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境尋幽:探秘貴州經(jīng)典老景點(diǎn)的前世今生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當(dāng)這句熟悉的話語在耳畔回響,貴州那裹著云霧的神秘面紗,便在我眼前徐徐拉開。懷揣著對喀斯特山水的向往,對千年故事的好奇,我踏上了探尋貴州老景點(diǎn)的旅程 —— 渴望在黃果樹的飛瀑里聽歲月轟鳴,在梵凈山的奇峰間觸歷史溫度,在小七孔的碧水里品自然柔情,于這些歷經(jīng)時光沉淀的地方,讀懂貴州獨(dú)有的靈魂與魅力。
黃果樹瀑布:奏響自然的雄渾樂章
初聞黃果樹瀑布,是課本里 “飛流直下三千尺” 的聯(lián)想;如今親赴其地,才知文字遠(yuǎn)不及實(shí)景的震撼。剛踏入景區(qū),濕潤的風(fēng)便裹著草木清香撲面而來,每一次呼吸都像在清洗肺腑 —— 后來才知,這里每立方厘米負(fù)氧離子超 2.8 萬個,是天然的 “空氣療養(yǎng)院”。
沿山路蜿蜒前行,還未謀面,便先聽見瀑布的轟鳴。那聲音起初像遠(yuǎn)處的悶雷,越往前走越清晰,最后竟震得耳廓微微發(fā)麻,仿佛大地都在跟著共振。轉(zhuǎn)過一道崖壁,黃果樹大瀑布驟然撞入眼簾:77.8 米高的崖壁上,寬達(dá) 101 米的水簾如銀河傾瀉,奔騰的河水裹挾著白色泡沫,義無反顧地砸向犀牛潭,濺起的水霧高達(dá)數(shù)十米,在陽光下織出七彩的虹,伸手去接,細(xì)密的水珠落在掌心,涼絲絲地滲進(jìn)皮膚。
徐霞客曾寫下 “水由溪上石,如煙霧騰空,勢其雄厲”,此刻我才真正讀懂這份 “雄厲”。恰逢中水期,瀑布被分成四支:左首第一支最纖細(xì),水流如輕紗般飄灑;第二支最豪邁,上下一般粗,砸在潭里的聲響最響;第三支上寬下窄,像在積蓄力量;第四支則帶著弧度,如銀帶繞崖。潭邊的 “觀瀑亭” 里,幾位老人正用手機(jī)錄像,鏡頭里的瀑布與虹影交織,“我們年輕時來,還沒有這么多觀景臺,只能站在潭邊看,衣服都被水霧打濕,現(xiàn)在方便多了,卻還是當(dāng)年那股子氣勢?!?/p>
順著濕滑的石階走進(jìn)水簾洞,洞內(nèi)昏暗潮濕,巖壁上的鐘乳石掛著水珠,滴在地上 “滴答” 作響。古榕的氣根從洞頂垂下來,拂過臉頰時帶著濕潤的涼意。透過洞壁的 “窗孔” 往外看,瀑布的水流近在咫尺,卻被一層水幕隔開,像隔著毛玻璃看一場流動的盛宴。陽光從水縫里擠進(jìn)來,在洞底投下細(xì)碎的光斑,與巖壁上的青苔相映,竟有了幾分仙境的縹緲。
離開時路過陡坡塘瀑布,21 米高的瀑頂寬達(dá) 105 米,水流緩緩漫過灘涂,像展開的綢緞。當(dāng)?shù)叵驅(qū)дf,以前洪水來前,這里會發(fā)出 “轟隆” 的吼聲,故稱 “吼瀑”。我坐在塘邊的石頭上,看水流輕撫岸邊的鵝卵石,忽然懂了黃果樹的 “老”—— 它不是因年代久遠(yuǎn)而陳舊,而是如一位老者,用千萬年的流水,奏響著永不停歇的雄渾樂章。
梵凈山:觸摸歷史與自然的交融
從黃果樹驅(qū)車向北,穿過層層疊疊的山,便到了梵凈山。這座被譽(yù)為 “武陵正源” 的神山,藏著 14 億年的地質(zhì)密碼,是黃河以南最古老的臺地。乘坐纜車上升時,窗外的風(fēng)景從茂密的森林漸漸變成裸露的巖層,云霧在腳下翻滾,偶爾能看見山間的珙桐樹,白色的花朵像展翅的鴿子,在風(fēng)中輕輕晃動。
下了纜車,沿著木棧道往山頂走,石階旁的冷杉散發(fā)著清苦的香氣,踩在厚厚的落葉上,腳下發(fā)出 “沙沙” 的聲響。沒走多久,便看見 “蘑菇石”—— 兩塊巨大的巖石上大下小,像人工擺上去的蘑菇,卻穩(wěn)穩(wěn)地立在崖邊,石縫里長著幾株耐旱的灌木,導(dǎo)游說這石頭已在這兒立了數(shù)萬年,經(jīng)歷過地震、風(fēng)雨,卻從未倒下,“它就像梵凈山的名片,見證著這里的每一次變遷?!?/p>
繼續(xù)往上爬,“萬卷書崖” 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巖層層層疊疊,像一本本攤開的巨書,陽光穿過云層時,石面會泛出淡淡的青光,仿佛書頁上的文字在閃爍。同行的老人說,以前當(dāng)?shù)卮迕駮磉@兒祈福,說這 “書” 里藏著天地的智慧,如今雖少了這樣的儀式,卻仍有人對著崖壁駐足,試圖讀懂那億萬年的故事。
