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都漫記:在古厝與江山間讀懂福州
福州于我,是一場藏在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與閩江的晚潮里的千年邂逅。這座有著 2200 多年建城史的 “閩都”,既有 “七溜八溜,不離福州” 的市井溫情,又有 “閩江如練,鼓山如黛” 的自然靈秀,更有古厝群落的歷史厚重與西湖園林的雅致清幽。七日的漫游中,我踩著三坊七巷的石板路探尋文脈,登鼓山聽晨鐘暮鼓,乘游船賞閩江夜色,逛西湖品江南詩意,那些古厝的飛檐、山間的石階、江面上的燈光、園林的亭臺,都成了刻在記憶里的鮮活片段。
三坊七巷:古厝里的閩都煙火
清晨六點的三坊七巷還浸在淡灰色的晨霧里,我已站在南后街的入口。沒有白日的人聲鼎沸,只有幾位挑著菜筐的福州阿婆踩著青石板走過,竹筐里的茉莉花還帶著露水,與兩側(cè)的木結(jié)構(gòu)古厝相映,透著最質(zhì)樸的生活氣息。這片占地約 40 公頃的古厝群落,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筑風貌,“三坊七巷,一街一市” 的格局里,藏著福州的千年文脈。
沿著南后街往里走,兩側(cè)的古厝多為 “馬鞍墻” 造型,青灰的瓦檐兩端翹起,像展翅的飛鳥,墻面上的磚雕精美絕倫,有的刻著花鳥,有的刻著人物,栩栩如生。我走近 “林覺民故居”,這座典型的福州古厝,一進進院落層層遞進,天井里的老榕樹已亭亭如蓋,枝葉穿過瓦檐,在地面投下斑駁的光影。屋內(nèi)的陳設(shè)保留著百年前的模樣,木質(zhì)的桌椅、泛黃的書信、老式的煤油燈,每一件都透著歲月的痕跡。站在林覺民寫下《與妻書》的書桌前,仿佛能看見百年前他伏案疾書的身影,字里行間的家國情懷與兒女柔情,讓人動容。
行至 “冰心故居”,院內(nèi)的茉莉花正在盛開,淡淡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故居的陳列室里,擺放著冰心的手稿、照片與著作,《寄小讀者》的初版本頁邊還留著她的批注,字跡娟秀。一位工作人員說:“冰心先生晚年常說,三坊七巷的煙火氣,是她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我坐在院內(nèi)的石凳上,看著晨霧漸漸散去,陽光透過樹葉灑在茉莉花上,突然明白,三坊七巷的古厝不只是建筑,更是承載著福州人記憶的家園。
正午的陽光漸漸濃烈,我坐在南后街的一家 “永和魚丸” 鋪前。老板正忙著搓魚丸,雪白的魚糜在他手中搓成小球,扔進沸騰的鍋里,不一會兒,一顆顆圓潤的魚丸便浮了上來。我點了一碗魚丸湯,咬一口,魚肉的鮮美與湯汁的清甜在舌尖交織,這是老福州最地道的味道。老板笑著說:“我們家的魚丸做了三代人,用的都是閩江里的新鮮鰻魚,口感才夠彈。”
傍晚時分,三坊七巷的燈籠漸漸亮起。暖黃的燈光透過古厝的窗欞灑在青石板路上,與店鋪的燈光交織成畫。我沿著郎官巷往回走,偶爾有藝人在巷口彈唱福州評話,悠揚的曲調(diào)與古厝的檐角相映,格外浪漫。這一刻,三坊七巷的古厝風情與市井溫情,都融進了這方天地里。
鼓山:晨鐘里的山間清幽
從三坊七巷驅(qū)車半小時,便到了鼓山。這座海拔 969 米的山脈,因山頂有一塊酷似鼓的巨石而得名,是福州的 “后花園”。清晨的鼓山還裹著薄霧,沿著 “鼓山十八景” 的石階往上走,空氣中滿是草木的清香與水汽的濕潤,偶爾有山泉從石縫中滲出,順著石階往下流,發(fā)出 “叮咚” 的聲響。
行至 “喝水巖”,一塊巨大的巖石下有一處泉眼,泉水清澈見底,相傳當年朱熹曾在此講學,口渴時飲用此泉,故得名 “喝水巖”。泉邊的石壁上刻滿了歷代文人的題詠,有的字跡剛勁,有的字跡飄逸,堪稱 “鼓山摩崖石刻博物館”。我俯身喝了一口泉水,清涼甘甜,瞬間驅(qū)散了登山的疲憊。
沿著石階繼續(xù)往上走,便到了 “涌泉寺”。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剎,紅墻黛瓦,藏在綠樹間,寺前的兩座石塔已有千年歷史,塔身的浮雕清晰可見。走進寺廟,一陣鐘聲突然響起,悠揚的鐘聲在山間回蕩,與遠處的鳥鳴交織成趣。寺內(nèi)的 “千佛陶塔” 格外醒目,兩座陶塔高約 7 米,塔身刻滿了佛像,雖歷經(jīng)歲月侵蝕,卻仍透著莊嚴的氣息。
午后的陽光驅(qū)散了薄霧,我登上鼓山的 “望海樓”。站在樓頂遠眺,福州的城市全景盡收眼底 —— 閩江像一條碧綠的綢帶穿城而過,兩岸的高樓與古厝交織,遠處的東海在陽光下泛著微光。幾位攝影愛好者正舉著相機,捕捉山間的光影變化,“你看那片云,落在閩江上像不像一條游龍?” 一位大叔邊調(diào)參數(shù)邊感嘆,語氣里滿是對美景的喜愛。
