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得從一個很多人可能都沒聽過的法案說起,英國的《航海條例》。
三百多年前,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牛得不行,全世界跑船運貨,賺得盆滿缽滿。當時剛崛起的英國人看著眼紅,心想這不行啊,憑啥我家的生意讓你個外人做了?于是,英國議會就通過了這個霸道無比的《航海條例》。
規(guī)定是啥呢?簡單粗暴:所有進出英國港口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自己的船來運。如果不是英國的船,那也行,但必須是貨物原產(chǎn)地的船。比如說,法國的紅酒,只能由英國船或者法國船運到倫敦,你荷蘭船想從中間摻和一腳、賺個差價?沒門!
你看,這就是流氓打法,但非常有效。直接把最大的中間商荷蘭人給踢出了牌桌。英國靠著這個,硬生生把海上霸權從荷蘭人手里搶了過來,才有了后來的“日不落帝國”。
我為啥要啰嗦半天三百年前的陳芝麻爛谷子?
因為公元2025年10月14日,中國交通運輸部干的事,跟當年英國人干的,在底層邏輯上,幾乎一模一樣。
表面上看,這是中美貿(mào)易戰(zhàn)的又一次升級,是對美國無理收費的“對等反制”。全世界的媒體都在嚷嚷“中美對抗加?。 ?。
但你要是信了,那就太天真了。
這根本不是一場簡單的“對抗”,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圍獵”。明面上的一拳是打向了美國的臉,但真正要命的一刀,是悄無聲息地捅向了旁邊正在圍觀的韓國和日本的腰眼。
今天,咱們就,看看這紙公告背后,到底藏著怎樣一盤驚天大棋。
一、“明修棧道”一紙公告到底有多狠?
咱們先看看明面上的招數(shù),也就是打向美國的那一拳,看看它有多講究。
中國的《辦法》里,最核心的一條是,要對這么幾類船收費:美國公司所有或運營的、掛美國旗的、美國造的,這都好理解。最毒的是這一條:
“美國的企業(yè)、其他組織和個人直接或間接持有25%及以上股權(表決權、董事會席位)的企業(yè)、其他組織擁有或運營的船舶”。
啥意思呢?
說白了,就是不管你這個船公司是哪國的,只要我查到你背后有美國資本占了四分之一以上的股份,那你來我家港口,就得交錢。
這招簡直是絕了?,F(xiàn)代社會,資本的流動是無孔不入的。一家在丹麥注冊的航運巨頭,背后可能就有華爾街的基金;一個在希臘上市的船東,大股東很可能就是美國的養(yǎng)老金。資本是沒有國界的,但資本家有。
中國這一招,就是強行給全世界的資本“驗明正身”。
而且“25%”這個數(shù)字,選得極其刁鉆。這可不是隨便拍腦袋定的,它恰好是美國證監(jiān)會(SEC)自己用來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構(gòu)成“重大影響”的標準。意思就是,我用你自家的尺子,來量你自家的資本,堵死你所有想鉆的空子。
這筆錢有多少呢?一艘20萬噸的船,一趟下來就是8000萬人民幣。而且是階梯式上漲,到2028年,直接漲到1120塊一噸。這不是過路費,這基本上就是在跟你說:“你別來了”。
這一拳打出去,全世界的航運公司都得連夜開會,翻自己的股東名冊。那些和美國資本勾兌太深的,現(xiàn)在腦門上全是汗。要么,你把美國股東請出去;要么,你就別來中國做生意了。
你看,這就是“明修棧道”,表面文章做得滴水不漏。我這是反制你美國,有理有據(jù),完全對等。但如果你覺得這就是全部了,那好戲才剛剛開始。
二、“暗渡陳倉”要的是誰的命?
如果說前面那些都是常規(guī)操作,那下面這一條,才是整個計劃的“圖窮匕見”。
《辦法》里,輕描淡寫地加了一句豁免條款:
“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中由中國建造的船舶免予繳納。”
就這一句話,瞬間讓整個事件的性質(zhì),從“貿(mào)易反制”變成了“產(chǎn)業(yè)革命”。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不管你船東是哪國人,也不管你背后是誰的資本,只要你這艘船,是在我中國造的,那你就是“自己人”,所有費用,全免!
現(xiàn)在,你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全球航運巨頭的CEO,你手里有一大筆錢,準備訂造幾艘新船。擺在你面前的,是三個選擇:中國的造船廠、韓國的造船廠、日本的造船廠。這三家是全球造船業(yè)的頂級玩家。
在過去,你怎么選?肯定是看誰的技術好,誰的價格便宜,誰的交貨期快。這是一個純粹的商業(yè)決策。
但現(xiàn)在呢?
你如果從韓國或者日本訂船,這艘船從下水的那天起,就背上了一個巨大的“原罪”。它未來幾十年的運營生涯里,頭上始終懸著一把劍。只要它想來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貨物集散地,就隨時可能被一筆天價的港務費給卡住。中美關系一緊張,你的船就得趴窩。這種不確定性,對于一個動輒上億美元的資產(chǎn)來說,是致命的。
但如果你從中國訂船呢?
你相當于給這艘船買了一張“永久綠卡”。不管以后國際形勢怎么變,不管中美怎么吵架,你的這艘船,在中國的所有港口,都將暢通無阻。它被賦予了一種“政治正確”的光環(huán)。
一個是有可能讓你傾家蕩產(chǎn)的巨大風險,一個是板上釘釘?shù)挠谰没砻鈾唷?/strong>
這道選擇題,還需要做嗎?