最險的是紅云金頂。這座孤峰直刺云天,被金刀峽從中間劈開,僅靠一座窄橋相連,兩側(cè)的鐵鏈上掛滿了祈福的紅繩。我扶著鐵鏈往上爬,石階僅容一人通過,偶爾有風(fēng)吹過,身體會微微晃動,低頭能看見腳下的云海,讓人忍不住手心冒汗。登頂時,風(fēng)突然吹散了云霧,遠(yuǎn)處的群山盡收眼底,陽光灑在身上,暖融融的,剛才的緊張瞬間被成就感取代 —— 這大概就是古人說的 “會當(dāng)凌絕頂” 的快意。
金頂左側(cè)的承恩寺,紅墻已有些斑駁,殿門的銅環(huán)泛著綠銹。寺內(nèi)的香爐里,香灰堆得很高,幾位僧人正坐在殿前的石凳上誦經(jīng),聲音低沉而悠遠(yuǎn)。導(dǎo)游說,梵凈山曾是彌勒佛的道場,明清時香火鼎盛,后來寺院幾經(jīng)損毀,如今的建筑是重建的,但寺后的古柏已有數(shù)百年樹齡,仍保持著當(dāng)年的姿態(tài)。
下山時遇見一群黔金絲猴,它們在樹枝間跳躍,棕色的皮毛在陽光下泛著光,手里捧著野果,警惕地看著游客。向?qū)дf,這種猴子僅存于梵凈山,是 “世界獨(dú)生子”,如今受保護(hù)得好,越來越常見了??粗鼈冹`動的身影,忽然覺得梵凈山的 “老”,是帶著生機(jī)的 —— 它讓 14 億年的巖石與活潑的生靈共生,讓古老的寺廟與自然的奇跡相融,每一步都是與歷史的對話。
小七孔:領(lǐng)略喀斯特地貌的柔情
告別梵凈山,往南來到黔桂交界的小七孔景區(qū)。這里因一座建于清道光十五年的七孔古石橋得名,19 公里長的幽谷里,藏著山、水、洞、林、瀑、湖,像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 “超級盆景”。剛進(jìn)景區(qū),便覺得空氣格外清爽,年平均 18℃的氣溫,配上每立方厘米 18 萬個負(fù)氧離子,讓人忍不住深吸幾口。
臥龍?zhí)妒堑谝惶庴@喜。碧綠的潭水像一塊翡翠,鑲嵌在山谷間,水面平靜得沒有一絲波紋,倒映著岸邊的青山與竹林,分不清哪是實(shí)景哪是倒影。潭邊的瀑布從崖壁上垂下來,水流不急不緩,像白色的紗簾,伸手去碰,水珠冰涼,帶著山石的清冽。幾位攝影愛好者架著相機(jī),等待陽光照在潭面上的瞬間,“中午陽光最好,能拍出潭水的綠,像寶石一樣。”
乘觀光車到鴛鴦湖,湖面被小島分成許多岔路,租一艘小船劃進(jìn)去,仿佛闖進(jìn)了迷宮。湖水清澈見底,能看見水底的水草與小魚,船槳劃過水面,激起的漣漪會驚動岸邊的蜻蜓,它們撲棱棱地飛起,停在蘆葦上。偶爾能看見成對的鴛鴦,它們在水面上游弋,紅色的嘴與白色的羽毛相映,格外顯眼。劃船的師傅說,以前這里少有人來,鴛鴦更多,現(xiàn)在游客多了,它們也不怕人了,“這湖的水是山泉匯的,冬天也不結(jié)冰,一年四季都這么清?!?/p>
最難忘的是六十八級跌水瀑布。沿著響水河前行,瀑布一級接著一級,有的如銀練垂空,有的如珍珠散落,有的鉆進(jìn)石縫,有的漫過灘涂。我脫了鞋,赤腳走在淺水區(qū),水流沒過腳踝,冰涼的觸感從腳底蔓延到小腿,偶爾有小魚從腳邊游過,癢癢的。瀑布的水流撞擊在石頭上,發(fā)出 “叮叮咚咚” 的聲響,像天然的樂曲,與遠(yuǎn)處的鳥鳴交織,格外悅耳。
七孔古石橋橫跨在響水河上,青石砌成的橋身泛著古舊的光,橋欄上的雕刻已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當(dāng)年的精致。我走上橋,腳步踩在石板上,發(fā)出 “咚咚” 的回響,仿佛在與百年前的行人對話。橋下的河水緩緩流過,一群群小魚在水中穿梭,偶爾有幾片落葉漂過,帶著秋天的氣息。
拉雅瀑布就在公路旁,水流從山上直瀉而下,濺起的水霧能灑到路邊。游客們紛紛停下腳步,站在瀑布下拍照,清涼的水霧打在臉上,驅(qū)散了旅途的疲憊。水上森林里,樹木的根系泡在水中,盤根錯節(jié),我沿著棧道穿行,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在水面形成斑駁的光影,像撒了一地碎金。小七孔的 “老”,不像黃果樹的雄渾、梵凈山的厚重,而是帶著柔情的 —— 它讓百年石橋與清澈流水相伴,讓多級瀑布與喀斯特地貌相融,每一處都像一首溫柔的詩,訴說著貴州山水的細(xì)膩與靈動。
貴州的這些老景點(diǎn),不是靜止的 “古跡”,而是活著的 “時光載體”。黃果樹的瀑布仍在轟鳴,梵凈山的金絲猴仍在跳躍,小七孔的流水仍在流淌,它們帶著歲月的痕跡,卻始終充滿生機(jī)。離開貴州時,回望車窗外的群山,云霧又漸漸升起,仿佛將這些老景點(diǎn)重新藏進(jìn)了歲月的懷抱。我知道,這次探尋只是開始,它們還有更多的故事,等著下次再來聆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