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是讓孩子有一天能夠離開我們,并時刻為他們的離開做準備。
最近,在網上刷到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新聞。
新加坡一處公寓內,發(fā)生了一起雙尸案:七十多歲的父親在臥室化為白骨,他47歲的女兒倒在客廳門邊。
據(jù)法醫(yī)判斷,這兩人中是老父親先走的,差不多一個月后,女兒才沒了氣息。
這三十天的時間差,隔開了生與死,也講述了一個令人扼腕的故事。
逝去的女兒名叫徐娜,她的人生曾是一幅鑲著金邊的畫卷:
2001年,徐娜從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系畢業(yè)。
僅僅兩年后,又取得了同校的碩士學位。
2008年,她考上了劍橋大學的博士。
畢業(yè)后,成了法國國家數(shù)字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員……
徐娜儼然一個勤奮、上進的人生贏家。
然而,在鄰居零碎的記憶里,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子卻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
有人看見她“邊走邊手舞足蹈”,舉止異常,疑似有精神問題。
每次出門時,也必須要年邁的父親寸步不離地陪伴左右。
特別是2017年,徐娜的母親去世后,父女二人與鄰居的往來更少了。
他們相依為命,父親是女兒與外界唯一的連接,是采購食物的通道,也是抵御現(xiàn)實的屏障。
直到某一天,這根看似硬朗的支柱悄然倒塌。
我們無法得知徐娜在父親離去后的這一個月經歷了什么。
或許她呼喚父親的聲音一點點從焦急到虛弱,或許她最終意識到,那個永遠在身邊的人再也不會醒來。
這個能夠解開劍橋頂尖難題的聰慧大腦,最終也沒能解開“如何獨自生存”這道最基本的命題。
就這樣,活活餓死在了父親尸骨的不遠處。
為這起悲劇嘆息的同時,我也不禁在想一個問題:
當我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業(yè)成就上時,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生存教育?
即教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尋求幫助,如何在無人撐傘時獨自走過風雨?
就像徐娜的父親,他用盡一生為女兒筑起一座避風港,卻獨獨忘了教她如何獨自揚帆。
說到底,每個孩子都將獨自走向世界的叢林。
而父母能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不是無憂的溫室,而是面對風雨的勇氣、解決問題的智慧、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這些,才恰恰是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里,最好的護身符。
這則新聞之所以格外觸動我,是因為我身邊也有類似的父母。
他們都有一種錯誤的思維,總覺得孩子嘛,成績好就萬事大吉了,卻鮮少關注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與世界相處的能力。
我表姐就是其中之一。
每天早飯給兒子小宇端到床頭,衣服洗完疊好,連襪子都從不讓孩子碰:“你只管好好學習,這些活兒有爸媽呢?!?/p>
小宇也不負眾望,打小就是學霸,從小學到初中,獎狀貼滿了客廳墻。
直到三年前,小宇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重點高中,需要住校。
表姐送他去報到時,還特意給舍友們塞了水果,反復叮囑:“我家小宇第一次獨立,麻煩大家多多關照?!?/p>
可沒倆禮拜,老師就打來了電話。
表姐還以為是小宇又拿了月考第一,結果電話里老師嘆著氣說,小宇的舍友集體要換寢:
床底下堆了十幾雙沒洗的襪子,都發(fā)餿了;還總用同桌的洗發(fā)水、抽紙;東西扔得滿桌子都是,別人提醒他他還委屈地說 “我媽以前都幫我弄”……
然而,換到第二個宿舍,同樣的問題再次上演。
第三次換宿舍后,小宇自己崩潰了。
那天深夜,他哭著給表姐打電話:“媽,我要回家......學校里沒有人喜歡我?!?/p>
那一刻,表姐才震驚地發(fā)現(xiàn),那個永遠考第一的兒子,竟然不會疊被子、不會整理衣柜,更不懂得什么是界限和尊重。
她一直以為給孩子掃清一切障礙就是對他的愛,沒想到卻培養(yǎng)出了一個自私、脆弱的巨嬰。
網上有個流行詞叫“蹲族”。
指的是受過大學教育,畢業(yè)后卻過上了“吃——睡——打游戲”的隱居生活的一類人。
作家@李月亮就曾分享過一位讀者的經歷。
讀者有一個兒子,她對兒子的唯一要求是考上名校。
從小到大,她不讓他做任何學習以外的事情,也不讓他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兒子也所愿考上了名牌大學。
但是,兒子大學一畢業(yè)就失業(yè)三次,三次都未能通過試用期。
