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晚向魏積安再次發(fā)出邀請,他依然拒絕了。
從那一次開始,他是真的決定要告別那個春晚舞臺了。
春晚小品離開了他們這些演員之后,越來越?jīng)]有味道了。
魏積安當年的一句“哎呀,我說伙計??!”名揚天下,成為春晚??汀?/p>
與朱時茂陳佩斯合作過《警察和小偷》,與黃宏合作出演《擦皮鞋》,和郭冬臨合作過《路口》《實誠人》等小品節(jié)目。
可誰能想到,這位笑星后來就這么悄無聲息地退場了?
距離魏積安離開春晚已經(jīng)13年了,今年的他大概有69歲,現(xiàn)如今怎么樣?
魏積安的日子,本來就跟千千萬萬的農(nóng)村娃一樣,平平淡淡
他出生在山東煙臺龍口市諸由觀鎮(zhèn)的一個小村子,那地方叫諸由南村,典型的北方農(nóng)村,冬天風呼呼刮,夏天地里活兒沒完沒了。
家里窮,父母靠幾畝薄田刨食,他是老幺,上面四個哥哥姐姐,從小就得幫把手。
記得小時候,魏積安個頭高,力氣大,他沒啥大志向,就想著多念點書,幫家里減輕點負擔。
村里人后來回憶,他小時候不愛調(diào)皮搗蛋,干活兒利索,偶爾還幫鄰居家扛水砍柴。
1974年,魏積安18歲那年,新疆軍區(qū)話劇團來煙臺招生,面向全國挑人。
他本來沒當回事兒,心想自己連專業(yè)都沒學過,頂多去湊個熱鬧。
但父母一聽,眼睛亮了,支持他去試一試,他咬咬牙,報了名。
從一千多個小伙子堆里殺出來,考官一眼相中他那股子樸實勁兒和天生的臺風范。
就這么著,魏積安背上行囊,遠赴新疆,成了話劇團的一員。
那時候的他,普通話磕磕巴巴,山東口音重得像裹了層糯米糕,剛進團時,只能干些打雜的活兒:搬道具、掃地、遞水。
別人笑他“鄉(xiāng)巴佬”,他不惱,晚上躲被窩里練臺詞,咬字咬到舌頭疼。
兩年后,他終于有了第一次上臺的機會,在話劇《冰山丹心》里演了個小配角。
那一晚,臺下掌聲響起,他心想:這路子,興許真能走通。
魏積安不光演戲,還開始琢磨創(chuàng)作。
他參與了話劇《士兵》,那里面有個山東兵的角色,跟他自己太像了——憨厚、實誠,卻總在關(guān)鍵時候頂上。
劇本一上演,反響熱烈,他嘗到了表演的甜頭。
接著是《人生檔案》,他又挑大梁,演了個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知青,臺詞里滿是鄉(xiāng)土味兒,觀眾看哭了看笑了。
1981年,他主演的話劇《無聲嘹亮》讓他拿到了全軍表演一等獎。
那年他25歲,覺得自己終于站穩(wěn)了腳跟。
可新疆離家太遠,父母年紀漸長,他心里總惦記著,每天收工,第一件事就是寫信回家,報平安。
轉(zhuǎn)機來得突然,卻也帶著點浪漫的味道。
1988年底,魏積安去北京參加文藝匯演,邂逅了董貞瓊。
她是總政歌舞團的舞蹈老師,優(yōu)雅大方,一出手就穩(wěn)住了全場。
他高大英武,山東漢子的直爽勁兒一覽無余。
兩人一聊,話題從藝術(shù)聊到生活,魏積安心動了:這姑娘,不光人美,心也細。
他知道機會稍縱即逝,演出散場前,壯著膽子表白。
董貞瓊沒馬上答應,她穩(wěn)重,說異地太難。
可魏積安不死心,寫信、打電話,隔著千山萬水追。
1989年他調(diào)到南京軍區(qū)話劇團,離北京近了三分之二,又寫信:“現(xiàn)在路短了,心更近了?!?/p>
董貞瓊被他的誠意打動,倆人終于走到一起。
婚后,兒子魏川出生,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可北京夢還沒圓,魏積安繼續(xù)努力,1985年終于調(diào)入總政話劇團,全家在北京安家。
