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但一說起熊貓,他便眉飛色舞,嗓音洪亮,一臉的驕傲和自豪,仿佛個個都是他的孩子。
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qū)橫跨耿達、臥龍兩鎮(zhèn),是名副其實的“大熊貓之鄉(xiāng)”。保護區(qū)的何老師,1988年大學(xué)畢業(yè)即到保護區(qū)工作,已在此工作30年。他個子瘦削,穿著一身普通的迷彩服,講話慢條斯理,嗓音低沉,看去有幾分木訥。但一說起熊貓,他便眉飛色舞,嗓音洪亮,一臉的驕傲和自豪,仿佛個個都是他的孩子。
看大地震后的新聞,只說熊貓基本安全,有驚無險。卻不知這有驚無險的背后他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里總共63只大熊貓,除一只被巨石砸死,一只失蹤外,其余全被搶救出來。他們喊出來的口號是,“人在,熊貓在!”六名工作人員光榮殉職,另有一人在協(xié)助群眾自救時光榮犧牲,真是一群值得敬仰的“熊貓人”。
別看現(xiàn)在大家都當熊貓是寶貝,之前熊貓與當?shù)厝诉€是有點小矛盾的。中國有句老話,“靠山吃山,靠海吃?!保@里平地極少,當?shù)剞r(nóng)民只能在山坡上種些土豆、玉米等粗糧。山中的很多寶貝,中藥材、各種野菜便進了村民的背簍。幸運的是,當?shù)厝送谥窆S的倒是極少,這是特意留給大熊貓的。
《文史博覽·人物》2025年第9期 《大熊貓背后的故事》
何老師提起大熊貓時,總是會說到“五一棚”。那是一個研究野生大熊貓的科學(xué)觀測站,因從營地到水源地要走51級臺階而得名。一個簡單的數(shù)字符號,卻蘊藏著野生大熊貓的諸多秘密。我們決定去探訪這個神秘之地。
清晨5點左右,天仍是黑的,飄著小雨。穿過一塊菜地后,我們便到了去“五一棚”的路。路是羊腸小路,密林覆蓋,無羊糞和牛糞騷味。帶路的何二說,為避免打擾熊貓,此山?jīng)]有人來放羊和牦牛。兩個小時后終抵達山頂,皮條河在山腳下跳躍,白云在山間升起,山上大樹參天,箭竹鉆了所有空隙。邁上51級臺階,“五一棚”即在眼前。臺階上長滿濕漉漉的青苔,“五一棚”已改建成一棟磚瓦結(jié)構(gòu)的房子,石坪白墻藍瓦,看上去樸素自然,但屋里屋外透著一股極濃的潮濕之氣,估計房間的被子可以擰出水。
繞過“五一棚”,我們繼續(xù)往山那邊走,山中大樹間有大杜鵑小杜鵑開放,箭竹越發(fā)濃密。路邊一棵大樹上有一個大洞,貌似大熊貓曾拿它當過窩。在這棵有洞的樹附近,我們發(fā)現(xiàn)了大熊貓曾活動過的有力證據(jù)。我們先是看到路左側(cè)有咬斷的箭竹,順箭竹而下,有一小堆大熊貓糞便,一節(jié)一節(jié)疏松但還看得出箭竹原形,帶著淡綠色,像甘蔗榨出的一節(jié)一節(jié)的渣。我說,我們是否坐下來等等看,說不定熊貓還會過來吃竹子。何二說,你就等著吧,等著熊貓拿你做中餐。什么?熊貓還吃人?那一臉乖乖相的蠢萌家伙!同行的左師解釋說,野生大熊貓是具有動物的野性本能的,什么都吃,竹子是其主食,也不排除將人肉當點心。一個飼養(yǎng)了大熊貓好幾年的保護站員工,將大熊貓放入大自然野化后,隔段時間在山中再遇大熊貓,卻相見如仇。他親手喂大的家伙竟然一聲怒吼,舉著巨掌追得他滿山跑,幸得同伴們齊勢幫忙嚇退,方才脫險。
這樣的場景,其實是最令所有研究和保護大熊貓的科研人員欣喜的。40年來幾代林業(yè)人的愿望,并非將大熊貓培養(yǎng)成又蠢又萌的寵物,供世人一樂,而是能將人工繁殖圈養(yǎng)的大熊貓放歸大自然,充實和豐富大熊貓的野外種群,使其最終融入大自然,成為大自然的一分子。
文 | 肖輝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