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期院線的口碑黑馬,《震耳欲聾》豆瓣開分7.6,為國慶檔最高。電影有著難得的發(fā)人深省的雄辯,是一部關于“人”的電影。
創(chuàng)作者將鏡頭與話語交給兩個邊緣、寂靜的群體——在社會上無法發(fā)出聲音的聾啞人,以及全國總數(shù)僅20人的手語律師。
“邪不壓正”的主旨并不新奇,也不復雜,甚至很容易淪為雞湯式的套路戲碼,但《震耳欲聾》卻帶著一股稚拙、誠懇而樸素的理想主義。
電影將視角對準法律從業(yè)者的正義感與良心問題,作為弱勢群體的聾啞人的生存境況,反而成了更次要的東西。
小人物行小善被看見,在弱勢者進一步的求助需求面前露怯、退縮,再由更深處的心靈觸發(fā),去抵達一個更具英雄主義色彩的大善。這種主題和結(jié)構(gòu),很容易讓人想到那部于七年前上映、至今仍然高居華語評分第一的《我不是藥神》,二者的相似之處是,它們都相當直接地描摹了普通人的弱點,也通過這些弱點,另辟蹊徑地觸達了人性的高光點。
皮囊
一個名叫張琪的律師,幫助上海的一群聾啞人,將騙走他們房子的金融詐騙集團告上法庭,最終贏得了官司,拿回房子。
這是《震耳欲聾》劇情的現(xiàn)實原型。個體律師李淇(檀健次飾)出生于聾啞人家庭,因此諳熟手語。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淇接了替一個聾啞人減刑的案件。
因誤入投資陷阱,家里房子被騙走,為了保護妹妹張小蕊,哥哥張小晨在一次沖突中捅傷了人,被判入獄六年。
哥哥張小晨在一次沖突中捅傷了人,被判刑 /《震耳欲聾》劇照
為平息輿論,投資公司的幕后老板金老板找到李淇,向他提供了打贏這場官司的關鍵證據(jù),但以此作為交換條件的是,李淇要接受金老板提供的30萬“封口費”,今后不再插手坑騙聾啞人的理財事件,并與該公司簽訂長期合同,相當于同流合污。
李淇接受了,因為他太想過上好的生活,體面、精致,受人尊敬。他再也不想蝸居在狹小巷子里,做一個潦倒落魄的“地攤律師”了。
李淇是一個反傳統(tǒng)國產(chǎn)影視劇的“不完美主角”——他虛榮、勢利,為了裝點面子,戴上假勞力士。他窩在廉價的出租屋里敷面膜,阻止助理接農(nóng)民工的代理,因為窮人“意味著有限的支付能力”。雖然出身聾啞人家庭,他卻不愿長期與聾啞人群體接觸,而是渴望躋身更上層。
電影開頭,李淇偽裝成高級律所的律師,潛入國金大廈的會議室,說服一對案件當事人在調(diào)解協(xié)議上簽了字。險些被發(fā)現(xiàn)的時候,他腳底抹油,乘車逃遁,然后脫下西裝,走進自己原本所處的環(huán)境,象征城市底層居民區(qū)的雜亂巷子。
李淇總是渴望躋身更上層的階層 /《震耳欲聾》劇照
褪下精英皮囊后,真實的李淇,是一個沒有好出身、好學歷、好律所的“地攤律師”,他的律所,是在狹小居民樓里一處擁擠陰暗的辦公間。樓上住人,房租欠費,馬桶壞掉,“窘迫”二字,貫穿他的生活。站在廉租房窗口仰望對面高聳入云的國金大廈,這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也為李淇后來為虎作倀的“黑化”,做下鋪墊。
李淇為了貼近上層精英人士所做的偽裝,既是其內(nèi)心欲望的映射,也是他后來險些成為惡魔的某種暗示。
由于父母都是聾啞人,李淇從小被同齡人嘲笑,種下自卑的種子。在學校里,他受到霸凌,變得沉默內(nèi)向。在社會上,他因為低微的出身而難以被精英階層所認可,即便能力被承認,他所處的位置與環(huán)境也被精英們排斥在外。
李淇父母都是聾啞人 /《震耳欲聾》劇照
他雖然能說會道,但與聾啞人一樣,他的聲音,始終難以被主流社會聽見。
因此,對“被尊重”的渴望,貫穿李淇的成長始終。成為律師后,他拼命想要脫離與自己出身黏在一起的“聾啞人”群體。
聾啞人兄妹中的妹妹張小蕊找到他,試圖通過相似的身份歸屬,換取李淇幫助他們的同情心。但李淇卻忿忿地駁斥:“我和你們不一樣。”
這讓觀眾的情緒懸置在“善”與“冷漠”之間——兩種情感并非對立,而是彼此糾纏:同情可能出于自我投射,冷漠也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
影片的關鍵在于,它如何處理人物的“欲望”,以及這種欲望如何反過來塑造他們的倫理選擇。
打贏聾啞人兄妹的案子,并接受金老板的橄欖枝后,李淇“功成名就”,將律所搬到了國金大廈32樓大平層,換上了真的勞力士。名流要員開始與他交好,他終于成為自己渴望中的“精英人士”。
李淇想要做塔尖上的律師 /《震耳欲聾》劇照
律所開業(yè)那天,助理小湯偶然發(fā)現(xiàn)了李淇與金老板公司的“惡魔合約”,為此翻臉辭職,不愿繼續(xù)與李淇同行。從32樓直下地下的電梯里,李淇與小湯展開了一場激辯,李淇認為,自己不過是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我想上32樓有錯嗎?”“我想過得更好有錯嗎?”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欲望。欲望有錯嗎?虛榮有錯嗎?
