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不僅能擺攤賣貨,也能“賣舒心”。最近杭州的西湖夜市上,出現(xiàn)了一個可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芳導情緒充電站”,全程無需預約。坐下來做香囊、畫面具、編絨花時,就有志愿者幫你疏導煩心事,全程邊做邊聊,排解心理上的難題。據(jù)悉,該充電站由浙江某高校心理學系的老師團隊帶領,在兩個多小時的擺攤過程中,有多位市民排隊咨詢,團隊幾乎沒有閑下來的時間。
杭州西湖夜市上的“芳導情緒充電站”
讓心理咨詢沾上煙火氣,這樣的場景在夜市中并非個案。近年來,山東濱州的“心安夜市”、上海崇明的“心靈奇遇夜市”,通過小游戲和專業(yè)心理咨詢結合的方式,將夜市經(jīng)濟與心理咨詢巧妙結合。多地的專業(yè)心理學工作者,都把工作舞臺放到了夜市上。
市井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在夜市上擺攤提供心理咨詢,從時間上拓寬了心理咨詢的應用范圍。夜市心理咨詢多在晚間進行,恰好覆蓋上班族、學生等群體的空閑時段;此外,無需預約、隨到隨聊的形式,也適合應對職場壓力等隨機產(chǎn)生的心理困擾。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75%的心理疾病患者未接受專業(yè)治療。夜市咨詢作為非正式支持系統(tǒng),能覆蓋很多傳統(tǒng)渠道難以觸達的人群。
夜市熱鬧的環(huán)境,還降低了心理咨詢的“嚴肅性”?!胺紝榫w充電站”的洪芳老師表示,過去心理咨詢是坐在咨詢室里一板一眼的形式,在部分人眼中還帶有“病恥感”;而夜市里的心理服務,讓心理服務形式更多元,也讓普通人更容易接受。此外,在夜市里進行心理咨詢不僅是個體服務,更能營造“共同面對心理問題”的社區(qū)氛圍。
當然,即便在夜市場景中,心理咨詢仍屬于專業(yè)領域,需要有專業(yè)資質的從業(yè)人員從事相關服務,避免“偽心理學”誤導大眾。同時,即便在開放環(huán)境中,也應通過物理屏障或匿名機制等方式,保障參與者的隱私。
夜市心理咨詢通過場景創(chuàng)新、文化適配與低門檻設計,讓心理服務從“奢侈品”變成了“日用品”。其核心價值不僅在于解決具體心理問題,更在于重塑公眾對心理健康的認知。這種模式既能傳承“鄰里互助”的傳統(tǒng),又能融入現(xiàn)代心理學技術,為構建普惠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提供了新思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