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我動筆寫下這些文字的原因有三,一是最近去了一趟北京西郊的駝鈴古道,二是電影《末代皇帝》的編劇之一——馬克·派普羅的離世,三是今年恰逢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
駝鈴古道的“偶遇”
京西的駝鈴古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qū),古稱“磨石口”,現(xiàn)為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qū),那里自西漢時期便是重要的商貿(mào)通道。但很少有人知道,末代皇帝溥儀也曾在模式口村居住過。1959年冬,溥儀被特赦回京,曾在全國政協(xié)所屬的西山林場勞動過一段時間,他當(dāng)年的住所就在靠近村北頭的一座沒有門牌的小屋(現(xiàn)位于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附近)。在這間小屋里,溥儀最終完成了從戰(zhàn)犯到平民的身份轉(zhuǎn)變,落筆創(chuàng)作《我的前半生》一書。他在書中憂悶地寫道:“每一個有正義或有美好的理想的人,誰不曾在那個黑暗的是世紀里苦悶而彷徨?”他首先是一個人,然后才是一個腐朽王朝的末代君主,也許曾對舊日種種心存懷戀或僥幸,但也曾忍受那些常人難以想象的屈辱與衰敗,總之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體味到他在昏暗的燈光下,坐在模式口村屋中寫下那些文字時,藏在心中的滋味……
The Last Emperor
在1988年第六十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中,最終斬獲9項大獎的電影《末代皇帝》是一部令人難忘的作品,直到今天仍被很多影迷視為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影片中的兩個元素。一是坂本龍一等兩位音樂家為電影創(chuàng)作的配樂,民族樂器結(jié)合西洋樂器交織出永恒的經(jīng)典,每每聽到那些熟悉的旋律,不禁閉上雙眼,就像置身于皇城深處,那是一堵堵越不過的墻,和一扇扇推不開的門,城中的他也從未握住自己的命運;二是根據(jù)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改編的劇本,其結(jié)構(gòu)、敘事、節(jié)奏都值得反復(fù)回味,整部影片帶給人華麗但萎靡的感覺,悵然和悲涼在人心中久久不能散去,很可惜這部電影的首席編劇馬克·派普羅在幾個月前去世,這位偉大藝術(shù)家的職業(yè)生涯雖然稱不上高產(chǎn),但《末代皇帝》取得的成就足以讓他留名影史。
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正式向公眾開放并更名為故宮博物院?;赝@100年,彈指一揮間,這座歷經(jīng)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家禁苑,自此變?yōu)橄蛉耖_放的文化殿堂。溥儀作為紫禁城的最后一任“主人”,于1924年搬離了那里,他的離開也象征著紫禁城真正掙脫了皇權(quán)的枷鎖,成為億萬國人共同守護的文化瑰寶。而溥儀自己是否也在一些歷史角色終結(jié)之后,細細端詳過這座曾經(jīng)居住了十幾年的“家”?在《末代皇帝》電影中,由尊龍扮演的溥儀,若干年后買票進入故宮博物院參觀,在太和殿與守殿門衛(wèi)的兒子有一段對手戲,當(dāng)他邁上當(dāng)年的臺階,轉(zhuǎn)頭望向那位小朋友時,眼中早已沒有了末代帝王的威嚴與鋒芒,有的只是一位慈祥長者的溫和與淡然,只因這世界,早已換了人間。
再讀《我的前半生》
有了這些新的見聞和消息,不免想拿出《我的前半生》再讀一番。溥儀的故事真的只能由他自己講,只有他才能說得清那一路走來的無力與釋然。單單是我們身邊最親近、最熟悉的母親這個角色,他的經(jīng)歷都絕對超乎常理。從他入宮過繼給同治和光緒為子,他們的妻子便都成了溥儀的母親,他繼承同治,兼祧光緒,有多位所謂的“皇額娘”。他在書中寫道:“我有過這么多的母親,按說應(yīng)該得到幾倍于平常人的母愛,何況她們又把我搶來搶去的??墒?,今天回想起來,她們表現(xiàn)出的母愛,也就是前面說過的每次送菜和聽太監(jiān)們匯報我‘進得香’之類的事情?!睂嶋H上,從小就患有胃疾的溥儀,是不太可能“進得香”的。
紙張褶皺的深處,藏著舊日的感慨與唏噓。
諸如此類的回憶和反思,書里還有很多很多,溥儀的文字平實順暢,讓人有一直讀下去的意愿和興趣,那種興趣絲毫不亞于甚至還會高于讀那些鼎盛時期的王侯將相的故事。最后,向每一位歷史、人物傳記愛好者推薦這本《我的前半生》。
★全本★多圖★
思想文化的擺渡者,在東西方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