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再次見證歷史!
北京時間14日凌晨4時30分,經過20天航行,自寧波舟山港啟航的“伊斯坦布爾橋”輪在穿越北極圈后,順利抵達英國弗利克斯托港。
“中歐北極快航”首航成功,意味著“冰上絲綢之路”如愿“破冰”。
“北極特快”有多快
9月23日,“伊斯坦布爾橋”輪自寧波舟山港駛出,試水“冰上絲綢之路”。這條航線取道北極東北航道,核心段在北緯70°以北。
10月8日,在離開該航道后,船舶在挪威海域遭遇風暴“艾米”,為保障安全減速航行,較計劃晚兩天抵達費利克斯托港。
相比中歐班列約25天、蘇伊士運河航線約40天以及好望角航線約50天的航期,該航線具有明顯時效優(yōu)勢。運費介于班列與傳統(tǒng)海運之間,比蘇伊士航線每個集裝箱貴約200美元,但比中歐班列降本超30%
此外,更重要的是,北極航線的海況溫度,非常適合熱敏貨物和對時效性要求較高的商品運輸,有效助力“新三樣”出口。
事實上,首航裝載的價值2億美元、4000多個集裝箱貨物中,就包括光伏組件、儲能柜和跨境電商貨物。
從國家層面來看,多元探路,為國貨開辟一條新通道,其根本價值在于“戰(zhàn)略備份”——為中國外貿增加一條關鍵時期的“保底通道”。
誰在“擔憂”
中國剛開辟北極航線,新加坡就坐不住了,急著替咱操心航線“不安全、不環(huán)保、沒人跑”。
新加坡反應這么激烈,與其說是質疑航道,不如說是藏不住焦慮。畢竟這條新航線動的,是馬六甲海峽的“飯碗”。
新加坡能成全球航運樞紐,全靠馬六甲海峽這個“卡脖子”的位置。全球40%的貿易運輸都得從這過,每天幾百艘商船來來往往,新加坡單靠收港口費、做物流配套就賺得不少??杀睒O航道一出來,情況就變了。
數(shù)據顯示,2023年北極東北航道178艘商船航行,僅1起輕微事故,事故率不足0.6%,比馬六甲海峽低多了。
而且北極航線90%航段貼著俄羅斯海岸線,在中俄關系良好的背景下,地緣風險遠低于被美國海軍掌控、還拉印度海軍“湊熱鬧”的馬六甲海峽。環(huán)保方面,北極航線比傳統(tǒng)航線縮短數(shù)千公里,省燃料、減碳排放,這還能說是不環(huán)保?
北極,從“冰點”到熱點
北極航道的一舉一動,牽動全球目光。一個原因是,北極航線正在經歷從不可能到可能的“蛻變”。
直到大約十年前,西方航運界仍普遍認為,由于極地地區(qū)氣候惡劣,在2040年甚至2050年前不會出現(xiàn)北極集裝箱航運。
一方面,全球氣候不斷變暖,北極更是經歷了4倍于全球均速的變暖。另一方面,為實現(xiàn)全年通航,俄方加速部署核動力破冰船艦隊。按照計劃,“中歐北極快航”明年將初步實現(xiàn)夏季通航區(qū)間的固定航線布置,力爭全年通航。
眼看著中國船舶劈波斬浪,美國坐不住了。
原本美國對自己的北極布局信心滿滿。專門拉上加拿大、芬蘭、丹麥等一眾伙伴,和俄羅斯共同組成了北極理事會。打的算盤很精,企圖靠“七對一”的優(yōu)勢,用絕對票數(shù)從俄羅斯手里搶下北極海洋的控制權,把這片戰(zhàn)略要地牢牢攥在自己陣營手里。
可偏偏“人算不如天算”。前不久,波蘭為表忠心,卡住中歐班列,成了這個計劃里最致命的變量。波蘭這一鬧,反倒陰差陽錯地給中國在北極的布局按下了“快進鍵”。
美國現(xiàn)在有點干著急,因為沒有破冰船。
計劃建造的三艘“極地安全巡邏艦”,首艦原定今年服役,現(xiàn)在看最早也得2028年才能交貨。實在沒轍,美國把目光投向了芬蘭。不久前,特朗普在白宮會見了芬蘭總統(tǒng),當場簽了諒解備忘錄,要從芬蘭買四艘先進破冰船,后續(xù)可能加到七艘。
畢竟,你能在冰區(qū)待多久,能開辟多少航道,直接決定你在談判桌上的分量。
破冰船之爭不過是北極博弈的冰山一角。這片曾經寂靜的冰原,正變成大國角力的“新戰(zhàn)場”,而背后則是資源、氣候,以及全球航運格局的多重較量。
當全球航運從“運河時代”向“極地時代”演進,又一場大戲正在上演。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