就像聾啞人社區(qū)里上當受騙的吳女士,“想要戴金鐲子,有錯嗎?”她不理解,自己只是虛榮了一點,只是想要過得更漂亮,怎么就要被趕盡殺絕?
也像《我不是藥神》里,那些不惜涉險法律灰色地帶買走私藥的底層白血病患者,只是想要活下去,何罪之有?
《我不是藥神》劇照
現(xiàn)實的一大殘酷性就在于,這些基本的生而為人的欲望,放在他們身上,似乎是有“罪”的。
但在小湯看來,李淇是踩著聾啞人群體走上巔峰,是為人原則的淪喪與對自己的異化。
令人揪心的恰恰就是,李淇沒錯,小湯也沒錯。他們的根本分歧,只是在于對世界運行規(guī)則之不同信念。李淇相信“弱肉強食”,小湯則堅信,社會運行的法則,是“公平與正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立場 /《震耳欲聾》劇照
貫穿全片,觀眾跟隨主角的心理歷程,不斷置身于內(nèi)心的掙扎與兩難困境中。欲望、自私、冷漠,這些是人性里固有的東西,但善良、勇氣、德性,這些也是人性固有的東西。
這是人性的一體兩面,決絕舍之前者而擇后者是不現(xiàn)實的?!墩鸲@》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承認了這份不現(xiàn)實。
底色
偶然拯救一個人,對普通人而言或許并不難,但要成為眾人的英雄,意味著需要冒險,需要自我犧牲,或是需要放棄一些觸手可及的利益。而在這些放棄面前露怯,是十分正常的。
就像《我不是藥神》里徐崢飾演的程勇,面對整個白血病群友飽含希望與求助的眼神,他選擇的是后退和冷漠。而《震耳欲聾》里的律師李淇,選擇的則是為虎作倀。
《我不是藥神》里有一句輕輕略過但分量十足的話:“窮是一種病”,貧窮讓人難以承受風險,一套房子被投資騙局擄走,人生就幾乎一無所有了。吳女士在自己的房子里引爆煤氣自殺,不僅出于帶了許多人去買理財?shù)睦⒕?,更因為她活著想不通,自己只是想過得好一點,怎么就淪落到如此慘淡的下場?
“窮是一種病” /《我不是藥神》劇照
心中的價值度量衡失效了,基礎的生存信念也就隨之崩塌。
《震耳欲聾》里,引導李淇最開始走上“黑化”道路的,是他從小信奉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谶@一信念,他擅自用黑心理財公司的獎學金幫助了哥哥被坑害的張小蕊,并勸說她,“眼前利益最重要”。他也會對前來表達崇拜的后生提點道,在實現(xiàn)理想之前,“先吃飽飯”。
“對與錯”“善與惡”,這些都是一念之間。真正穩(wěn)固的,是人性底色的不同。
李淇的底色有善良的一面。他也有盡力去勸說聾啞人朋友們不要購買理財產(chǎn)品,可沒有人聽他的。在鄰里一一被騙后,他在馬叔做清潔工的小屋里吃面,吃著吃著忍不住流淚,并在離開時偷偷給馬叔留下一筆錢。
李淇與馬叔 /《震耳欲聾》劇照
看見聾啞女孩張小蕊在街邊騙人行乞時,李淇主動攔下對方,并在派出所里通過一場手語,教育她要走正道。在潦倒的父親開口向他索要生活費時,李淇雖然口頭冷硬,但還是向?qū)Ψ睫D(zhuǎn)了賬。
我們很容易能從這號人物身上感受到一股甩不掉的善意和惻隱,就像他的“底層”身份一樣,是附著于生命本身的底色。如果用叢林世界弱肉強食的法則來判定,底層人的確就是被社會淘汰的邊角料,普通人的善意實質(zhì)上就等于軟弱。
但如果我們接受并順從這套生存法則,就等于我們接受了任由弱肉強食的公式將我們吞噬。
而李淇、程勇等人后來做的事,就是去顛覆這種建立在叢林世界、弱肉強食規(guī)則下的秩序。
這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震耳欲聾》劇照
而要想改寫規(guī)則,需要調(diào)動一些更為本質(zhì)的內(nèi)心驅(qū)動——如果不這么做,我的內(nèi)心會受到煎熬。
七年前的《我不是藥神》里,徐崢在看見白血病人真實生存境況的那一刻,一直鉚足勁堅守的冷漠和決絕,已經(jīng)裂開了一條縫隙。惻隱、不忍、憐憫鉆進去,在里面滋生出勇氣與大義。
以身入局,利用的是人性本身所具有的共情力、同情心,有了這些東西,平民英雄才會覺得自己是英雄,而這也是對自己的救贖。
《震耳欲聾》里,這一點更明顯。李淇最終選擇“倒戈”幫助聾啞人,不僅因為目睹了吳阿姨的自殺,更因為他始終忍耐著良心的拷問和煎熬。他分了“惡魔”的一杯羹,從行為上就已經(jīng)背上了罪過。
