本的真實感”打破屏幕隔閡,讓觀眾看到創(chuàng)作者褪去舞臺光環(huán)后的鮮活一面,展現(xiàn)人物真實性格與背后故事,強化觀眾情感共鳴。
《喜夜》系列就有很多這樣的動人群像,比如第一季的“九條命”一個都不能少、全女組合“莎全莎美”之間的彼此托舉和成就;這一季“喜人宇宙”的大串聯(lián),不少網友將《大考結束那一天》和《舊警察故事》兩個作品進行剪輯,讓故事有了新的延續(xù),張呈在父親的影響下成為警察,最后犧牲留下雷淞然一人。
內容與人的雙核驅動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是:“內容和人”。它們一直是節(jié)目的兩大支柱,很多競技類節(jié)目能夠做好其一已經很難得。
但如果把觀察時間拉長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當年的《奇葩說》還是后來的《樂隊的夏天》,包括現(xiàn)在的《喜人奇妙夜》都做到“內容和人”全具有強吸引力,觀眾既愛看舞臺,又愛看真人秀,形成了“內容與人”的雙核心。同時,在米未的節(jié)目中,這些選手的豐滿有趣,被完完全全展示了出來。
除了制作技法方面的加持外,冷眼認為與其他節(jié)目強調個人特質相比,米未在做“人”的時候,更強調整體。喜人之間互幫互助,集體共創(chuàng)的群像感,一直被大眾所津津樂道。
冷眼甚至看到這樣的說法“比起喜人自己在社媒上的vlog,更喜歡看他們在喜劇監(jiān)獄的創(chuàng)排日?!薄C孜匆恢睆娬{的共創(chuàng)的創(chuàng)作方法,讓喜人們彼此排列組合,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群像魅力的最大化。
即使是怪人,在這個環(huán)境里也能最大程度釋放魅力。像“外星從”中的牛爺爺張興朝,放在別的節(jié)目中很可能因為畫風過于清奇而被快剪淘汰,但在喜劇監(jiān)獄里,有和他一樣的“神經病”土豆呂嚴,他的個人特質在加入了這個大集體后,得到了進一步放大。
這滋生了一種良性閉環(huán):觀眾喜歡看節(jié)目——對演員好奇看真人秀——發(fā)現(xiàn)真人秀有信息增量,演員有成長——更關注節(jié)目中演員成長后的表現(xiàn),最終形成對節(jié)目的高認可度與高黏性。
更進一步看,這種圍繞“人”構建的生態(tài),在《喜夜2》中實現(xiàn)了新的躍升。本季匯聚了堪稱“最強”的喜人陣容:不僅有三季冠軍——逐夢亞軍、某某某、四士同堂,攜胖達人3、酷酷的天放以團長身份坐鎮(zhèn),更有雙高胎、思念成吉等人氣選手的悉數(shù)歸來;既有蔣易與孫天宇、張呈與雷淞然“換乘搭檔”碰撞出的全新火花,也有海維Go、外星從等新鮮血液的活力注入。這不僅實現(xiàn)了“喜人宇宙”的有機擴容,更印證了其最根本的吸引力所在:米未為喜劇人鋪設了一條看得見、走得通的上升通道。
人是節(jié)目的核心資產,同時人往高處走也是常態(tài)。如何把人留???米未的答案是:人人上桌,都有飯吃。
先通過《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喜人奇妙夜》等內容,呈現(xiàn)“胖達人”“少爺和我”等喜劇人特質,被大眾喜愛,給他們提供上升的階梯;節(jié)目結束后,他們參與到更多類型的作品中去。以胖達人為主角的短劇《大王別慌張》豆瓣評分高達7.8;王皓在《年會不能停》《騙騙喜歡你》《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奇遇》等一系列高口碑喜劇電影中均有不俗表現(xiàn);蔣龍擔任導演的電視劇《喜劇之王》,邀請一眾喜人參演,也即將和觀眾見面。
這種模式為“人”的后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徑。
米未十年,終成IP。
在其他公司追求把單一節(jié)目做出系列IP的時候,米未其實是把公司做成了IP。它不靠某檔節(jié)目續(xù)命,而是以“人 + 文化”的閉環(huán),讓觀眾看到優(yōu)質內容就認米未,這種品牌辨識度,比單一節(jié)目 IP 更持久,也形成了它的核心競爭力。而這這把公司做成IP的制作思路,或許正是過會難、邀約難、招商難的當下,綜藝制作公司亟需參考的謀生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