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么每次劉備和人家做自我介紹的時候,都說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
他為啥不直接說自己是漢高祖劉邦之后呢?直接說自己是劉邦的子孫,那不是更有排面嗎?至少,劉邦的名氣,肯定比什么中山靖王更大吧?要不是因為有劉備這么一個后人,恐怕后來大家都不知道中山靖王是誰!
這其實還真不是劉備不想這么說。
而是因為按照漢朝的禮制,劉備沒資格這么干!
如果劉備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他真的說自己是劉邦的后人。那么老劉家的宗正,估計馬上就會派人找到劉備,直接把他給法辦了。
至于原因,這就要說到漢朝的禮制了。
簡單來說,劉備如果自稱是劉邦之后,這算嚴(yán)重的僭越!他如果自稱是劉邦的后人,那就幾乎等于是他宣稱自己要當(dāng)皇帝了!
漢朝的禮儀制度系統(tǒng),最早能追溯到西周時期。當(dāng)年周朝人搞出了那套‘宗法繼承制’之后,對于天子家里的嫡庶之別,劃分得特別清晰。
按照西周的觀念,嫡子天生就比庶子高貴。嫡子的后人,也天生就是大宗;庶子的后人,也天生就是小宗。
但是后來,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光周天子壓不住場子了,就連那些諸侯國內(nèi)部,也開始玩‘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的游戲。到了這個時候,分支取代主脈,庶子取代嫡子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比如說,春秋時期的超級強(qiáng)國晉國,就是典型‘小宗取代大宗’的經(jīng)典案例。
而對于這種情況,孔子后來就特別看不慣。在孔子眼里,這種情況就叫做禮崩樂壞!這是導(dǎo)致很多問題出現(xiàn)的根源!
于是后來,孔子就根據(jù)《周禮》,進(jìn)行了各種考證和完善。最終,孔子和他的學(xué)生們,寫了幾十篇和禮儀有關(guān)的文章。到了西漢時期,有一個叫戴圣的學(xué)者,把這些文章重新統(tǒng)一進(jìn)行了編撰,這就形成了我們后世看到的《禮記》。
而按照《禮記》當(dāng)中說法:在皇家內(nèi)部,繼承皇位的那一脈,被稱作是帝室;而沒有繼承皇位的其他分支,則是被稱作是宗室。
帝室和宗室,確實都是一家人,大家都有同一個祖宗。但是帝室是主脈,宗室是分支,雙方是存在很大區(qū)別的。
同時,如果是沒有分家的庶子,可以和嫡子一起祭祀祖先。比如說,某個皇子年齡比較小,還沒有封王就藩。那么當(dāng)他爹祭祀祖先的時候,他就可以跟著一起去祭祀。
但是如果這個皇子封王就藩了,或者放在普通人家,庶子分家單過了。那么接下來,庶子就不能再祭祀祖先了。
如果強(qiáng)行祭祀,這就叫有違禮制。而放在皇家,這就叫僭越。
這是大罪!
而到了東漢中期的時候,東漢又出了一位大儒,名叫鄭玄。這位鄭玄大師,一生最大的成績之一,就是給這本《禮記》做注釋。而按照鄭玄的注釋,那些被分封出去的皇子,被稱作是別子。
別子的后裔,只能以別子作為始祖。
這個大儒鄭玄,有一位同門師兄弟,就是盧植。而盧植有一個學(xué)生,就是劉備。
有這么一位師叔在,劉備當(dāng)年在盧植門下求學(xué)的時候,估計還特別被明確教過這件事。所以后來他外出做自我介紹的時候,自然再搞錯了。
說到底,漢朝禮制當(dāng)中的這些彎彎繞,其實就是為了區(qū)分皇帝那一脈,和其他宗室的區(qū)別,強(qiáng)化皇帝的合法繼承資格。
說白了,就是人為故意規(guī)定的。
但是對于劉備來說,他這輩子的最后幾年,卻可以打破這個規(guī)定。
因為在劉備人生的最后幾年里,劉備稱帝了。而劉備稱帝之后,按照漢朝禮制,老劉家的主脈,就從漢獻(xiàn)帝那一脈,變成了他這一脈。
而在稱帝之后,劉備是可以自稱為劉邦之后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