所以你看懂了嗎?這一招,直接把日韓造船業(yè)的“性價比”、“技術優(yōu)勢”這些商業(yè)考量,給降維打擊了。它強行在商業(yè)決策里,加入了一個你根本無法忽視的“政治風險”變量,并且把唯一的“避險方案”,指向了中國制造。
這已經(jīng)不是在搶訂單了,這是在改寫行業(yè)規(guī)則。它利用中國無與倫比的市場地位,強行把“中國制造”和“安全通行權”這兩個概念,劃上了等號。
就在同一天,中國商務部還順手制裁了韓國造船巨頭“韓華海洋”在美國的子公司。
一套組合拳,打得又準又狠。先用豁免條款釜底抽薪,斷了你未來的訂單;再用精準制裁敲山震虎,告訴你我盯上你了。
這已經(jīng)不是暗示了,這是明示:未來的世界造船業(yè),只能有一個霸主。日韓的好日子,到頭了。
三、我把規(guī)則寫臉上了,你卻沒得選
很多人覺得,計謀這東西,得是藏著掖著的才叫高明。其實不然,最高明的計謀,是“陽謀”。
就是我把我的目的、我的手段,清清楚楚地寫在臉上,告訴你我就是要這么干,可你面對這一切,卻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我把事兒辦成。
這次的港務費事件,就是一次教科書級別的“陽謀”。
這個陽謀能成功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是今天中國在全球經(jīng)濟格局中,一個獨一無二的地位:我們既是“世界工廠”,又是“世界市場”。
作為“世界工廠”,我們生產(chǎn)了全世界最大量的工業(yè)品,這些東西要通過集裝箱運往全球,所以我們是最大的發(fā)貨方。
作為“世界市場”,我們有14億人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和原材料進口國,全世界的商品都想賣到我們這里來,所以我們也是最大的收貨方。
又發(fā)貨,又收貨,兩頭都占著。這就意味著,中國的港口,是全世界所有航運公司都絕對不可能繞開的節(jié)點。 不來中國,你這家航運公司基本上就告別這個行業(yè)了。
這就給了我們制定規(guī)則的底氣。
這就好比,你開了一家全世界最大、生意最火爆的超級市場,所有品牌的貨車都得來你這里送貨、拉貨。然后你立了個規(guī)矩:凡是“奔馳”牌的貨車,進我停車場要收10萬塊停車費;但凡是“五菱”牌的貨車,不僅免費,我還給你加滿油。
你說,那些貨運公司的老板,以后會買什么車?就算奔馳再舒服,他也得掂量掂量。久而久之,給你這個超市送貨的,就全是五菱了。
這就是陽謀。規(guī)則簡單粗暴,目的毫不掩飾,但你就是沒脾氣。因為主動權,或者說“港口”這個稀缺資源,在我手里。
美國能反制嗎?很難。它也可以對中國船收費,但中國出口的很多都是美國人離不開的日用品,最后成本還是會轉(zhuǎn)嫁到美國消費者頭上,推高通脹,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更何況,它沒有中國這么大的制造業(yè)體量,它的港口對于全球的“不可替代性”,遠不如中國。
四、“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當兩個巨人開始掰手腕的時候,他們腳下的螞蟻是最倒霉的。
這件事的連鎖反應,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航運和造船業(yè)。
首先,北美的物流格局要被重塑了。 很多聰明的船公司,為了躲避美國的高額費用和中國的反制費用,可能會選擇把船停在加拿大的溫哥華,或者墨西哥的港口,然后通過火車和卡車把貨運到美國。這叫“甩柜”。結(jié)果就是,美國的港口會越來越冷清,碼頭工人的工作機會,就這么流失到了鄰國。
其次,華爾街要肉疼了。 之前說了,美國大量的養(yǎng)老基金、共同基金都重倉了航運股,圖的就是一個穩(wěn)定分紅。現(xiàn)在中國這么一搞,這些航運公司的利潤肯定要大幅下滑,分紅自然就少了。這意味著,千千萬萬美國普通人的養(yǎng)老金賬戶,都要因此縮水。貿(mào)易戰(zhàn)的子彈,繞了一圈,最終還是打回了自己人身上。
最后,全球的船東們,都在用腳投票。 未來的幾十年里,一個肉眼可見的趨勢是,全球商船隊里的“中國制造”比例會越來越高。這不僅僅是幾艘船的問題,它背后是整個產(chǎn)業(yè)鏈的轉(zhuǎn)移:從船舶設計、特種鋼材、動力系統(tǒng),到配套的雷達、通訊設備。這是一個上萬億級別的巨大產(chǎn)業(yè)鏈,重心正在不可逆轉(zhuǎn)地向東方傾斜。
五、從“適應規(guī)則”到“制定規(guī)則”
文章開頭,我們聊了英國的《航海條例》。英國人用它,開啟了三百年的海上霸權。
今天,我們正在見證相似的歷史。
過去幾十年,我們一直在別人制定的規(guī)則里玩游戲。我們努力學習,拼命追趕,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最優(yōu)秀的“玩家”。但我們心里都清楚,只要規(guī)則是別人定的,你就總有被“掀桌子”的風險。
而2025年10月14日的這份公告,是一個劃時代的信號。
它標志著我們第一次開始嘗試,利用自己的核心優(yōu)勢,去制定一套對自己有利的、全新的“游戲規(guī)則”。
我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應對,而是主動地去塑造外部環(huán)境。我們告訴全世界:太平洋很大,航線也很多,但如果你想走最賺錢、最安全的那一條,你就必須用我的“船票”。
這背后,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自信。是一種從“融入世界”到“世界需要來融入我”的心態(tài)轉(zhuǎn)變。
大國博弈,爭的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得失,而是未來幾十上百年的規(guī)則制定權。
這一刀,看似是劃在太平洋的水面上,激起的漣漪,卻將改變整個世界的潮水方向。一個屬于東方的新“大航海時代”,可能已經(jīng)悄然來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