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朝代的更迭,意味著有權(quán)力之爭。但是,歷史上也有一些皇帝前期的治理并不是很成功,被他人所替代。后來,經(jīng)過不斷地爭奪后,再次坐上了皇帝的寶座。通過盤點(diǎn),宋朝之前一共有4位皇帝曾二次登基,他們都有誰呢?
一:晉惠帝司馬衷(259-307)
晉惠帝是西晉的第二位皇帝,晉武帝的嫡次子。泰始三年,年僅9歲的司馬衷被冊封為皇太子。直到32歲那年,晉武帝駕崩后,司馬衷才繼承了皇位。繼位后的他,一方面用人任事上有著很大的短板,朝中的太傅楊駿始終把持著朝政。
然而,司馬衷的皇后通過手段除去了輔政大臣楊駿,掌握了朝廷的大權(quán)。緊接著,宗室內(nèi)發(fā)生了八王之亂,將司馬衷架空后,直接幽禁起來,尊為了太上皇。
永寧元年,43歲的司馬衷再次登上皇位,后來在位達(dá)六年時間。307年駕崩,年49歲。
二:唐中宗李顯(656-710)
唐中宗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是高宗李治的七子。早年,李顯先后被封為周王、英王。自從兄長李賢被廢除太子名位后,李顯就成為了第三任皇太子。弘道元年,高宗駕崩后,太子李顯繼承皇位。
首次在位55天,被母后武則天所廢,后來封為了廬陵王。圣歷元年,李顯已經(jīng)43歲,再次被復(fù)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逝后,49歲的李顯再次被擁立為皇帝。二次登基,在位5年。
三:唐睿宗李旦(662-716)
唐朝的第五位皇帝,武則天的三子。早年被封為殷王、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hù)、大將軍等職位。684年,兄長被廢為廬陵王后,他繼承皇位,也就是唐睿宗。690年,武則天稱帝后,李旦被降為儲君。698年,在朝中大臣的勸說下,李旦被武則天冊封為皇太子,次年封為相王。
710年,中宗李顯駕崩后,在兒子李隆基的擁護(hù)下,睿宗李旦再次登上帝位。712年,睿宗李旦再次退位,將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李隆基,也就是后來的唐明皇,自己當(dāng)了四年的太上皇離世,享年55歲。
四:唐昭宗李曄(867-904)
唐朝的第二十位皇帝。即位前的李曄,曾被授予壽王、幽州大都督、藩鎮(zhèn)節(jié)度使、處置使等要職。888年,唐僖宗去世后,李曄打敗了吉王李保繼承皇位。900年,發(fā)生宮闈之變后,李曄成為了階下囚,后來被尊為太上皇。901年,通過唐隆之變后,唐昭宗二次登基,后來在位三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