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幾十年,都說養(yǎng)人,這一口還能出事?”凌晨三點,小區(qū)的老劉又躲進廚房,給家人偷偷燉了一鍋咸魚粥。咸魚,是他童年記憶里最難忘的美味。
可就在昨天,他女兒在家科普會上“正兒八經”地警告他:“爸,咸魚都被列為一級致癌物了,你還敢吃?”
老劉半信半疑,心里卻犯嘀咕:“一條小小咸魚,怎么就和癌癥扯上了關系?”這或許也是許多家庭的疑惑。咸魚是家常小菜,還是健康隱患?或者說——愛吃咸魚真的會讓癌癥盯上你嗎?
今天就給大家揭開“某種魚”與癌癥之間的真實聯(lián)系,并告訴你兩條避險關鍵原則。第2點尤其容易被忽略,建議大家看完后,回家和長輩們都聊聊!
很多人以為,“魚類富含優(yōu)質蛋白,是健康食物”,但咸魚可不是普通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在2010年就把中國式咸魚列為一級致癌物,等級和煙草、酒精、石棉等放在一起,意味著——存在充分的人群和實驗研究證據表明咸魚能直接誘發(fā)癌癥。
答案就在它的加工工藝——在腌制、發(fā)酵、風干過程中,魚體內會大量生成亞硝胺類物質。這些亞硝胺一旦攝入人體,會損傷細胞DNA結構;不斷累積,誘導正常細胞癌變。
尤其在中國南方(廣東、福建、港澳等地),居民偏愛咸魚,咸魚消費高的區(qū)域鼻咽癌發(fā)病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4倍。研究甚至指出,每周吃一次咸魚,連續(xù)五年,鼻咽癌風險提升70%以上。
不僅如此,咸魚含鹽量極高,每100克咸魚的鹽含量能達12~20克,遠超世界衛(wèi)生組織每日建議(5克以下/天)。高鹽本身就會刺激胃黏膜,使胃癌風險大大增加。數(shù)據顯示,長期高鹽膳食會讓胃癌風險增加約24%。
不少人會問:“我就偶爾吃點,能有啥事?”事實上,研究顯示只要長期保持咸魚攝入,就有可能觸發(fā)下列健康隱患:
消化道癌癥風險陡增
各種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每周食用一次腌制魚,鼻咽癌風險升高65%,胃癌風險增加49%。長期吃致癌物(亞硝胺)不斷積累,讓消化道黏膜反復損傷,容易癌變
腎臟與心血管壓力上升
咸魚中的高鹽攝入,帶來的威脅遠不止口渴那么簡單。高鹽膳食讓慢性腎病發(fā)病率上升近30%,同時加重高血壓和心臟病人群的健康負擔。咸魚配白粥,很容易讓人多吃主食、減少蔬菜,這也會阻礙其他營養(yǎng)元素吸收。
腸道菌群被破壞,免疫力降低
研究表明,長期攝取腌制食品的人,腸道有益菌減少約19%,腸道屏障受損,體內慢性炎癥、感染機會增多。對于老年人本來抵抗力下降,更不宜多食。
很多人覺得“這么多年不也沒啥事”,但癌癥的發(fā)生本來就是長期積累、隱秘進展的結果。你看見的“沒事”,只是因為問題還沒浮出水面。
腌制魚類能不吃就別吃,尤其是自制的“老味道”
建議將腌制魚類作為偶爾嘗鮮的特殊小菜,每月攝入不超過1次,每次不超過50克;家庭中有胃腸道、腎功能問題、高血壓、心血管基礎病患者,最好避開所有腌制風干魚。
市售腌魚流通復雜,容易衛(wèi)生不過關,自家自制咸魚更可能因衛(wèi)生和發(fā)酵條件不可控,亞硝胺超標風險大。
新鮮、低鹽、科學選擇優(yōu)質蛋白
如果喜歡吃魚,優(yōu)先選擇新鮮魚,采用蒸、煮、清燉等方式烹飪,盡量少油鹽、不過度調味;推薦每周食用2-3次新鮮魚,每次100-150克。
品種以三文魚、羅非魚等低脂鮮品為佳;盡量多搭配蔬菜和全谷類主食,保持飲食均衡,遠離高鹽、高亞硝胺隱患。
此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主動減少腌制、熏制、燒烤類食物攝入,肥胖、高油脂飲食、缺乏蔬果,這些都是癌癥“幫兇”。數(shù)據表明,90%以上的消化系統(tǒng)腫瘤都和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有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