婚姻生活里,董貞瓊就是那個隱形的英雄。
魏積安成名后,山東老鄉(xiāng)蜂擁而至,有人求職,有人看病,還有人帶孩子來北京“開眼界”。
家里飯桌上常常擠滿人,董貞瓊不抱怨,笑著張羅飯菜,還幫著出主意。
一次中秋回家,車陷泥溝,村里幾十號人二話不說推車,他們感動壞了。
倆人結(jié)婚40多年,沒一點緋聞。
話劇是魏積安的根基,春晚則是他的巔峰。
1990年他憑話劇《天邊,有一簇圣火》拿下梅花獎,那年他演毛澤東,臺下觀眾抹淚。
他還參演電影《大決戰(zhàn)》,飾李達,獲金雞獎提名。
可真正讓他家喻戶曉的,還是小品。
1991年春晚他和趙麗蓉、鞏漢林搭檔《鄉(xiāng)音》,一開口“伙計”,全家樂翻天。
那小品講農(nóng)村人進城打拼的酸甜苦辣,他演的山東漢子,傻乎乎卻暖心窩。
觀眾愛死了這味兒,從此他成了春晚??汀?/p>
連續(xù)11年,1991到2001年,幾乎年年有他。
《擦皮鞋》和黃宏演城里人騙鄉(xiāng)下漢,他被忽悠得團團轉(zhuǎn),卻總在最后戳中人心。
《路口》和馮鞏聊人生選擇,笑中帶淚。
《問路》他迷路問計,臺詞接地氣:“伙計,這北京咋這么大?”
那些年,春晚排練是場硬仗,魏積安話劇出身,小品節(jié)奏快,他得練到半夜。
他的小品不光逗趣,還戳社會痛點:城鄉(xiāng)差距、誠信缺失、家庭變遷。
郭冬臨后來回憶:“安哥是老大哥,臺上憨,臺下穩(wěn)。搭檔他,我學到啥叫真情實感?!?/p>
2006年《實誠人》,他和郭冬臨演老實人吃虧,卻贏人心,那年他已50出頭,演得入木三分。
2012年《面試》,是他的謝幕作,和郭冬臨、邵峰聊職場荒誕,笑點密集,卻透著無奈。
11年春晚,他從配角到靈魂人物,成了“春晚釘子戶”。
可誰知,這風光背后,藏著多少心酸。
2005年底,魏積安正為春晚彩排緊鑼密鼓,母親突發(fā)糖尿病,老毛病犯了,重得進ICU。
他媽一輩子農(nóng)村人,土里刨食,不愿來北京城里住。
他以前勸過,接來京養(yǎng)著,她總搖頭。
現(xiàn)在病了,他二話不說請假,飛回山東。
一個月里往返十幾趟,守床喂藥,幫擦身。
導演組急了,他抹把淚心想,春晚年年有,媽只有一個。忠孝兩難全,我選媽。
最終節(jié)目黃了,但他心安。
那年春節(jié)他媽走了,守孝期滿,他強忍悲痛,回北京上臺《實誠人》。
臺上喊“伙計”時,眼里閃淚光,觀眾不知內(nèi)情,只覺更真。
母親走后,魏積安的心態(tài)變了。
演戲是飯碗,家是命根。以前忙事業(yè),虧欠太多,現(xiàn)在得補。
他開始推戲約,少接活兒,多陪董貞瓊和兒子。
孩子大了,上大學、工作,他抽空聊心事兒。
2010年他升藝術(shù)總監(jiān),團里事兒多,但家放第一。
還演了話劇《兵者·國之大事》,那里面有軍旅情懷,跟他一輩子文藝兵的經(jīng)歷太貼。
電影《片警親戚》,他演農(nóng)村片警,樸實得像鄰家大叔。
近幾年,魏積安的生活更像一池靜水。
2024年4月他去河南鄭州越調(diào)劇院,看《大河安瀾》,出來直夸:“這戲接地氣,傳承好文化,得幫著吆喝?!?/p>
又訪山東工藝美術(shù)學院,和院長聊藝術(shù)教育。
2025年到現(xiàn)在,沒啥新動態(tài),他近70歲了,在北京安度晚年。
董貞瓊退休在家,兩人下廚做頓家常飯,兒子偶爾帶孫子回來,院里笑聲不斷。
魏積安的消失,不是敗退,而是另一種圓滿。
想想那些年春晚,他用“伙計”逗樂億萬人,卻在母親病榻前,用行動詮釋真孝道。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