以身入局,利用的是人性本身所具有的人性 /《震耳欲聾》劇照
這不是宏大敘事對個人價值的覆蓋,而是“大我”對“小我”的打敗,是更高階的人格理想,對淺表人性敘事的超越。是內(nèi)心的道德法則,最終戰(zhàn)勝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而在《藥神》與《震耳欲聾》里,我們都能看見另一部更早的韓國電影《辯護人》的影子。這一部與《震耳欲聾》有著更為相似的內(nèi)核:主角都是律師,都愛錢、愛名利,但也重感情。在前者的劇情里,宋康昊飾演的宋佑碩,利用七十年代末的房地產(chǎn)政策,一門心思賺錢。但隨著韓國民主化斗爭加劇,即便想要兩耳不聞窗外事,關起門來繼續(xù)賺錢,但社會的巨變,已經(jīng)讓宋佑碩難以置身事外。
《辯護人》劇照
律師、醫(yī)生這種職業(yè)有個特性,從職業(yè)形象層面看,他們有著相對體面的、代表著中產(chǎn)與精英的社會地位。但從職業(yè)性質(zhì)來看,這兩種職業(yè),都根本建立在“公義”之上。
某種角度來說,這兩種特質(zhì)是互斥的。就像欲望與道德的互斥,名利與良心之間的互斥,想要得到一個,似乎就多多少少需要放棄另一個。這是行業(yè)的畸形生態(tài),也是社會的畸形一面。
嘈雜
《辯護人》《我不是藥神》,以及《震耳欲聾》,這樣的電影給人們一種朦朧的希望:在一定的時機之下,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做一次英雄。就像今天那句關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流行語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成名一分鐘。這當然是虛妄的,至少其產(chǎn)生機制是隨意的,不過是心靈按摩劑而已。
我們也可以說,《震耳欲聾》這樣的電影,其實就是一種爽片。身無長物的普通人,只要團結(jié)起來,也可以對抗邪惡與黑暗的強敵。而戲劇里的強敵,往往被粗暴地簡化為黑心商人、跨國藥企,像摘毒瘤一樣,一個個清除普通人生存環(huán)境里的不利因素,而普通人微弱力量的集結(jié),則成為對抗這些不利因素的最大武器。
《震耳欲聾》劇照
當然我們知道,畸形的生態(tài)不僅是有錢有權(quán)者帶來的。電影里,重拾正義決心的律師,在普通人抱團的助力下,最終拿起法律武器打敗無良商人,可統(tǒng)觀全局,卻發(fā)現(xiàn)依然有股惆悵與挫敗感。贏得的是一場官司,但不是窮人的尊嚴。
在同類型的現(xiàn)實主義電影里,創(chuàng)作者很容易把既得利益者刻畫為唯一的壞人,當然這是唯一可行的操作方式。
一個頭腦靈活、心懷善意的律師,不會被主流社會認可,為什么?
一個只是想活下去的底層重癥患者,找不到一條活路,為什么?
不過,這樣的爽片,并不令人反感,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它所具備的“爽感”的另一面,是刺痛感。
黑心理財公司的老大金老板(王硯輝飾)在被捕后有一段獨白,他說,之所以那些聾啞人會被騙,是因為信任。因為他自己是聾啞人子女,懂手語,所以更容易得到這個群體的信任。
王硯輝飾演金老板 /《震耳欲聾》劇照
一部國產(chǎn)片的結(jié)局,當然會讓正義者勝出,但在這個社會上,還有那么多難以辨別的欲望與貪婪,惻隱與偽善,這些回答了為什么我們持續(xù)需要這類影片的核心原因之一。它在承認普通人固有弱點的同時,對既定現(xiàn)實秩序進行了反思和拷問。它告訴我們,善良、勇氣和道德的傳遞,依然是可以被激發(fā)的,且是有意義的。
《震耳欲聾》片末,原本忌憚于黑社會勢力而不敢出庭作證的聾啞人們,在直播里看見李淇手語里的鼓勵時,紛紛振奮起來,結(jié)伴來到法庭。肅穆的庭上逐漸傳出窸窸窣窣的眾人聲,聾啞人不會說話,但他們?nèi)匀豢梢园l(fā)出聲音,那一幕,聲先入場,他們微弱的嘈雜與腳步,終于開始被聽見了。
聾啞人也想要被聽到的權(quán)利 /《震耳欲聾》劇照
至少,這一片段,對于那些仍然懷抱公平與正義之理想的人,具備著現(xiàn)實意義上的真切的鼓舞。
作者 |永舟
編輯 | 吳擎
值班主編 | 吳擎
排版 | 諾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