隨后,就開始破罐子破摔,整日窩在家打游戲。
她找到兒子之前供職的一家單位詢問原因,對方坦誠說:
“你兒子工作能力很差,批評幾句他就甩臉子。而且不太懂事,開會老嗆領導,跟同事相處也不好……”
她這才醒悟,自己的兒子優(yōu)秀、聰明、多才多藝,但卻完全無法適應社會。
在旁人眼里只是毛毛雨的挫折,落到他身上卻成了能把人澆透、讓人站不穩(wěn)的狂風暴雨。
就像一條魚突然被扔到了淺灘,連呼吸都覺得費勁。
我看過一部讓人印象深刻的紀錄片《他鄉(xiāng)的童年》。
其中有一集將鏡頭對準了芬蘭,這個位于北歐的小國。
芬蘭雖然人口稀少,卻是名副其實的“教育最強國”。
這里的孩子不僅成績好、創(chuàng)意多,而且擁有全球第一的幸福指數(shù)。
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來,秘密就在于芬蘭的“生活教育”。
七年級的學生每周有長達3小時的烹飪課:從設計菜單、采購食材到擺盤上桌,全程由學生獨立完成。
在教師看來,做飯不僅是一項生活的技能,更是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
回到家里,父母也會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等到年齡更大一些,還會送他們去麥當勞、星巴克打工,培養(yǎng)他們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如果說學習課本知識是“知”,那么生活技能,就是一種低成本,又高收益的“行”。
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孩子更要做家務、多實踐,“知行合一”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所以,為了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變通能力和與世界相處的能力,我們也可以從生活教育入手,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
教育家蒙臺梭利發(fā)現(xiàn),兒童在特定階段對某些能力的學習具有吸收性心智。
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點。
- 0-3歲
6個月左右允許孩子自己用手進食,1歲左右鼓勵孩子使用吸盤碗自主進食,避免追喂;
2 歲左右準備兒童馬桶,通過相關繪本引導孩子自主如廁,并在成功后給予孩子貼紙等獎勵。
這一階段,父母要注意延遲幫助。
比如,當孩子襪子穿反時,可以先問問他:“你的襪子好像有點不一樣,你發(fā)現(xiàn)了嗎?”給孩子自己糾錯的機會。
- 3-6歲
3歲以后我們可以逐步擴展孩子的“生活技能包”,比如:
教孩子用兒童掃帚掃地、用噴壺澆花;
疊毛巾、用削皮器處理香蕉;
學會系鞋帶、制定家庭一周食譜(由父母協(xié)助采購)等。
平日里,我們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孩子學會接待客人,如倒茶、遞水果,培養(yǎng)孩子與他人共處的意識。
- 6-12歲
這時候,我們可以增加難度,幫助孩子掌握更多進階技能,比如:
要求6-8 歲的孩子學會使用洗衣機清洗小件衣物、用微波爐加熱食物等;
要求9-12 歲的孩子獨立完成晚餐烹飪(如番茄炒蛋)、管理家庭一周預算等。
還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對他們進行應急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學習處理家電小故障(如更換燈泡)、使用急救包處理擦傷等。
在培養(yǎng)孩子自理能力的過程中,作為父母我們還要堅持“四不原則”。
不代替——當孩子嘗試系鞋帶時,即使花費超過5分鐘的時間也不伸手幫忙;
不打斷——當孩子專注于整理書包時,避免催促“快點,該睡覺了”;
不評判——不說“你疊的被子真亂”,而是問他“你覺得怎樣疊會更整齊?”
不獎勵物質——用精神獎勵替代金錢獎勵記錄孩子的進步,比如,今天獨立完成晚餐獎勵1顆星星。
教育專家畫云博士有一段話說得很好:
“愛孩子和愛其他的珍愛物件或寵物不同,珍愛的物件或寵物要保留在身邊,欣賞愛惜??墒菒酆⒆訁s是為了有一天讓他們離開我們,并時刻為他們的離開做準備?!?/p>
總有一天我們的孩子要獨自走進人群,會碰到沒人替他解釋的誤會,會撞上需要自己咬牙扛住的壓力。
那些我們曾經替他扛下的瑣碎,終將變成他必須獨自面對的日常。
你今天替他洗的襪子,明天他得自己學會擰干;
你現(xiàn)在幫他擋的難題,未來他要自己找到答案。
所以,真正的愛從來不是終身護航的船,而是幫孩子造好自己的帆。
這樣他能在社會里從容扎根,能在生活里找到樂趣,在難題前不慌不忙。
而這,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和最高的榮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