傍晚時分,我沿著石階往下走。夕陽為鼓山鍍上金色,涌泉寺的鐘聲再次響起,與山間的風聲交織。偶爾有下山的游客與我擦肩而過,手里拿著剛采的野果,臉上滿是笑意。我回頭望去,鼓山的輪廓在暮色中漸漸模糊,心里卻滿是不舍 —— 鼓山的美,不只在山間的清幽,更在晨鐘暮鼓間的寧靜,讓人在自然的懷抱里,找到了內(nèi)心的平靜。
閩江夜游:燈影里的江景璀璨
從鼓山返回市區(qū),我直奔閩江的 “臺江碼頭”。傍晚的閩江還浸在夕陽的余暉里,江面上的游船漸漸亮起彩燈,像一顆顆流動的寶石。這座被閩江滋養(yǎng)的城市,傍晚的江景格外迷人,“閩江夜游” 也成了讀懂福州的必選項。
登上游船,江風迎面吹來,帶著江水的清涼,瞬間驅(qū)散了白日的燥熱。游船緩緩駛離碼頭,沿著閩江往上游行駛。船行至 “解放大橋” 下,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橋梁,在燈光的照射下格外壯觀,橋身的鋼結(jié)構(gòu)泛著銀色的光,與江面上的倒影相映成趣。一位本地游客說:“解放大橋以前叫‘萬壽橋’,是福州最古老的跨江大橋,見證了福州的百年變遷?!?/p>
游船行至 “閩江之心”,江面上的音樂噴泉開始表演。水柱隨著音樂起伏,在燈光的照射下變幻出不同的顏色,有的像盛開的花朵,有的像飛舞的彩帶,引來游客的陣陣歡呼。噴泉旁的 “青年廣場” 上,市民們正在跳廣場舞,歡快的音樂與江聲交織,滿是生機與活力。
行至 “金山寺”,這座建在閩江中的寺廟格外獨特。寺廟的建筑面積雖小,卻布局精巧,紅墻黛瓦在燈光的映襯下,像一顆鑲嵌在江中的明珠。船娘說:“金山寺始建于宋代,因形似鎮(zhèn)江的金山寺而得名,漲潮時,寺廟仿佛浮在江面上,格外神奇?!?我趴在船舷邊,看著寺廟的倒影在江水中輕輕晃動,心里滿是驚嘆。
夜晚的閩江燈火璀璨,兩岸的建筑都亮起了景觀燈,有的勾勒出古厝的輪廓,有的變幻著彩色的光帶,與江面上的游船彩燈相映,成了一幅流動的畫卷。我坐在游船的甲板上,看著遠處的鼓山在夜色中若隱若現(xiàn),聽著江風與音樂交織,突然明白,閩江的美,不只在白日的壯闊,更在夜晚的璀璨,它像一條紐帶,將福州的古今與動靜緊緊相連。
西湖公園:亭臺里的園林雅致
清晨的福州西湖公園還裹著薄霧,我已站在公園的 “開化寺” 前。這座有著 1700 多年歷史的公園,比杭州西湖還要早 200 多年,素有 “福州園林明珠” 的美譽。園內(nèi)的湖水清澈見底,岸邊的柳樹垂下長條,枝條輕拂水面,激起一圈圈細小的漣漪。
沿著湖邊的步道往前走,“宛在堂” 的飛檐在晨霧中若隱若現(xiàn)。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木質(zhì)結(jié)構(gòu)透著古樸的韻味,堂前的楹聯(lián) “知魚檻外風初定,放鶴亭邊月正明”,滿是詩意。我坐在堂前的石凳上,看著晨霧漸漸散去,陽光透過樹葉灑在湖面上,形成斑駁的光影,偶爾有游船緩緩駛過,船娘的歌聲順著湖水飄來,格外動聽。
行至 “榭坪嶼”,一片荷花池映入眼簾。夏日的荷花正在盛開,粉色的花朵與碧綠的荷葉相映,像一幅絢麗的油畫。幾位攝影愛好者正舉著相機,捕捉荷花的最美姿態(tài),“你看那朵含苞待放的,明天肯定會開得格外艷?!?一位阿姨邊拍照邊說,眼里滿是喜愛。我坐在荷花池旁的長椅上,看著蜜蜂在花叢中飛舞,聽著遠處的鳥鳴,心里滿是愜意。
午后的陽光漸漸濃烈,我坐在 “宛在堂” 旁的一家茶館里。點了一壺福州特產(chǎn)的 “茉莉花茶”,茶倌用蓋碗沖泡,茶湯清澈,入口滿是茉莉的清香。茶館的窗外,湖水波光粼粼,游船在湖面上緩緩駛過,游客們的笑聲順著風飄來,帶著滿滿的生機。一位老茶客說:“西湖公園的茉莉是福州最好的,用它窨制的花茶,香得持久?!?/p>
傍晚時分,西湖公園的燈光漸漸亮起。暖黃的燈光透過樹葉灑在湖面上,與湖面的倒影交織成畫。我沿著湖邊往回走,看著身邊的亭臺與嬉戲的人群,聽著遠處的評彈聲,心里滿是不舍 —— 西湖公園的美,是那種細膩又溫柔的美,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福州的市中心,為這座城市增添了無限的詩意。
福州的美,不只在三坊七巷的古厝煙火、鼓山的山間清幽、閩江夜游的江景璀璨里,更在西湖公園的園林雅致中。每一處景點,都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讓人在這座 “閩都” 里,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與生活的美好,也讓人忍不住想要再次回到這里,探尋更多藏在時光里的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