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程馬拉松,其賽程長度為21.0975公里。
對于絕大多數(shù)初次踏上跑步的人而言,試圖不間斷地一次性跑完這一距離,著實是一項頗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wù)。
若期望能夠安全且順利地完成半程馬拉松賽事,每周的跑步量至少不應(yīng)低于40公里。
至少在我個人的認知范疇內(nèi),情況確實如此。
倘若每月的跑步量不足100公里卻貿(mào)然嘗試半程馬拉松,無疑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跑者極有可能在過程中遭遇運動損傷,亦或是在奔跑途中感到異常吃力。
在大眾跑步圈子里,依據(jù)常規(guī)的半程馬拉松訓練模式,每周至少需安排4 - 6次的訓練量。
就我個人而言,最初計劃挑戰(zhàn)半程馬拉松時,并未掌握太多技巧,訓練基本圍繞“有氧慢跑”這一方式展開。
周一:適當休息,讓身體得以恢復元氣;
周二:進行10公里的長跑,穩(wěn)步提升耐力;
周三:挑戰(zhàn)12公里的距離,進一步強化體能;
周四:安排休息時間,不過會穿插一些力量訓練,增強肌肉力量;
周五:再次完成10公里的跑步,鞏固訓練成果;
周六:繼續(xù)休息,為后續(xù)的長距離跑儲備能量;
周日:進行15公里的長距離跑,鍛煉持久耐力。
通常情況下,我每周都會嚴格按照這樣的跑步量進行訓練,跑步過程中,將心率維持在135 - 153之間,并未刻意追求跑步節(jié)奏、進行間歇訓練或者加速跑等。
純粹依靠有氧耐力的逐步積累,在最終正式參加半程馬拉松比賽時,我不僅成功且安全地完成了賽事,還在2小時內(nèi)沖過了終點線。
由此可見,有時候半程馬拉松并非如想象中那般遙不可及。
只要你用心去逐步積累跑步量,并且能夠持之以恒地堅持訓練,安全完賽必定不是難事。
然而,這里有一個關(guān)鍵要點需要著重強調(diào),即每周日必須安排一次至少15公里的長距離跑步。
對于那些渴望在半程馬拉松賽事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跑者而言,訓練計劃則需因人而異。
他們不僅要適度增加跑步量,還需高度重視身體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提升,尤其是肌肉力量的專項訓練。
那么,究竟跑至多少公里時才適宜嘗試半程馬拉松呢?
這實則需要根據(jù)個人的目標來進行合理設(shè)定。
若以四個階段來概括半程馬拉松的訓練過程,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10公里
10公里的跑步距離,堪稱邁向半程馬拉松進階之路的首個重要階段,唯有扎實練好10公里的跑步能力,方能擁有更充足的底氣去挑戰(zhàn)半程馬拉松。
通常而言,你的10公里跑步成績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你半程馬拉松的完賽用時。
第二階段:16公里
16公里的距離,宛如半程馬拉松的敲門磚。當你能夠成功跑完兩次16公里以上的距離時,這便意味著你的耐力基本能夠勝任半程馬拉松的挑戰(zhàn)。
第三階段:測試18公里
若你期望在半程馬拉松賽事中取得較為理想的成績,賽前訓練計劃中的長距離慢速跑(LSD)最好能夠達到18公里。
這一距離的跑步訓練,約占總訓練時長的10%,其重要性相當于一次賽前的模擬測試。
第四階段:賽前一周減量
在距離半程馬拉松比賽僅剩最后一周時,跑者需懂得適時減少訓練量,逐步降低訓練里程和強度。
無需擔憂減量會對比賽發(fā)揮產(chǎn)生不利影響,因為正式比賽當天熱烈的氛圍會激發(fā)你的興奮感,助力你順利完成整個半程馬拉松賽程。
所以,若想順利完成半程馬拉松賽事,平日里進行科學合理的訓練是不可或缺的。
唯有如此,方能在賽場上展現(xiàn)出最佳狀態(tài),實現(xiàn)自己的跑步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