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4日凌晨,世預賽非洲區(qū)第10輪,佛得角3-0戰(zhàn)勝斯威士蘭,歷史首次闖入世界杯正賽。
佛得角國土面積僅4033平方公里,成為世界杯史上國土面積最小的參賽國,同時,人口僅59.3萬的佛得角,也成為世界杯史上人口第二少的參賽國家。2018年參加世界杯的冰島人口僅30余萬。
所以,佛得角打入世界杯正賽,確實很勵志、很榮耀。
于是,有媒體也感覺到了榮耀和自豪,出了一篇標題為“佛得角在中國援建球場晉級世界杯!總人口小于北京1小區(qū),面積不如上海”這樣的新聞。
中國足球什么樣,大家都知道。如果佛得角足球的教練是中國人,或者采用了中國的足球戰(zhàn)術,最后晉級世界杯,你作為中國媒體,分享一下佛得角足球晉級世界杯的榮耀,你覺得很自豪,那是合情合理的,因為中國是在足球領域直接給佛得角足球做出貢獻?,F(xiàn)在,僅僅是因為“佛得角在中國援建球場晉級世界杯”,你就也“自豪”起來了,這就讓人覺得有點不對味了。
不客氣地說,這是在“蹭”自豪。
悲哀的是,這種“蹭”自豪的風氣在中國的輿論圈廣泛存在。
2014年,有學校因為有曾經在此學校讀書的學生嫁給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該學校覺得“與有榮焉”,打出“祝賀我校女婿榮獲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標語。
請問,貴校女婿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能證明貴校教學水平很高還是怎么滴?或許能證明你校教育出來的女生很會找老公?但這應該是婚介所值得引以為榮的事情,而不應該是一所以“培養(yǎng)人才”為核心工作任務的學校可引以為榮的事情吧?
或許是因為“贏學”的需要吧?很明顯,有些人在全方位、多角度努力尋找能證明“我贏”的證據,世上發(fā)生了任何事,只要是比較榮耀的,哪怕與我是“八竿子才能打著”的關系,那也一定是“我贏”。
還有些“我贏”是這樣的:一種產品有很多種屬性,有些是核心屬性,有些是根本不重要的屬性。只要我在產品的某個屬性上比你強,哪怕產品的這個屬性是“根本不重要”的屬性,那也足以證明“我贏”,我比你強。
這方面的案例在造汽車領域最為明顯。汽車,其本質上就是個代步工具,可以讓人趕路更快一些,還能帶一些東西,其“核心屬性”是快速、安全、操作便捷;至于“可以在車里養(yǎng)魚”、“汽車能隨著音樂跳舞”這些都是對汽車來講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屬性;但有些車企因為造出了這樣的汽車,而別的友商生產的汽車沒有這些功能,他們就覺得自己“領先于別人”,“贏麻了”!
這樣的“贏”,您不覺得尷尬嗎?
請問,您啥時候在產品的“核心屬性”上領先于人家?當您在產品的“核心屬性”上領先于人家,我認為您才是真的“贏”,我不會為這種“贏”感覺到尷尬,我一定會為您做宣傳,發(fā)自內心感覺到“自豪”。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有的人又來了。多個媒體發(fā)布“諾獎得主的靈感來自唐朝大詩人李白,他是李白的粉絲,其實是在替李白領獎”這樣的新聞,隔著屏幕都讓人感覺到撲面而來的那種“贏”:“他贏”就是“李白贏”;“李白贏”當然就是“我贏”。
這讓我想起來《永樂大典》的故事。
建議有些人可以仿照《永樂大典》的邏輯寫一篇《李白詩詞》的故事。李白畢竟是唐朝人了,上千年的時光流逝,肯定有很多作品軼失了,哦,應該說是被洋人偷走了,然后李白被偷走的詩詞激發(fā)了洋人的文學靈感,所以洋人多有得諾貝爾文學獎者,總之,洋人的文學靈感來自李白,“我”又“贏麻了”。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補償心理”,說白了就是“人越缺什么就越會顯示自己擁有什么”。對哪怕“八竿子才能打著的關系”方可與自己沾邊的“榮耀”也要拎出來特別強調“是我贏”,只能說明有些人心里對“贏”的饑渴:實在太缺“贏”了,才會對“贏”如此饑不擇食、急不可耐。倒是那些真正做出“值得驕傲”的成就的,比如屠呦呦的青蒿素,那才是真正“榮耀國人”的偉大貢獻,但人家還一直很低調,不去炫耀“我贏”。
這種病態(tài)的“贏”所體現(xiàn)的,到底是“自豪”還是“自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