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xù)陰雨天氣過后,這兩日總算放晴。但從預報信息來看,本周后續(xù)仍可能繼續(xù)降雨。今秋雨水之多,著實令人無奈。
秋季于膠東,為玉米收獲、麥子播種之期。此時雨水連綿,難免傷農。膠東半島總體偏旱,如此秋雨近年少見。但放眼歷史長河,卻也能找出不少“秋雨傷禾稼”的相應記載。接下來就選取萊陽、文登兩縣為地域范圍,以縣志為參考,簡要列舉其例。
一、萊陽縣
據民國版《萊陽縣志》記載,早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秋,當地就曾出現過“大水”之災。雖然縣志沒有具體詳細提及前因后果,但原因不外乎連續(xù)降雨,結果多半會導致歉收乃至饑荒。
此后,從清代至民國中前期,該縣先后出現過七次明確的“秋雨傷禾稼”的情況,分別是: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雨傷禾,饑;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秋七月,大雨水溢,漂沒房屋,禾稼盡傷;
雍正十一年(1733年)秋,雨傷禾稼,歲饑;
同治元年(1862年)春,大疫;秋七月,又大疫,死者無算,淫雨連綿,淹沒禾稼,飛蝗過境,谷葉盡傷;
同治四年(1865年)秋七月,大雨淹沒禾稼,房舍坍塌無算;
光緒十八年(1892年)夏,旱;秋,大雨傷稼;
民國三年(1914年)秋九月,大雨連旬,谷生芽,河水泛濫。
二、文登縣
在清光緒版《文登縣志》當中,所收錄之明清時期的“秋雨傷禾稼”相關情況更多,具體如下: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秋,大水;
隆慶四年(1570年)秋,大水,禾稼盡淹,漂民廬舍;
萬歷十七年(1589年)秋,大雨;
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七月初七日午(注:農歷七月已入秋),有黑氣自東北來,飆風暴做,大雨如注,經三晝夜,廬舍傾圮,老樹皆拔,禾稼一空;
清順治七年(1650年),春夏旱,秋大水,禾稼盡淹。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雨傷禾稼,饑;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七月,大雨,水溢,漂溺廬舍,禾稼盡傷,迎仙都(注:當時文登縣下設“都”,相當于其他縣所設之“鄉(xiāng)”)尤甚,知縣王一夔申請于桃花村開廠煮粥,自十二月起,至明年四月止,乃借谷接濟;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十五日,烈風拔木,雨復大作,禾稼盡傷;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七月,大風雨,傷禾稼,屋垣傾圮者半;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初二日,雨,至九月止,傷禾稼,屋舍傾圮,饑;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大雨浹旬,禾稼半死,谷穗生芽;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秋,多雨;
嘉慶四年(1799年)七月,大風雨,傷禾稼;
嘉慶十六年(1811年),是年春旱,秋大水,大饑;
道光元年(1821年)秋,雨水,螟食禾殆盡;
咸豐三年(1853年)七月,大風雨,傷禾稼;
光緒二年(1876年)秋,大雨,禾盡傷,大饑;
光緒十七年(1891年)七月十一日,大雨,海溢,河水暴漲,東南鄉(xiāng)之高村集、東北鄉(xiāng)之橋頭集、西南鄉(xiāng)之周格莊、望仙莊、嶺東村、澤頭集、橋上村、邢家島、姚山頭諸處,沖毀廬舍數千間,田地萬余畝;
光緒十八年(1892年)夏,旱;秋,大雨。
對照以上信息,兩縣同時出現“秋雨傷禾稼”的年份共有三次,分別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和光緒二年(1876年)。以此推斷,在這三年之中,膠東的“秋雨傷禾稼”涉及范圍應該較為廣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乾隆朝之后,膠東民間闖關東的風氣越來越盛。類似“秋雨傷禾稼”的情況發(fā)生后,常常會出現一次闖關東的小高潮。倘若在闖關東家族的族譜中見到上述年份的記載,就很有可能與此有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