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一條令人悲痛的消息傳來,85歲的著名豫劇表演藝術(shù)家高玉秋在鄭州病逝。
這位常香玉大師手把手教出來的大弟子,走完了她傳奇又坎坷的一生。
高玉秋的離去,不僅讓戲迷們心痛,也再次揭開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既有溫情又有傷痕的師徒往事,她對待曾經(jīng)的恩師也一直有愧疚。
孤女的梨園路
高玉秋的人生開端并不順遂,1941年,她出生在陜西咸陽一個河南籍的貧苦農(nóng)民家庭。在她5歲那年,父母在逃荒路上因瘟疫相繼離世,年幼的她只能去投奔二姨。
沒想到好景不長,姨夫也病故了,她最后只能流落街頭,靠著乞討勉強活下去。
1948年的冬天特別冷,7歲的高玉秋腳上的布鞋已經(jīng)破得露出了腳趾,她攥著皺巴巴的衣角,走進了香玉豫劇學校的報名處,但那時的招生早就結(jié)束了。
就在高玉秋以為希望破滅時,常香玉看到了這個骨瘦如柴卻眉眼清秀的小女孩。常香玉動了惻隱之心,不顧招生名額已滿的規(guī)定,破例把她留了下來。
這個決定,從此改變了高玉秋一生的走向。在學校里,高玉秋不僅吃穿不愁,還免交學費。
她也爭氣,展現(xiàn)出了極高的學戲天賦,7歲開始學,8歲就能登臺演出,無論是青衣、花旦還是老旦,她都能演得有模有樣。
1952年,常香玉對《拾玉鐲》進行了改編,讓年僅11歲的高玉秋在里面扮演劉媒婆。
在西安豫秦劇場的首次演出就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個曾經(jīng)沿街乞討的小孤女,一下子成了戲壇的新星。
親如母女
常香玉夫婦對高玉秋的關(guān)心,早已超出了普通的師徒關(guān)系。逢年過節(jié),他們會把高玉秋接到自己家里一起過。
常香玉更是帶著她跟隨香玉劇社四處演出,無論是去朝鮮慰問,還是到新疆演出,都把她帶在身邊。
1951年,為了給抗美援朝戰(zhàn)爭捐獻飛機,常香玉帶著劇社在全國進行義演,當時只有10歲的高玉秋也跟著師父,用她還很稚嫩的嗓音為籌款盡一份力。
1953年,她隨師父奔赴朝鮮前線。舞臺之上,她演繹的《拾玉鐲》韻味十足,臺下志愿軍戰(zhàn)士沉浸其中,被深深觸動。
高玉秋心里早就把常香玉夫婦當成了自己的親生父母,這份恩情她記了一輩子。
她和豫劇名丑高興旺的“二高”組合火遍了中原大地,他們在《墻頭記》、《喝面葉》等劇目中塑造的角色,至今仍是經(jīng)典。
在生活上,她和同為文藝工作者的宴福林組建了家庭,丈夫的體貼讓她感受到了從小就缺失的家庭溫暖,兩人的感情一直很好。
特殊年代,一道難以愈合的傷疤
那份師徒情,本以為能一直歲月靜好,卻沒躲過時代的風浪。1966年,風暴席卷而來,常香玉這位人民藝術(shù)家一夜之間被打成“大戲霸”。
二十多歲的高玉秋哪里見過這種陣仗,每天活在巨大的恐懼里。最終,她還是被逼著說了一些違心的話。散會后,她一路哭著跑回家,感覺自己像個罪人,用拳頭一下下地砸自己的腦袋。
1976年之后,情況好轉(zhuǎn),常香玉也重新回到了舞臺。
但高玉秋卻因為當年的事,心里一直有道坎,開始下意識地躲著師父。有一次兩人碰巧在同一個地方演出,高玉秋全程低著頭,不敢去看常香玉的眼睛。
演出結(jié)束后,常香玉主動走過來,拉住了她的手,溫和地對她說,那個年代的事情不能怪她,誰都沒有辦法,她們師徒倆還和以前一樣。
恩師這番輕描淡寫的話,讓高玉秋的愧疚瞬間決堤,她抱著師父痛哭了一場。
這份寬容也化解了她多年的心結(jié),之后,她在常香玉的指導下,事業(yè)迎來了第二個春天,《桃李梅》、《對花槍》等劇目讓她再次走紅。
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義演時,常香玉還特意拉著她向觀眾介紹,說她是自己的好學生。
堅守藝術(shù),傳承恩師遺志
高玉秋于藝術(shù)向來嚴謹認真、一絲不茍。她與豫劇“王派”小生開山鼻祖王素君聯(lián)袂演繹的《必正與妙常》。但兩位藝術(shù)家也曾因為誤會產(chǎn)生過隔閡。
1985年,河南一家音像出版社發(fā)行了這部戲的磁帶,封面卻錯用了王素君和另一位演員的劇照。1994年再版時,不僅把戲名改了,還直接把高玉秋的名字和照片都刪掉了。
高玉秋覺得自己的勞動成果沒有得到尊重,一氣之下把出版社和王素君都告上了法庭。
王素君獲悉此事后,內(nèi)心滿是委屈。她懷著赤誠之心,親自登門拜訪,言辭懇切地解釋自己對此事毫不知情。
誤會解開后,兩人聯(lián)手把出版社告了,這場官司打了11年。
1995年退休后,高玉秋一刻也沒閑著。她銘記著常香玉“藝無止境”的諄諄教誨,在排練廳中傾囊相授。
2004年常香玉病重時,還拉著她的手,念叨著自己的嗓子要治好,還要繼續(xù)唱戲。恩師對藝術(shù)的這份執(zhí)著,讓高玉秋更加堅定了要把豫劇傳承下去的決心。
即使到了80歲高齡,心臟病已經(jīng)很嚴重,每天都要吃大把的藥,她還是堅持登臺演出,因為她忘不了恩師那句話:“人民是親爹娘,只要恁想聽,我唱它一百年”。
結(jié)語
高玉秋用一生踐行了對恩師的承諾,也為豫劇藝術(shù)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如今,斯人已逝,但她所塑造的經(jīng)典角色和她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精神,在豫劇的長河中永遠流傳。
這位德藝雙馨的藝術(shù)家,要去再見那個為她梳起第一個發(fā)髻的人了。一路走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